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范文 > 导游词

牟氏庄园的导游词

时间: 2018-10-15 12:49:17    人气:47

  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的庄园,坐落于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下面是牟氏庄园的导游词,欢迎阅读!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您光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栖霞,现在所参观的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国家4A景区-牟氏庄园。我是庄园××号导游员,非常高兴能为您讲解,此次游览牟氏庄园大约需要2个小时,在此期间您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找我,希望此次庄园之行能给您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清朝康熙年间,牟氏先祖牟国珑请风水先生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理特征,在这“背靠凤彩山,面临月牙河”的古镇都村择就了这方宝地,于雍正13年(1735年)始建庄园,历经牟氏多代人的不断扩充,到民国初年,在这两万余平方米的土地上,耗白银43万两,营建出480多间厅堂楼厢,从此,这座融封建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建筑群,永远矗立在胶东半岛这方宝地上。它的存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史料价值。曾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传统建筑之瑰宝”,“地主庄园之活化石”,“民间小故宫”。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忠来大门)牟氏庄园发迹人牟墨林一度富甲胶东,名扬齐鲁。他的6个孙子皆财大气粗,互竞豪华,大兴土木,人各一院。他们极为注重门面装饰,以示显赫门第,张扬气派,6家大门,首推“西忠来”,它是牟墨林第三个孙子牟宗夔的大门。大门高5米,阔3。26米,门槛高80cm。大门上方的四只门簪分别雕刻了琴、棋、书、画四幅图案,以示书香门第。大门上这副对联“耕读世业,勤俭家风”道出了牟氏家族治家处世的理念。耕为固本,读为取仕,勤劳节俭,蔚成风气,只有这样,才能秉承世业,永不衰败。请看大门两侧的抱鼓石,鼓托呈莲花状,当年牟宗夔聘请了四名能工巧匠历经三年才雕琢而成。鼓体上的浮雕图案栩栩如生,无论是取材还是寓意都表达出了一种高雅的境界。您看这是“福、禄、寿、喜”、这是“姜太公钓鱼”、这边“麒麟送子”、这是“刘海戏金蟾”。从石雕上姜太公散淡的表情上还有刘海对待金钱的洒脱上,都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当年淡泊名利、追求散淡的情怀。

  (请大家跨进大门,继续观看)

  (石毯):这方用彩石铺砌的图案,叫石毯,由于图案寓意吉祥,又称“吉祥毯”。石毯的四角各镶嵌一只石蝙蝠,居中铺设三枚石钱,正中一枚石钱的方孔内四角上各刻有一个老写的“寿”字,寓意是踏福踩钱,健康长寿。这方石毯铺设在迎门处,是对您的来访表示欢迎,同时祝愿您踏上福、钱、寿,好运伴您走!请大家不要错过这难得的良机。

  序馆(一)

  1、牟氏家族谱系表

  牟氏家族的祖籍是湖北省公安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岁贡生出身的牟敬祖接收朝廷的委任,来栖霞县任主簿。在他任职时,中国社会刚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朝换代,栖霞城惨遭战火的摧残,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牟敬祖上任以后,因县令位置空缺,他只好代行县令职责,又管政务,又管生产和建设,励精图治,政绩突出,受到朝廷和百姓的一致称道。他的事迹在清版的《栖霞县志》和《登州府志》上都有记载。后来,他还被朝廷评选为“名宦”。后世族人称他为“名宦公”。卸任后就在栖霞安家落户,繁衍成族。牟敬祖就是牟氏家族第一代先祖。落户栖霞以后,牟氏家族一直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走读书取仕的道路。但是在十世牟国珑被诬陷罢官后,对仕途失去了信心,树立耕读家风,在读书之余致力于经营土地。终于到了十四世牟墨林时,在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牟墨林外号“牟二黑子”,也就是牟氏庄园的发迹人。他在继承了祖上千余亩土地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抓住机遇在大灾之年以粮换地,使土地拥有量急剧增加。到他晚年时,牟氏庄园的土地量已达到四万五千多亩。后经他四儿六孙的不断扩充,到土改时,牟氏庄园已拥有土地6万亩,山峦12万亩,佃户村153个,四乡粮仓23处,成为胶东赫赫有名的大地主。

  2、土地、山岚沙盘

  这是牟氏家族的土地、山岚示意沙盘。栖霞属胶东丘陵,六山一水三分田。整个沙盘表现栖霞全境的地形地貌,其中淡绿色的部分表示的是当年牟家拥有的靠近河流的肥沃土地和上好的山岚。当年牟家的土地不仅遍布栖霞全境,而且还渗透到莱阳、福山等周边县市。从这个沙盘上大致可以看出牟家山岚、土地数量在栖霞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区位上的优势。

  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牟家土地山岚的多少。有一年正月,牟墨林的三儿子牟振到黄县去看亲家丁百万。丁百万见亲家来了,非常高兴,宴席间盛情款待。酒过三巡,丁百万有些醉意,言词间开始炫耀自己如何钱多财广,牟振不吃下风,对丁百万说:“咱亲家俩打个赌吧,如果亲家能在我每颗成材的树上挂上一个小钱,把树挂遍了,我就把全部山岚送给你”。丁百万自深知牟家的山岚多达12万亩,山上的树木密密麻麻,数不胜数,钱再多,也是挂不起的,只好连连摆手作罢。还有一则故事是家人不愿接济乞丐,牟墨林不以为然的说,给他吃吧,反正他要把屎尿撒在咱地里。乞丐从旁听了不免气得慌,赌气走了老半天,想“方便”一下,一打听还是牟家地盘,坚持着又往前走了一程,结果还是没走出牟家的地界,万般无奈只得认输。电视剧中的“杠子”就是依据这个故事塑造的人物。

  沙盘上的小房子表示13处大型粮仓。

  3、牟氏庄园的建筑模型

  这是牟氏庄园中心区域的建筑,按功能不同分为居住区和作坊区。居住区分三组六套院落,为主人牟墨林的六个孙子所居住。各院四至七进不等,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体建筑均为二层小楼,主宅仪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均为四合院型。这套是日新堂,曾是牟墨林的故居,后来世代相承,为长孙牟宗植所有。(我们进来的大门在这里)今天我们游览庄园的路线就是先看四孙牟宗彝的东忠来,然后是三孙牟宗夔的西忠来,牟墨林故居日新堂,经过虎皮墙,到二孙牟宗朴的宝善堂,从六孙牟宗梅的师古堂出大门,五孙牟宗榘的南忠来暂时未开放。前面这片区域是牟氏家族当年的手工作坊:酒坊、油坊、碾磨房、缫丝坊等。

  出序馆(一)路上

  牟氏家族在落户栖霞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由于人少族弱,常受地方豪强势力的欺凌。在当时,要摆脱这样的境地唯一的选择就是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而要想出人头地地务必要走科举考试这条路。他们经过几代人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在明清两代,牟氏家族共出过10名进士、18名举人、7名京官和118名县官,另外在清朝道光年间,还出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地主牟墨林,也就是这个庄园的创始人。2008年,在庄园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该剧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结构为背景,以牟氏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围绕各种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展开了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起了普遍反响。

  现在我们就到序馆(二)去了解一下牟墨林直系一支的大体情况。

  序馆(二)

  大家请看画像,这是牟墨林直系一支六位较显赫的人物。第一位就是一世牟敬祖。牟墨林的八世祖牟道行,二十四岁时中举,47岁时任河南宜阳县知县,后升任直隶真定府同知。从整个牟氏家族出仕情况来看,他的官衔并不高,但是他对从政的理解在整个家族中甚至在中国封建官场明显高人一筹。在他看来,做官就是兴利除弊,就是济世度人。在任时,兴水利、建书院,扩建养济堂,所做的都是一些非常具体和实在的事。虽然没有人称赞他的才能有多大、谋略有多广,却得到了当地民众的交口称道,称他为“神君父母”,在他离任后,宜阳人还记着他的种种好处,把他供奉于“七贤祠”,象供神一样供奉他。

  牟墨林九世祖牟镗,是牟道行的长子。自幼天资聪慧,传说读书能一目七行,作文不必起草,一气呵成。虽然才学出众,却官运不济,多次参加省试都没考中。顺治五年,被朝廷选授为沾化训导,却没赴任。后来他把精力倾注在下一代上。他共生八个儿子,为培养他们成才,他亲自授课,并写出范文,让他们研习、传诵。到头来,他的八个儿子中竟有两人考中进士,当时被人誉为“能教善诲”。

  牟墨林的高祖父牟国珑,是牟镗的第八子,是两位进士当中的一个。52岁时出任直隶南宫县知县。他希望自己能和他的祖父牟道行一样,做一个朝野都认可的好官。可是许多事情往往都和愿望相违背,封建官场尤其如此。正当牟国珑一展身手的时候,一桩官司打到了县衙。诉讼的双方,一方有京官作背景,仗势欺人,另一方是草民百姓,请求伸张正义。牟国珑毫不犹豫地将欺人一方绳之以法。这件事得罪了京官,结果被诬告罢官。牟国珑出身于官宦之家,本人交游又广,并非不识时务,遭此一劫不会出乎意外,然而心情确实有些灰暗,做官热情大减。回到家乡后,树立起耕读家风,正是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十四世牟墨林终生致力于土地经营,加之善于把握机遇,终于在土地上暴发了起来;这位牟宗朴是牟墨林的第二个孙子,光绪三十一年,他向朝廷捐了18000两白银,换了一个“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加三级”的头衔,在后期的牟氏家族中是品级最显赫的一位,他到黄县走亲戚,官服加身,夫人凤冠霞披,鸣锣开道,好不风光。

  两边柜子中展出的是仿制的官服。您看一品帽子是红宝石顶戴,衣服绣的是仙鹤,七品的是鸂鶒等等。

  帐房

  这里曾是牟家的帐房。帐房是庄园的理财机构,也是帐先生集中处理事务的场所。一般设有四、五名帐先生,负主要责任的称正帐先生,正帐先生上对庄园主人负责,对下管辖着几名管帐和管外事的帐先生,还管辖着长工、把头和商号的经理人。权力仅次于庄园主人,待遇也很高,牟家的帐先生年薪曾达500块大洋,相当于六、七个长工的工钱。

  照片上是一部分在牟氏庄园做过帐先生的人。牟家当年挑选这些帐先生时,标准非常严格,要求一是祖上口碑好;二是个人人品好,有才气;三是需要中人担保,所以在牟家任帐先生的都是德才俱佳之人。电视剧中管家易同林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里展出的是当年用过的秤、斗、升、钱柜、柜台等物品。

  (出帐房)这套从南至北的院落,堂号“东忠来”,是牟墨林第四个孙子牟宗彝居住过的地方,共有房屋87间,是牟氏庄园中的晚期建筑,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您看錾墙石均由水磨对缝。其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细,都堪称一绝。来自清华、北大、北京旅游学院的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考证,牟氏庄园的石砌墙是全国传统建筑中最好的。两块石头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打磨不平的地方用铜钱作垫。据说当年庄园主人发给工匠一定数量的铜钱,磨不平石墙就把铜钱垫上,如果磨平了,铜钱就归自己所有。所以,工匠们为了留下铜钱,就将錾墙磨得非常平整。同时,牟氏庄园的青砖、灰瓦皆由豆汁浸泡,可以防风化。不褪色,因而整个庄园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依然保持了原有的古朴风貌。牟宗彝生于1877年,卒于1944年,毕业于济南法政学校,擅长撰写诉状,所以四邻八村的村民有不平之事常请他代写诉状。闲暇时,牟宗彝喜欢侍弄花草,爱好收藏。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中的侯天来扮演的四爷,就是以牟宗彝作为原型的。剧作截取了他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不同生活侧面,通过艺术加工,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牟宗彝落拓不羁和刁钻顽固一面的刻画,从剧作到演员表现的都非常到位。

  东忠来客厅

  这是东忠来客厅,是牟宗彝宴客、议事的场所。您看楹柱上的这幅对联“庭有余香榭草郑兰燕桂树,室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就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当年这院子里种植的是绘画名家手下的名贵花木,家里收藏的是唐诗晋字等等稀世墨宝。客厅内部陈列分为三部分:东一间是主人牟宗彝看书、写字和帮人撰写诉状的地方;西一间是供客人临时休息的地方;中间这儿就是主人宴客的地方。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座大厅的用料,非常讲究,主梁都是采用直径80cm以上的圆木,檩条规格一致,排列均匀,给人以高达宽阔、坚固挺拔之感。房屋内部房坡采用方砖做笆,方砖上面铺有一层柞木炭,这样既能吸水防潮,又能减轻屋面的重量。

  中堂上方这块彩匾“犹望公安”,是告诫后人,记住他们的祖籍是湖北省公安县,后世人要永怀故土,铭记公安。

  画像上这位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员就是牟氏第十世祖,牟墨林的高祖父牟国珑。这里的诏令,就是清廷敕赠牟国珑父母,赠其父为文林郎,其母为孺人。

  东边墙上的这副诏令是清廷敕赠给牟昌裕祖父祖母的。牟昌裕是牟墨林的本族兄长,进士出身,曾任清朝江南道、河道道、云南道的监察御史、九省军门总漕部堂。任职期间,敢向朝廷说真话,讲实情,曾建议朝廷取消不许关东地区向外卖粮的禁令,还废止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文。他的陈奏往往切中时弊,史书上说他“能言别人所不能言”。固而,乾隆和嘉庆两朝都很重用他,让他在全国各地稳稳当当的做官,一直到62岁病死在官位上。《山东通志》和《山东历史人物》都将他列为名臣。

  这副诏令在形式与对面的那幅有很大的差别,是由五种颜色组成的,用于五品以上官员,称“五彩“。对面的一副用于级别较低的官员,通体只有一种颜色,称“素面”。

  粮 仓

  这里复原展出了牟家当年的粮仓,所存放的粮食主要供庄园内部消费,除此之外,还有23处大型粮仓分设全县各地,年入库地租660余万斤。牟家土地数量的剧增与大灾之年密切相关。据清版《栖霞县志》记载,“道光十六年,岁大欠,人相食。”牟墨林瞅准时机,打开粮仓,以粮换地。接着又从东北贩高梁,继续换地。起初,一斗高梁一亩地,后来见供不应求,几升高梁就可换一亩,两年时间,牟家的土地迅猛增加。到牟墨林去世时,这个家族已拥有土地45000亩,富甲胶东,名扬齐鲁。我们现在看到粮仓所存放的粮食,仅备庄园家人之用。

  紫藤树

  这棵有两百多年树龄的古树名叫紫藤,紫藤树在庄园中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汲取了天地间的精华与灵气,是财气与旺气的象征。每年春末夏初,古藤生花,一簇簇,一串串,状如葡萄,又似玛瑙,晶莹剔透,芬芳馥郁,置身花廊,深深呼吸,如品佳酿,令人赏心悦目。

  东忠来大楼

  大楼是主人牟宗彝饮食起居的场所,基本上属于他的私人活动空间,这里原有四扇屏门,平时总是关闭的,佣人和家人出入都是从两侧通过,只有在贵客来访的时候,才打开请客人从正中进入,而随从人员还要从两侧通过。看得出,当年这里是一个非常讲究尊卑贵贱的地方。今天光临这里的都是贵客,请大家从正门通过。

  也许有心的朋友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咱们庄园的正房都有前后门,而且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这就是牟氏庄园的三怪之一:穿堂门一线开。

  大楼为二层五开间建筑,一层是牟宗彝的起居室,东厢曾是他两个女儿居住的地方,后来由他第三个小妾居住;西厢是牟宗彝个人的专用伙房。

  在封建社会里,尊卑贵贱是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内容,这种不平等关系,不仅从这里的居住分配情况上反映出来,而且从他们一日三餐饮食标准上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他们在饮食上分为三个等级,即大灶、中灶、小灶三灶制。小灶为主人一个人独享,不固定饭菜的品种花样,根据主人的临时喜好开灶;帐房先生、教书先生和家人享受中灶,中灶饭有固定的标准,一般是馒头、米饭和大锅烂菜,逢年过节按当地习俗改善伙食;雇工和佣人执行的是大灶标准,以饼子和咸菜为主,农忙季节可随机改善,以示犒劳。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怪中的第二怪——炕洞设在寝室外,当年在胶东,家家都睡火炕,而牟氏家族独创在室外烧炕既卫生又可以防止佣人随意出入主人的卧室,尤其没有火灾隐患,可谓一举三得。

  楼上是牟宗彝读书、写字和欣赏字画的地方。

  传统农具展

  本展室我们陈列出了近代在胶东地区占主要地位的农业生产工具,涵盖了播种、划锄、灌溉、收获、运输和脱粒等环节,基本反映了本地区近代生产力水平的基本情况和面貌,是我们了解近代胶东农业的一个形象窗口。

  它们大多数已经退出了生产领域,但还有一部分作为现代农具的补充,还在一定的范围内沿用。

  碾磨房

  这里是牟家当年的碾磨房。这里的碾子和磨是当年加工面粉的主要工具。这里加工的粮食主要供给家人和佣人,也用来施舍饥民和乞讨的人。

  施舍是牟家当年创下的规矩,要每天早晚两次向来庄园乞讨的人发放一块玉米饼子,不论大人和小孩,每人一份。这个规矩一直在牟家传承,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这些文物无不炫耀着各自的价值,也珍藏着主人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

  东忠来小楼(少爷楼)

  这座小楼,原来是牟宗彝的儿子和儿媳居住的地方,人称“少爷楼”,现在用做展出一些民间彝器珍宝之用。

  1、这组花瓶出自清朝同治年间,其中最高的那个是当年从日本进口的。两边是景泰蓝瓷器。

  2、火盆是当年取暖的用具。

  3、这是当时的食盒和熨斗。

  4、这顶小轿是专门供小姐和小少爷们出门的交通工具。

  5、这件蟒袍是牟宗朴捐官以后朝廷赐给牟宗朴夫人的,与捐官的级别相对应,为一品夫人蟒袍,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6、这是牟宗朴穿过的竹节凉衫,由细小的竹节连成,夏天穿在身上,会感到特别凉爽。

  7、这块精美的石头,叫做响石,用硬物一敲,就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人称“会唱歌的石头”,其质料价值在黄金和白银之间。

  8、这两套螺钿柜,是宫廷用品,相传是慈禧太后用过的,抗战时期,日寇准备把它从烟台港运往日本,被许世友将军领导的部队截获,几经周折,现存于牟氏庄园。上面的图案是由兽骨、贝壳、玉石、金丝镶嵌而成的,美观精致,价值连城。这一套上的图案王母娘娘召集各路神仙举行蟠桃盛会的场面,另一套表现的是八仙过海的情景。

  9、这是1979年庄园维修时,在“日新堂”大院出土的银元宝那次一共发现50个,每个重50两。是自1946年以来第五次发现。

  10、这是大臣上朝面君时用的笏板,用象牙做成。

  11、这是皇帝赐给重臣的铜锤,是威严和特权的象征,它曾经凌驾于王法之上,威震八方,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它毕恭毕敬。通过这两件文物,可以联想到百官朝圣,三呼万岁的隆重场面了。

  小楼旧址

  这里是牟墨林的第三个孙子牟宗夔的住宅,堂号叫“西忠来”,共六进五个院落,建筑格局与“东忠来”大同小异。与东忠来的少爷楼相对应,这里曾经也有一座二层小楼,是牟宗夔的儿子牟煜起居的地方。1939年,大汉奸刘桂堂(刘黑七),受日寇指使,带着几千名伪军闯进牟氏庄园,向当时正身患重病的牟煜索取财物,遭到拒绝后,就放了一把火把小楼烧掉,牟煜也被这场大火夺去了生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小军阀、日伪汉奸和旧政府,为了招兵买马扩充势力,曾接二连三地向牟氏庄园发起募捐;或者绑架勒索,或者武装抢劫,使牟家财力元气大伤,这是牟氏庄园走向衰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原因。

  西忠来

  与东忠来相比,西忠来除了坚固、美观、方正、对称的特点以外,这里非常注重对一些建筑物构件的艺术加工,比如大楼后门上方的彩绘装饰“鲤鱼跳龙门”、“鹤鹿同春”都是建筑工艺中的精品。

  庄园的花窗构思新颖,做工精细且款式多样。按照几何图形的排列、连接、旋转等多种变化设计花窗图样,形成了“双钱贯穿”、“绣球垂联”和“万字回折”等多种造型。花样翻新,回避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一种竞相媲美,相映成趣的效果。

  西忠来大楼

  大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原来是牟宗夔的起居室,后来由于当年牟煜的女儿们曾在这里居住,所以,人们称它“小姐楼“。

  大楼一层分为两个展区,东一部分复原了小姐的寝室;西一部分展出了牟家小姐们当年的刺绣品。牟家的小姐虽然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仍然要坐守闺房,足不出户,天天在闺房中做一些针线活打发时光,久而久之,她们的刺绣技艺竟炉火纯青,绣出了一个个自由自在的生灵,表达了她们对自由世界和七彩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西厢是一栋一面坡的二层小楼,曾作过牟家的私塾,牟家子弟在这里读书习文,接受教育。他们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后学《四书五经》和《千家诗》,辛亥革命后,改学民国课本,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和常识。

  楼基的下面,是一处地下室,在文革期间曾被曲解成关押穷人的水牢,以讹传讹。其实这是储藏蔬菜和鱼肉的地方,具有冷藏保鲜作用。

  在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中,导演看好了这个院落的建筑环境和层次,把他作为当家人姜振帼的住处,许多重要场面都是在这个院落和门前的巷道完成的。

  体恕斋

  牟氏族人一直人才辈出,清朝著名的书法家牟所、经学家牟庭、监察御史牟恒、牟昌裕等都出自牟氏家族。而大批人才的涌现,是与牟氏家族当年严格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体恕斋就是进行家族议事、教育子女的场所。“体恕”的意思是体谅和宽恕,而这也表明了牟氏家族一贯宽厚待人的生活态度。

  早期的牟氏家族非常认同《朱子家训》。要求后代必须熟练背诵全文,并严格遵守。这里悬挂的《朱伯庐家训》,就是由牟氏第十五代人,有“南何北牟”之称的书法家牟所书写的。“南何”是指何绍基。

  而第十世的先祖牟国玠还结合自家的情况,制定了《体恕斋家训》。在家训中涉及了道德、修身、治学等十八个方面,又被称为牟氏“十八训”。并强调和突出了道德为先、崇尚先人的教育理念。

  您看,这副对联“霜露兴思远,箕裘继世长”就表达了牟氏后人对祖先的崇敬。

  但是,孩子们的天性世贪玩。这就难免违反严格的家训条例。对于违反家规的孩子,家族中的长辈会对他们进行处罚,并且把处罚条例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成为《体恕斋家训规则》,代代相传并严格遵守。

  请看这副楹联“华祝寿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堂开师百忍忍垢忍气忍性情”就体现了道家“忍”为上的处世哲学。

  这里的摆放的蒲团和板凳(寸凳)就是进行处罚的工具。如果子孙不思进取、学业无成,甚至连父辈也要一同被罚跪或挨板子。

  而接受了优秀家庭教育的牟氏子孙,无论是为人处世或是治学持家,都能以平和宽厚、乐观豁达的心态去生活,从而成为了当时山东的一代望族。

  日新堂

  “日新堂”是牟氏庄园最早的一组建筑,它建于1735年,那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建筑比较零落。直到后来牟墨林当家以后,才逐步形成规模。

  这里曾是牟墨林居住的院落,庄园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被看成是牟氏庄园的发祥地,牟墨林去世以后,这里一直被后世的长子长孙来继承,与其他院落相比,这里更有历史沧桑感。

  祭祀厅

  这里是“日新堂”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场所。门前的楹联“专心唯危唯微唯精唯一,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体现了牟氏祖先对于子孙后代在读书做人时的严格要求。在封建制度下,人们把祭祀看的很重要,以为是赡养的继续,是孝道的体现,因而就特别虔诚。牟家作为大户人家,祭祀活动比一般人家更为隆重,更为繁琐,特别是在农历大年期间。不过,牟家在农历年期间的祭祀事务,不是他们的家人操办的,而是由本族一位通晓祭祀程序仪式的人代劳。农历“腊八”这天,祭祀人就要来洒扫祠堂,赶做祭品;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农历“小年”,这一天要祭祀灶王爷,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庭汇报各家各户一年来的表现。只有让他满意了,他在玉帝面前才肯多说好话,才能保证全家平安,就是所说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此,这次祭祀是马虎不得的;自腊月二十八日开始,要每天三次给各路神仙上香,这是为了保证提前回家过年的先祖不受冷落;到了年三十晚上,估计列祖列宗全部到齐,这时厅内便香烟缭绕,烛光通明,牟氏后人纷纷前来祭奠叩拜,以尽孝道。大年期间的祭祀活动要持续到农历的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前后长达二十多天。

  牟氏租佃

  本展室主要通过泥塑的三个情节,展示牟氏家族当年收租的情景。

  1。  佃农缴租

  牟氏家族在栖霞境内的153个佃户村中,都设庄头一名,是庄园财务机构中的组成人员,直接与佃农发生经济往来,佃农称其为”二地主”。庄头忠于地主,地主又以优裕的经济利益收买庄头,使其死心塌地的为地主效力。庄头享有几亩地免租的报酬。负责对全庄户的土地、山岚、房屋实行管理,有权顶租地的亩数、租额和粮色;决定长租减租、收租、粜粮;牟氏家族还收买不少管差的人,佃户们称他们为“狗腿子”(包括庄头和帐先生)。地主为进一步收买他们,收租粜粮是允许“一石按九斗粜,余者归个人所得”。这样以来,狗腿子门就更加猖狂的榨取佃农地租。每到夏秋季节,由帐房先生带领的收租队伍骡马成群,浩浩荡荡,分赶个佃户村收取地租,佃户村的庄头则穿着长袍马褂,翻着帐本,打着算盘,盛气凌人的做在帐桌前,指使跟随人员,检查粮食干湿成秕;挖粮时,又在装满粮食的木斗上用脚猛踢两下,粮食立即下沉一层,然后再添满粮食,用刮板一刮,多余的粮食就归庄头所有了;他们对租粮粮色要求甚严,专收上风头籽粒饱满的的粮食。佃农只能哑言无声的忍耐,否则,就会被抽地封门。

  这是牟氏家族收租是的风车。(北山墙处)

  2。  抽地封门

  牟氏家族有6万亩土地,他们靠出租土地,向佃户收取地租,以维持封建地主  的家庭生活需求。在封建社会,土地是穷人的“命根子”,也是地主的“摇钱树”。牟氏家族就是凭借土地之本,以地租的形式获得大量的剥削收入。牟氏家族对土地租额的规定,经历了由轻租额到重租额的发展过程,这与其由发展到壮大,由兴盛到衰亡的不同阶段有着直接的联系。具庄园地册记载:在清代嘉庆至光绪初年,庄园处于发展壮大时期,收取的地租一般在亩数产量的四成左右,到庄园呈现衰亡后期,地租一般在亩数产量的五成或六成。佃农辛劳一年,所剩无几,难以糊口,遇上歉年,遭遇更惨。如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口村三代佃户于进财,因积年欠租,大年三十被抽地封门,失去栖身之地,只好搬到娄家村落户。

  3。  增加地租、

  自20世纪20年代后,牟氏家族成员逐步陷入了奢侈腐x的深渊,挥霍浪费现象日趋严重,如吸食烟年耗白银达13000两,一度是庄园经济陷进入不敷出的境地,为弥补亏空,据新编《栖霞县志》载:牟氏地主庄园在1923年、1928年两次大增租,加租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达亩产量的五成或六成,佃农门怨声载道,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否则就被抽地封门,失去赖已生存的土地。

  日新堂大楼

  “日新堂”是牟墨林的长孙牟宗植曾居住的地方。按照封建家规,长子长孙所继承的祖业的份额要多于其他子孙,于是,“日新堂”便成了六大家的首富,在庄园六大分支中最负盛名。“日新堂”的主人希望“日新堂”象这个堂号一样,日新月异的兴旺下去,但事与愿违,日新堂却一直财旺人不旺。自牟宗植过世以后,他的独生儿子牟煚,牟煚的独生儿子牟绍堃都相继英年早逝。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这座大楼便成了牟宗植的夫人鹿氏和儿媳姜振帼婆媳两代寡妇主宰的天地。(蜡像)这就是牟宗植的夫人鹿氏。

  姜振帼出生在黄县城的一个书香门第。虽未进过学堂,但她有一个庠生兄长,自幼随兄长读了许多儒家经典,再加上天资聪慧,许多文章竟能背诵如流。嫁进牟家以后,她只想作一个品行端庄的少奶奶,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敬老携幼,管好满院的花花草草。至于大院外面的事情,应该由男人们去管,她向来不愿过问。她的丈夫去世以后,她却责无旁贷地成了日新堂的当家人,面对这份权力,她不感到得意,面对庞杂的家务,她也不感到沮丧,她只是不愿让祖宗的这份家产败落在她的手上,开始平静地打理这份家业。出乎意料地是,她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管理才能。正像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所表现的一样,处理大小事情竟表现得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她定期听取帐房先生的汇报,并亲自审查账目,发现问题,决不姑息。因此,无论是佃户,还是帐房先生和佣人都怕她三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姜振帼举家迁往烟台。先是承租了一幢现代洋式楼房,一年后在烟台山购置了占地4亩的二层楼房一幢,还购置土地建花园2亩,平房10间。至此,她由牟墨林的重孙媳妇一下跻身于烟台的社会名流。她的为人处事和坎坷经历,引起了世人关注,被多次演绎成小说,搬上屏幕,主要有小说《寡妇楼逸闻》、赵奎娥主演的电视剧《庄园轶事》、袁立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

  殡仪厅

  这是“西忠来”大厅,厅内摹拟展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新堂”的女主人姜振帼为其公爹牟宗植、丈夫、儿子和阴魂儿媳发殡的盛况。

  按照牟家的习俗,夫妻一方去世不得下葬,要等到另一方去世后一同下葬。这一规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牟宗植的儿媳姜振帼打破,她没有等到她与婆婆寿终正寝,而提前为其公爹、丈夫、儿子举行了这次规模浩大的殡葬活动。

  举葬之日,人山人海,送葬队伍从起丘地到落葬地浩浩荡荡绵延十余华里。数百件陪葬品依次摆开,占地六亩之多,姜振帼付之一炬,大火三天不熄。

  最前方有开路的打道鬼,后面是敲锣鬼,这俩个高大的是开路神,接着是班朝鸾驾,后面的陪葬品依次摆开,占地六亩之多,有纸扎的金山银山、金库银库、房子牛马等等,还请人扎了四出名戏“三岔口”“打鱼撒家”“武家坡”“苏三起解”。这些是奏哀乐的、僧人道士超度亡魂、放三眼枪。接下来是为死者打的幡子,有“珠幡”、“香幡”、“阴魂幡”等,后面的雪柳用来渲染气氛。这是死者的牌位。这边是送葬的亲朋好友。这些身穿制服的士兵是当时姜振帼专门从烟台请来维护秩序的警察。后面是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接下来是祖孙三代的棺椁,第一顶是牟墨林的长孙牟宗植的,由于去世的时候是60多岁,在当时是花甲之年,所以办的喜葬,用的是红轿子,有64个人为他抬。第二顶是姜振帼丈夫牟炅的,下一顶是姜振帼的儿子牟少坤的。牟少坤去世的时候只有18岁,因为他看上自家佃户的女儿,母亲因为门第相差悬殊极力反对,最终他忧郁而死。去世之后,母亲非常后悔,为他娶了一位门当户对的阴魂媳妇。这最后一顶就是阴魂媳妇李氏的棺椁,比他早死于3年。这次大殡,共用去小麦一百多石,黄酒八千多斤,现大洋一万多块。规模之大,耗资之巨,令人咂舌!而祖上的遗训也随着哀乐声与几百件陪葬品一起烟消云散,“耕读世业”和“勤俭家风”成了门面摆设,牟氏家业从此日渐衰落。

  牟墨林故居

  现在我们进入的这组院落就是发家人牟墨林当年居住的地方。牟墨林,太学生,生于1789年,卒于1870年,享年82岁,一生娶一妻四妾,生五子六女。乍一看拥有百万财富的牟氏家族发迹人牟墨林其住宅并无豪华气派之处,与你的想象差距较大,甚至有人认为这不可能是牟墨林的故居。其实不然,这处故宅大有奥妙。相传,据各方风水先生反复查验,这里是“旺气”与“灵气”的汇聚点。为了锁住这个难得的地脉,就营建了这处左右两间凹出,中间三间凸进,形如古锁的房子。

  牟墨林一生崇尚勤俭,家居摆设也反映出他的追求和爱好,所用家具多为明式造型,具有简洁明快的风格,也反映了他处世散淡,不追名逐利的性格特征。他在穿着打扮上也不讲究排场,冬天穿件破棉袄,腰间扎根草绳,经常背着粪篓子到田间去干活。有一次,一伙土匪冲进庄园要绑架牟墨林,为首的的见一位拾粪的老人从院里出来,便厉声问道:“牟二黑子在哪里?”牟墨林急中生智,用锨向里指指,示意在里面,尔后趁机脱身。

  牟墨林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何能让后世子孙永久地守住这份家业并发扬光大,首先涉及的就是“人本”问题。他为没有房屋的农民提供住房,以较低的地租吸引佃户,花高薪聘请懂管理、守信誉的帐先生组建“智囊团”,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牟氏家族能够兴盛二百年,除管理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种人格上的力量世代相传。在中国封建社会,那些有所建树的人物,他们大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构建自己的人格,并用这种人格去影响和要求他们的下一代。牟墨林在临终前,把他的儿子们召到床前,对他们说,我生平无丝毫浪费,扶困济厄,终生不悔,你们兄弟一定要继承下去!这并非堂皇的场面话,是一个父亲在临终前向儿子们说的体己话,态度是诚恳的,用心也很良苦。

  牟墨林绰号“牟二黑子”,对于这个绰号的来历,以前的说法是因为他的心肠黑,其实是有失公允的。据清版《栖霞县志》记载,说牟墨林“善务农”、“善用其财”、“无悭吝心”等等,还有一些具体事。一是说道光十六年,栖霞大灾,牟墨林开仓赈灾,灾民们蜂拥而至,家人劝牟墨林说:“照这样赈济下去,你粮食再多也会不够用的,就到此为止吧!”牟墨林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凡能多救一个是一个”。还有一件事情,栖霞县令方传植准备建造“霞山书院”,在社会上筹集经费,当时牟墨林就头一个响应“出制钱五百千”,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筹款计划。

  牟墨林是牟氏庄园的发家人,同时也是牟氏庄园的灵魂性人物。他的一生是成功的,而且具有传奇性。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雄伟壮观的庄园,更多的是一种人格力量和经营理念。

  (小故事)有一次,牟墨林与伙计到烟台贩卖货物,他看见客栈旁一家商店里有大批马鞍子出售,价钱也很便宜,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装聋作哑地问店主:“你店里这小凳多少钱一个?”店主见他傻里傻气的,连马鞍子不认识,便以藐视的口吻回答道:“一文大钱一个,你买得起吗?”牟墨林扫视了一下,佯装摸了摸口袋说:“点货吧,钱不多了,先买五百个。”店主一见,顿时傻眼了。要卖吧,赔惨了;不卖吧,有失信誉,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当下牟墨林雇了骡马将马鞍子运回了栖霞。栖霞是山区,骡马毛驴是主要运输工具,马鞍子大有市场,牟墨林这么一倒手,赚了不少钱。

  院中这棵古树,学名紫薇,俗称“百日红”,当地叫“痒痒树”,是牟墨林的伯父亲手栽种的,已近200年的树龄,至今仍然是花势旺盛。花开时节,蓓蕾初绽,灿烂如霞,庄园主人藉此寓意日子红火,常胜不衰。当地人非常看重这棵古树,并加以崇拜。

  空中烟囱及屋脊六兽

  人称“牟氏庄园有一怪,烟囱立在山墙外”。请各位朋友观看空中这个三级收缩宝塔式烟囱,它建于山墙头外探出的石条前端,造型别致,标新立异,状如小塔凌空。据建筑专家考证,这样做烟囱,既能防火,抽力又大,又使庄园建筑艺术装饰,美观大方。

  再看房脊上的“屋脊六兽”,它起着以毒攻毒的避邪作用。从前端依次向后分别为“走投无路”、“帮子望月”、“随风打旗”、“为虎作伥”、“赶尽杀绝”及龙生的第八子“螭吻”(猛禽“鸱吻”)

  酒坊、药铺

  早期的庄园作坊,主要有酒坊、油坊和粉坊,原料来自于地租,产品用于族人自身消费,这时期的庄园经济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自然经济。

  这是牟家的酒坊,牟氏家族专门雇佣酒夫,常年酿制黄酒和白酒,供家人饮用。

  随着手工作坊的进一步发展,从二十世纪初,牟氏家族相继开办了杂货店、缫丝坊、钱庄、当铺和药铺等,其目的主要是营利。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把资金开始转投到大、中城市,曾在烟台设立了“宏兴德”花边店,在上海设立了“宏兴德”分号。庄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构架开始松动,资本主义萌芽日渐萌生。

  请各位到牟氏药铺继续观看。

  石砌花墙

  请各位注意,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堵石墙,是于清同治年间砌成的。由于墙面用五色杂石砌成,色彩斑斓,人称“虎皮墙”,你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只见一堵墙而已;你若运用悟性仔细阅读品味,那你眼前便是一道诗意盎然的亮丽风景线。

  话说当年,庄园主人衷情自然,差使大批工匠,沿远近河道精选各类杂石,按主人的创意和花匠的设计,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和色泽,调动“写实”、“写意”手法,创作了这副古朴隽秀的图画长卷,给这些不起眼的杂石赋予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和较高的美学价值。

  先让我们看一下花墙下面的錾墙,历经百年风侵雨袭,墙体仍然平整如镜,石缝如丝,坚固如初。

  1、制钱莲花图

  这是一副由制钱和莲花组成的图形,上方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花朵端庄,花瓣均匀,形象逼真。其下方用13块规则石料组成了四枚大小均等、上下差叠的制钱,整个图形左右对称,结构严谨。

  自古以来,莲花都是纯洁高雅的象征,而铜臭却为世人所不齿,把制钱和莲花捏合在一起,好象有点不伦不类,实际上,这是庄园主人的一种自我标榜,用以说明自己虽然腰缠万贯,却超凡脱俗。

  2、“莲生贵子”图

  这个图形,意为“莲生贵子”,画面的主体部分由一盆盛开的莲花、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和一枚婷婷玉立的莲子组成。其造型生动活泼,秀美雅致,不落俗套,洋溢着勃勃向上的生机。

  在封建社会里,娶妻育子为的是宗族延续,若人丁不旺,便是愧对祖宗,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莲生贵子”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求子心态。

  3、“花好月圆”图

  这是一副梅花图案,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夸张,却不失原貌,把梅花形态表现得清晰、圆满、赏心悦目,再加上围转放射状纹样的陪衬,使它宛如天上的一轮满月,对人们表达着“花好月圆”的美好祝愿。

  4、“大吉大利”图

  这是一副雄鸡报晓的写意造型,在表现手法上,追求含蓄,禁忌浅露,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把雄鸡啼鸣那一瞬间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而其它与神态无关的部分,一略而过,表现出一种含蓄朴实的美,因而,更富有艺术魅力。它反映了人们对“大吉大利”的追求和祈祷。

  由于花墙的设计者刻意追求对事物的概括、抽象、提炼和升华,因而在表现手法上,往往把造型置于象与不象之间,使观赏者见仁见智,感受不一。因此,我们在观赏时,只有借助于丰富的联想,才能完成和加深对这一艺术成果的真正理解。在后面图形中,有一副写意造型,表现的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乌龟。据说,谁发现了它,便可以长寿,请大家细心观察。

  宝善堂

  宝善堂建于清光绪年间,它的主人是牟墨林的二孙牟宗朴。牟宗朴,字子孺,号茂卿,生于1868年,娶二妻三妾,生二子三女。

  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以牟宗朴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二爷”形象。他性格有点孤傲,比较看重身份和地位。光绪三十一年,他花了18000两白银捐了一个官衔,叫做“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加三级”相当于“从一品”,还配给他执事一套。虽然说是个空头衔,却也挺风光,出行时可以穿一品官服鸣锣开道,县衙里的县令还得上门拜访他。风光了几年以后,换了民国,牟氏庄园慌乱了一阵,又恢复了平静。辛亥革命虽然把他的官衔革除了,却并没把他本人怎么样,后来还当了栖霞商会会长,成了栖霞的四大乡绅之一,心里还是乐颠颠的,但作为一介乡绅,很难预料局势变幻,更不能预测吉凶祸福,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牟宗朴以大财主和商会会长双重身份,成了土匪、军阀敲诈勒索的主要对象,好几次把家产赔上不说,差点连命搭上。后来,终于受不了土匪、军阀的反复折腾,气火攻心于1930年病故。

  现在宝善堂大厅展出的是牟宗朴庆寿时的部分场景。

  这个寿幛就是1927年牟宗朴60大寿时,请湖南艺人历时一年刺绣而成的,此寿字由一支主干、九个分支,27朵牡丹组成。隐含1927年之意,当年大寿共庆了3天,宴客六十余桌,耗资六百多块现大洋,极尽奢华。光是匾就收了十几块,您看这里悬挂了几块有“椿树长荣”、“花甲重新”、和“南极生辉”。

  这幅诏令是朝廷发给牟宗朴父母的封诰。清末,国库亏空,清廷提倡富人花钱捐官。牟墨林的子孙们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多数人都投入当中。牟宗朴是这些捐官人中捐的品级最高的一位,捐官之后,牟宗朴在一些场合身着一品官服,乘轿外出时,打十三棒锣,甚是风光。不过,七年之后就换了民国,曾经为了逃避土匪,化妆成了木匠,仓皇出逃。清末捐官在牟家也十分盛行,除却牟宗朴外,捐官的还有牟墨林的二子、三子、四子、五孙、六孙等。

  这套组合餐具,叫做“九子碗”,做成蝙蝠的形状,摆放成铜钱造型,上面还绘有鱼的图案,取意福禄有余。茶碗四周描绘的是惟妙惟肖的“百子图”,表现出主人对多子多福的期盼。

  这些瓷器是1958年翻新牟宗朴老宅悦心亭时出土的,多为同治年间制造,上面绘有固龙的图案,只做观赏用。

  喜堂

  这里是“宝善堂”寝楼,是牟宗朴及其妻妾当年居住的地方,现在展示了本地的婚俗文化。当时成亲的程序十分繁琐,分订亲、上轿、迎娶、拜天地、入洞房等步骤。

  1、订亲  男方把订亲信物装到花盒子里送到女方家。两家预定下结婚的日子,所以订亲又称“过盒子”和“送日子”。

  2、上轿  这一天,新郎先拜自家家庙、长辈,在太阳落山前坐轿赶到丈人家,吃过晚饭后,拜丈人族谱和丈人家的长辈直到深夜。

  3、迎娶  娘家把花生、大枣等吉祥物装到箱子里,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上花轿,到男方家后,有几项规矩要依次进行,首先是爷爷滚圆墩,姑姑平小蓖。当地有句俗话“爷爷滚墩子,来年抱孙子,姑姑平小蓖,来年抱小侄”。

  小姑子还要持熨斗为新娘烤烤手脚,“烤烤手脚暖烘烘,婆家兴旺添人丁”。

  新娘进婆家门时要手中抱着葫芦,口里含着米饭,跨过带有铜钱的马鞍,马鞍是用来避太岁这个秽星的,铜钱用来买路,葫芦表现出对多子多孙的期盼。

  进门后婆家还要为新娘擦点胭脂粉,说是“擦擦粉,点点胭,我家媳妇能拔尖”。

  4、拜天地,入洞房

  当天上午就要把洞房布置好,找位属相相合的妇女看守,不让外人随便进入。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共饮合婚酒,百年好合运长久,吃长寿面,“你一口,我一口,留给父母能长寿”。

  牟家学堂

  牟氏家族自第十七世牟国珑罢官后,一直秉承“耕读并举”的家风。在耕种之后,读书成为第一要务。所以,当年牟墨林为方便家族子弟读书,便出资兴建了栖霞地区的第一个学堂――牟家学堂。后来,牟氏家族还兴办了一处“振古小学”,为振兴栖霞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牟家学堂和振古小学都遭到破坏。

  学堂采用四面围合的格局。北大厅及东西厢分别陈列最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大家请看庭院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对称园林的布局方式,中间是讲坛,讲坛中心放置“文鼎”,表示“文以载道,道亦为天”之意。鼎后正北是孔子的塑像,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儒家先圣的敬重。四周还点缀象征琴棋书画的雕塑作品。

  (顺右手边走)这边陈列的是官学场景,复现了古代官学教学和科举考试的情景。这是私学场景,则体现当时社会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课余生活。

  (走进北大厅)这里摆放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砚”的砚台。这些砚台是从河北宜水县购得的。两块砚台总重120多吨,通体为墨绿色。此砚两边长13。6米,宽3。1米,厚1。35米,上面分别雕有龙、凤、龟等图案,56条龙预示了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龟”有九九归一之意。这里的“第一砚赋”是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刘墨先生所撰。

  这处砚台重达14吨,长3。3米,宽1。3米,厚0。95米。雕有龙、凤图案,寓意“龙凤呈祥”。

  名人字画:牟氏庄园自1982年开放以来,有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知名学者都来过。这里墙上展出的是他们留下的墨宝。1988年胡xx同志所题写的“庄园修葺已一新,应记当年费经营。清官身与名俱灭,只留三载十万银;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民间故宫”;原公安部部长于桑“封建社会缩影”;1988年赵xx同志也来过,毛主席的女儿李讷(1996年)“以史育人”;著名篆刻家古元“庭院深深”。

  这边是藏书阁,我们可以进入阅览一下学堂藏书。这边是品茗室,咱们大家进去,喝上一盏茶,忆古抚今,畅谈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堂正中三副瓦联分别为宗教学会副会长王志远先生、著名书法家周志高先生、书画家陈仕彬先生所题写的)。

  抗日战争纪念馆

  1938年2月,日军占领了栖霞,勇敢的栖霞军民经过6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4年12月铲除了盘踞在栖霞日伪势力,解放了全栖霞。为了纪念当年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我们根据当时的历史资料办了这个纪念馆,以此来缅怀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柳志光书画展

  这套院落是牟墨林的第六个孙子牟宗梅居住的师古堂。四进院,66间,先请到柳、魏伉俪书画作品陈列馆。这个展馆主要陈列了一些书画作品是柳、魏二老的珍藏,现在赠给了栖霞,我们在这里把它们展示出来供大家观赏。这个匾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文苑”二字为“文人会聚之地”的意思,是魏启后先生在87岁高龄时书写的。

  最上方的匾额“书林雅集”是被书法界称为“怪杰”的韩庆生先生所写。“四海文士莫大乎是,一时贤达皆从之由”是权希军先生题写的。这间屋子陈列的是一些全国知名大书画家的作品,有“唐伯虎、康有为、欧阳中石、启功、邹振亚、费新我”等的作品。

  东西厢房的匾额为清赏和嘉思,分别为刘老先生已故朋友和烟台市书法协会主席团成员的作品。

  各位朋友,在牟氏庄园的观光游览即将结束,希望牟氏庄园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愿您把牟氏庄园的旺气带回家,让好运永远陪伴着您。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