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范文 > 导游词

屈原祠的导游词

时间: 2018-10-15 12:57:33    人气:37

  屈原祠位于秭归县东1.5 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占地面积约30亩,为纪念屈原而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导游词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屈原祠的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胡,你们可以叫我胡导,在这一天里,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屈原故里。这里是5A级旅游景点,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了纪念屈原而建成的。请大家随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一进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一座座巍峨的建筑——屈原祠。大家跟着我走到第一层,这里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这是为了纪念他爱国主义的精神。这上面还刻着他写的诗:《离骚》、《九哥》、《天问》……大家紧跟着我来到第二层。左边可以看到屈原世系族谱和他相关的故事。右边有讲述屈原励精图治、忠肝义胆的故事。现在大家跟着我的脚步来到第三层。左边有《屈子远游图》、《端午祭扫图》、《九哥》的图片;右边有抛洒粽子、赛龙舟等照片。

  大家跟着我继续参观,我们现在去往皮影戏馆。皮影是我国文化遗产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请大家休息片刻,欣赏一下皮影戏,再继续出发。

  怎么样?皮影戏是不是很有趣?请继续跟着我往里面走,这里就是读书洞。这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种顽强学习、虚心的习惯而建成的一个石洞。

  据说以前屈原看自己家族快灭亡,就投江自尽了,人们为了不让鱼吃了他的尸体,就把饭团丢进江里,所以现在五月初五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成的一种习俗。

  好了,朋友们,屈原故里游玩就此结束了,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下次再见!

  屈原祠的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秭归参观著名的凤凰山旅游景点----屈原祠。我姓杜,大家可以叫我小杜,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景区。

  屈原祠是为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建的,所以取名叫“屈原祠”,请大家随我进入景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跳跳泉,跳跳泉里有几只小鱼,它们是用石头做的,从小鱼的嘴里喷出的水总是伴随着乐声一蹦一跳的,所以叫“跳跳泉”。

  请大家跟我一起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了屈原广场和屈原祠建筑群,整个建筑群由前殿、大殿和东西配房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屈原祠山门,山门上“光争日月”四个大字是郭沫若的题字,意思是屈原精神可以与日月争辉。

  下面我们进入前殿,来到“天地齐光”展厅,介绍了屈原祠的由来,展示了历代迁建情况,现在这个屈原祠是因三峡工程兴建,由归州搬迁过来的。接下来我们参观第一展厅----逸响伟辞,这里面主要展示屈原的作品,大家看完跟着我往上走,便进入屈原生平展厅,它详细介绍了屈原的生平,大家可以顺便观看一下屈原跳江的影像和屈原被流放的视频资料。再往上走,这里就是后世人们为纪念屈原的作品展厅,各级各类书籍无不体现出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经过一排排整齐的石阶,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屈原祠建筑群的最高点----“万世景仰”展厅,大家看屈原的铜像,他愁眉紧锁,手持配剑,凝视远方,展示出屈原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忠臣形象,大家可以在此尽微薄之力自愿捐赠,也可以和其他游客一样参加祭拜。

  请大家跟我往下走了,“遗响千秋”展厅展现的是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从墙上这些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各地纪念屈原的活动历史悠久,传统习俗独特,特别是端午划龙舟、吃粽子一直流传至今,还有大家看到的读书洞、照面井这些仿造的景点再现了屈原的神奇传说故事。

  下面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展厅----“情洒诗魂”大家看到展示出来的题字和绘画都是后世一些名人为纪念屈原在建筑或遗址上留下的,大家下楼,看到的这些屈原雕像是历代人们为纪念屈原而作,它们做工精细,神态各异,但是都展示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走出屈原祠,我们去看看山上的屈原墓,大家看看,墓里有红色的棺材,据说当时人们害怕奸臣破坏屈原葬礼,就做了九十九口红色棺材,让奸臣认不出哪一口是屈原的,因此,本地人死后用红棺材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看完“千善桥”、“牛肝马肺峡”景点,现在到达的是新滩古民居建筑群,它体现了古人们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它的建筑材料是新滩古民居原始建筑材料,现在大家自由参观一下“风情民俗馆”和“江渎庙”,看完以后就经过古索道到“观景台”集合,在观景台我们可以近距离看到举世闻名的雄伟三峡大坝。

  现在请大家从观景台下去,按顺序上旅游观光车,准备回到景区门口,右前方我们看到的是“崆岭纤夫”,它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峡江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

  现在我们已经经过了刚才大家参观过的屈原祠山门和屈原广场,旅游观光车马上就要回到景区门口了,相信大家一定对屈原祠有一些恋恋不舍之情吧?我也真诚地欢迎大家再来秭归屈原祠参观,谢谢大家,再见!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