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屈原》课本剧剧本
时间: 2018-10-15 13:21:53 人气:114
汩罗江上涌浪涛,天色阴沉雨欲滔。端午节写屈原的剧本,大家知道哪些?
旁白:
有的人死了,可他的魂始终被人们纪念着……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追忆这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屈原与楚怀王作商议状)
楚怀王:屈原,你真是孤的左膀右臂啊!
屈原:这是臣等应该做的。
楚怀王:爱卿谦也。你说的楚国之兴,须有新法令以佐之。孤也这么以为。来,制定法令这事,就你去做吧。
屈原:是,大王。臣必当竭尽全力。(退谢,半跪作揖)
(换场)
(屈原伏案作拟定法令状。上官大夫出场)
上官大夫(指案):这个法令不行!得改!
屈原:不行。我昨日左思右想一夜,我认为这样才是对楚国百姓最好的。
上官大夫不悦,挥袖而去。
(宫中)
太监:上官大夫求见——
上官大夫:大王!那屈原好生狂妄!
楚怀王:何事需此大呼?
上官: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大王,他压根没把您放在眼里啊!
楚怀王(拍扶手,没有的话可以拍大腿。):好个屈原!枉寡人如此青睐他!竟如此大言不惭!
(换场)
旁白: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屈原伏案作写字状,注:拿毛笔)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hù)江离与辟芷兮,纫(rèn)秋兰以为佩。
汩(mi)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qiān)阰(pǐ)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huì)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qí)骥(jì)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屈原文化与知荣明辱
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它是一种“耻感”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知荣明耻的历史,华夏文明就是一个明辨荣辱的文明。知荣明辱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屈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文化蕴含着鲜明的荣辱观,弘扬屈原文化应从知荣明辱做起。
一、鲜明的荣辱观是屈原文化的内核
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年。是从奴隶主所有制转变到地主所有制、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代。春秋战国是我国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屈原生活在由儒到法的过度时期,其思想反映了儒、法两家思想的演变。他的政治理想“德政”,吸收了一些法制观念,形成为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广大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某些要求的思想。屈原作为一个诗人,从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反动,为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而斗争。
屈原文化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为热爱大中国的爱国主义和同情最下层人民的民本思想,以及大无畏的批判精神。鲜明的荣辱观是屈原文化的核心。
屈原爱憎分明。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憎恨误国误民的昏君和奸臣。他正道直行,为朝廷竭忠尽智,结果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怨恨怀王,讽刺椒兰,无情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庄严地宣判了他们的罪状。民本主义是屈原理想的核心,他思想上同情人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政期间,他想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好处。在共赴困难的时候,他不愿离开人民,“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屈原美丑分明。在治国上,他追求“美政”,以天下一统为美,以天下分裂为丑;以“有德在位”为美,以无德在位为丑;以“举贤授能”为美,以政权世袭为丑;以“循绳墨而不颇”为美,以“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为丑。在修身上,他追求高风亮节,“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清醒为美,以浊醉为丑;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为美,以同流合污为丑;以“受命不迁,深固难徙”为美,以“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为丑;以“高冠岌岌、长佩陆离”为美,以“细腰的朝臣、妇饰的儇子”为丑。
屈原善恶分明。他用自然的美表现道德的善,也用自然的丑表现道德的恶,他把属于美学范畴的美、丑,和属于道德范畴的善、恶紧密地结合起来,对美的善的乃是赞扬歌颂,对丑的恶的则是诅咒摈斥。他的赞扬和批判的标准,是以人民之好而好之,以人民之恶而恶之。“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屈原明美丑,知善恶,爱美爱善,憎丑憎恶,以美、善为荣,以丑、恶为耻,大是大非毫不含糊,原则问题从不苟且,知行合一,以高尚的人格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二、屈原文化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屈原精神光争日月。淮南王刘安在《离骚传叙》中说:“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泥污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对屈原的思想、情操、品格和创作的恰当而崇高的评价。
屈原精神最感人的是他作为一个高尚廉洁、坚贞不屈的艺术形象的巨大魅力。这一形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独特的,象《诗经》中的《小雅》被誉为“怨诽而不乱”,有反对邪恶的精神,但并没有美的政治理想;《左传》中的郑子产,《晏子春秋》中的晏婴,都是政治改革家,有政治远见,但没有高尚的情操;诸子著作中的一些寓言故事,有反剥削、反压迫和赞扬智慧的内容,但却没有爱国爱民的感情。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则集中了政治、思想等各种优良品质,并且知行合一,成为许多世纪以来影响人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和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力量。
屈原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挚着的追求。屈原的理想就是实现“美政”。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效彭咸之所居,也不出走他国,不苟且偷生。汩罗江畔“惊险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原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美女的品格,通过对女性的爱慕来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就把自己的理想描绘得特别崇高和纯洁。
屈原精神感召古今。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王健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湖北辞书出版社)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爱国主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