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散文 > 经典散文

朱自清散文的特征

时间: 2018-10-16 03:47:56    人气:58

  朱自清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散文的特征有哪些吧!

  朱自清散文的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一、 朱自清散文的创作背景

  在对作家的研究中,他们的作品的艺术、思想往往是其本身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所处的时代相互作用的结果。

  朱自清作为现代作群中最具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位卑而未敢忘忧国”的思想贯穿他的一生。他践行“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得其散文作品中也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一)、时代背景

  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旧中国在风雨飘零中苦苦斗争,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自身背景

  1、  作为当时社会上小资产阶级的一分子,由于受到阶级的局限性,虽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与黑暗,但并未能找出产生这种黑暗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2、  家庭的离乱、变迁,父子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二、 朱自清的典范之作——《背影》、《荷塘月色》

  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致分为四类,其中有直接写感人至深的亲情作品,又有借助景物抒发心情的名篇。

  (一)、感人至深之《背影》

  1、《背影》的大致思想内容

  描述了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全过程。用朴素真切的语言,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父子之间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2、《背影》的写作特色

  内容上:(1)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情深。

  (2)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虽情况不同,但思想感情一脉相承。

  语言上:(1)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气质,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

  (2)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除夹入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的家常话,生活气息浓厚,提炼的非常简洁。

  (3)文章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中使用白描,将父亲为“我”买桔子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仿佛父亲的背影就在我的眼前。

  (4)语言平时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感人至深。

  (二)、美景传情之《荷塘月色》

  1、《荷塘月色》 的背景

  1927年7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他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这篇《荷塘月色》。

  2、《荷塘月色》的思想

  杨朴先生说过“此文是作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型和爱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并说“这就是使此文章成为朱自清潜意识愿望的象征”。他认为《荷塘月色》表现的纯粹是个人情感,与时代的政治无关。其实,这并不是绝对地脱离政治,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后,因憎恶现实无力济世的痛苦,不愿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而清高自处的思想情感。

  他在文章中通过写荷塘的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来突出自己不与世俗想混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三幅意象画。

  (1)通过月色与人的沟通而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把“妻”与“儿”的睡熟的幻梦与“我”通过对暗夜里月色的氛围营造而形  成梦境与现实的统一。

  (2)通过对曲径小道的描述而达到梦境与现实的整合,实现他们之间的情感的联系。作者以小径作为了融合现实与梦境的象征性通道,并言之“是梦境通过现实的必由之路。”

  (3)这种梦境与现实与现实的错位式描写,实质是为了宣泄一种被压抑了的愿望,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作者企图把这种潜在的意识愿望脱离政治性因素的包围。

  作者用这三幅意象画把恬淡月色中梦境的游离作为一种现实压抑的突暴式愿望,并认为“夜游荷塘”只是一种情感心绪的抒情化表达,从而由这种内心的隐意识引延出“美人象征”这一说法。

  3、《荷塘》之荷花

  初读文章,里面恰到好处的比喻、拟人给我留下抹不掉的印记。与语言的优美、辞藻的华丽似乎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这样列举,写荷叶,“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的清香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颤动是,叶子与花被微风吹过,“象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荷花的风致是,“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但流水的流动却使叶子“更见风致了”。作者把这种形式的表现认定是形式的表现,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听的形式。因此推定荷叶象征着美人的新鲜论断。

  朱自清以一种朦胧的象征来宣泄对美的独善情怀,先把荷叶的意象置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作结,即以传统的荷叶形象来阐释朱自清外露的原型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作者心头笼罩了一层不散的愁云,如文中所表现的灰暗基调。

  三、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