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的故事
时间: 2018-10-16 19:38:51 人气:43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以下是“名人的故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女儿是我的一面镜子】王朔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感叹过: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主动要求到这世上来的,在亲子关系当中,如果一定要说谁欠谁,那也是父母欠孩子。孩子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开始给予,我的女儿带来的快乐是我过去费尽心机也不曾得到的,与之相比,为了养育她而所花的金钱根本微不足道。
他更提出:许多父母拼命要求孩子,说什么要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老了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能有个靠山,说白了就是自私,为着自己的未来能有保障,而去骂孩子打孩子逼孩子考好成绩,无情地剥夺孩子的快乐。
也是因为这样吧,王朔在自己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能快乐度过一生,他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是: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个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是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王朔自己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暴力中度过的,他说印象里最深的一次挨打是父亲打他打到筋疲力尽,抽支烟,休息一会儿,缓过来继续打。当时年少的他跪在那里,看着香烟的雾气里父亲那张让自己感到心悸的脸,心想:要是和这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多好。同时也暗暗发誓: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有这样的想法。他真的做到了,在女儿的成长历程里,他没对女儿动过一次手。
对于女儿的学习,王朔的观点是:小孩子有兴趣的东西,你不用去逼他,他自然会去学,如果他不喜欢的东西,你逼他去学,也没用,很快就会忘掉,等于白花功夫,而且还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女儿王咪面临中考的时候,王朔送她去了美国读书。有意思的是,在国内不爱学习的女儿,到了美国变成了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艺术史专业。对此王朔非常得意: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是不爱学习的,因为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国内的那种教育,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幸亏我有远见卓识,及时保护了我女儿对学习的兴趣,她到美国以后,被美国那种宽松、趣味的教育氛围一激发,学习的欲望马上就出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
王咪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国内找工作,拒绝老爸的“好意”,最终,她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艺术财经》杂志的一名编辑。
女儿的独立,让王朔非常骄傲,他说:“我从未对女儿要求过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她一路走来,真的成为了我最希望她成为的那种女性: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比什么都重要……”
在许多读者的印象里,王朔总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敢言敢为快意恩仇的样子,但是他说:“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扮演一个叫‘王朔’的人。”
他心里其实也明白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自私、欺软怕硬、富贵可淫、威武可屈……这是他在这么多年闯荡人世的过程中提炼出的生存法则,这么多年,他就是靠着这一套生存法则活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苟全性命于乱世,惹不起躲得起”。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大到可以和他探讨人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面对着女儿那双清澈的眼睛和如花般盛开的笑容说一句:爸爸的人生,是这样走过来的……女儿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他看见自己身上的一切伪善,并为此感到深深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逼迫他去拷问那个隐藏在“作家王朔”外衣之下的灵魂,让他再也没办法心安理得、沾沾自喜。
剩下的时间,他用来陪伴家人。当年,他和妻子沈旭佳离婚后,女儿归沈旭佳抚养,母女俩远赴美国,沈旭佳曾不无忧伤地对王朔说:“你错过了许多女儿成长中的时刻。”但当时正忙着追名逐利的他,对这句话体会不深,一直到很多年之后,他才体会到前妻的这句话暗含责备,责备他根本不懂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我没有勇气对女儿说我爱你,因为我连最基本的都没做到,那就是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一个女儿对好父亲的最低的要求是和她生活在一起,可是我连最低的这一条都没有做到,还谈什么爱她?”对女儿刻骨铭心的内疚,以及亲身经历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的相继猝然离世,让王朔更加意识到人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名望不是利益,而是家庭。
这么多年来,王朔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可以算得上是“针尖对麦芒”,年幼的时候,母亲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的关心和照顾,母子之间一直没有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这使得他在母亲年老的时候,有一种心理是:你过去不拿我当回事,不可能现在老了想要儿子了,就来了一个儿子。
也是有了女儿之后,他慢慢能体会到母亲的心情了:女儿小时候我管过女儿吗?不也没管吗?可是现在,我不也牵挂着她,希望她能陪在我身边?
女儿大学毕业之后,王朔心里一直非常希望女儿能够回国发展,但又不愿意勉强女儿。有一次,身在美国的王咪突然发现联系不上父亲了,家里电话一直是忙音,MSN又不在线,她心急如焚,非常担心独居的父亲会遇到什么危险,不得不打电话给年迈的奶奶,让她去父亲的房子看看。结果是王朔前天晚上喝酒醉得不省人事,而家里电话又没挂好,气得王咪在电话里和父亲发飙,骂他是“白痴”!也是这一次,促使王咪回国发展,“他身边也确实太需要一个人了。”
如今王朔和女儿的关系,更像是朋友。父女俩长得特像,这也使得王咪经常怪他:“都是你,肥头大耳的,把我拐带丑了!”他就安慰女儿:“你别急,走不了美女路线,咱走气质路线。”父女俩在一起经常这样相互打趣。他感叹:“有个女儿真是太好了,到我这样的年纪,许多常人眼中的快乐都算不上是快乐,惟有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
在王咪的结婚典礼上,她提到自己的父母:“我特别幸运,有一对非常宽容我的父母,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即使在离开他们的日子里,他们的爱,也一直保护着我……”
王朔虽然没有勇气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他怕自己会当场哭得不成样子,“那也太丢人了”,但当他听到朋友给他转述的女儿在婚礼上的这番表达,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他说:“作为一个父亲,能够得到女儿这样的评价,我已经很满足了,比让我得一个诺贝尔奖还欣慰。”
【篇二:莫泊桑的“魂断蓝桥”】1850年8月,莫泊桑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莫泊桑的父亲却是个眠花宿柳、穷奢极侈的花花公子,一副高大的身材和一张俊朗的脸,是那个纨绔男人给予儿子的唯一财富。
随着《羊脂球》的发表,莫泊桑迅速窜红整个法国。“和不正经的女人交往太多!”这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左拉对莫泊桑最为入骨的评价。在莫泊桑的感觉里,女人可以享乐,但没有一个女人值得终身相许。直到有一天,一个喝多了的朋友向他讲诉了一件在朋友看来是个“笑话”却让莫泊桑震惊不已的事:
法国南部的小村庄里,有一个叫瑞德辛娜的年轻姑娘。姑娘热爱文学,读了许多莫泊桑的小说,非常喜欢他的才情,当瑞德辛娜听说莫泊桑是个单身汉时,更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贫穷可怜的瑞德辛娜,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忍饥挨饿,终于凑够了一身新衣服和一张前往巴黎的车票。接下来,瑞德辛娜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怀着兴奋与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巴黎,一路探询着找到莫泊桑的家。
彼时,莫泊桑正在外地旅游,给姑娘开门的,是莫泊桑的朋友,一个浪子,一个好色的无耻之徒。看到瑞德辛娜的第一眼,这个花花公子便被眼前这个极度羞涩的姑娘的美丽惊呆了,他心猿意马地听完姑娘的来意,故作遗憾地说:“我高贵的小姐,莫泊桑确实没有太太,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位公爵的美丽女儿,他带未婚妻度假去了。”突如其来的打击,顿时让这位心性晶莹而单纯的乡村姑娘如坠冰窿,她双手掩面,哭着跑了出去。
那个浪子假惺惺地追了出去,把她扶上了一辆马车,送回到她住的廉价旅馆里。那个夜晚,绝望的瑞德辛娜沉沦在这个浪子的无限体贴与花言巧语中。
那个浪子漫不经心、涛涛不绝地描诉,仿佛在讲诉一个“想吃天鹅肉”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农村穷丫头的故事。而莫泊桑的心像煮沸的汤锅,满腔的血液上下翻滚,灼伤了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辗转打听,莫泊桑找到瑞德辛娜赖以栖身的酒吧。眼前的姑娘依旧美丽惊艳,只是,短短两年的时间,瑞德辛娜已由一个心性单纯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坠入红尘的风情女子。莫泊桑向可怜的姑娘揭示了那个曾经的谎言,瑞德辛娜呆呆地看着他,大颗大颗的泪珠从那张依旧美丽的脸颊上无声地滑落。最终,姑娘拒绝了莫泊桑的请求,“我不可以用自己已经脏了的身体亵渎我心中的太阳。”瑞德辛娜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着,每一个字,都如一枚枚冷冷的钢针,一下下地,清晰而尖锐地扎在莫泊桑的心上。从此,瑞德辛娜,那个因莫泊桑而改变了一生命运的女人,成了莫泊桑心头一道抹不去的疤。以后的岁月,莫泊桑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巴黎、戛纳还是在国外,他的身边依旧不缺女人,却独独缺少了爱情。
1892年元旦,被精神分裂症折磨的死去活来的莫泊桑选择了自杀。在众人的帮助下,企图从那扇门里逃走的莫泊桑被拉了回来。莫泊桑间歇性的痴颠让周围爱他的人们心痛不已,最终,百般无奈的人们把莫泊桑送进了疯人院。
“瑞德辛娜!”在疯人院里,无数次的,莫泊桑喃喃地轻唤着那个女孩的名字,嘶哑的声音穿过红尘的悲欢惆怅,撒向寂寥的夜空,彻骨得凄凉。莫泊桑知道,瑞德辛娜不会听到,但他依然拼尽了力气喊叫着,只为,不枉她曾经的一场爱。
【篇三:毛主席读书故事】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