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宝的故事
时间: 2018-10-16 22:07:11 人气:51
导读:国宝是我们的国家公认的宝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则关于关于国宝的故事,欢迎阅读!
熊猫:从怪物到国宝(一)就算有少数人偶尔抱怨中国对国宝大熊猫倾注了过多的关心,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资源。但对于政府及大众来说,衡量大熊猫的价值远不能用金钱的标尺。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熊猫外交”的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格局。
然而事实上,中国人对于熊猫的喜爱并非由来已久。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中说,貘“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意思是,这种动物像熊,头小,脚短,身上黑白斑驳,能吃铜铁和竹子制成的器物。传说这种怪兽跑到山下,能把城门上的钉子都吃得干干净净。
直到1862年,一位法国的传教士无意中在中国见到了大熊猫,他认为大熊猫极有可能“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有趣的物种”,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1941年,大熊猫首次作为外交礼物馈赠给友国,改变了大熊猫的命运。
仅有少数的例子证明人类曾经误食过大熊猫,它的味道据说难以下咽,但毛皮确是紧俏货。从1962年中国开始明确宣称保护大熊猫开始,到1963年成功培育出第一只圈养幼崽,再到1987年正式将熊猫捕猎入罪,依然有人铤而走险。
故意伤害大熊猫会被法律处以严厉的处罚,但是其他的动物就没有这么高强度的保护措施。
人们用残忍的方式从活熊的身上提取胆汁,野生老虎被大量屠杀,熊掌、娃娃鱼、驼峰等珍贵的动物性食材纷纷被端上有钱人的餐桌。
从动物保护主义的角度看来,濒危动物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但人们从来没有看到大熊猫受到同样残忍的对待。”它总是可爱地、慵懒地啃着竹子,你甚至想象不到它攻击人的样子。
《外交政策》的笔者认为,大熊猫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整个国家对它的集体感情灌输。
这种模式或许应该被应用到其他濒危的物种上去。
明星们正在提倡禁止食用鱼翅的活动,而更多的普通动物保护者则冲向玉林的狗肉节。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立法已经上升到了新的层次,有近420种濒危保护动物被列入保护名单,禁止非法贩运捕猎。
“四大国宝翡翠”揭秘(二)上海解放前夕,黄浦江码头,最后开往台湾的一艘客船将开,船长下令扔掉所有吃重的行李,其中四只箱子被士兵硬扔了下来,留在了黄浦江畔。很快,解放军进城了,打开箱子,里面是四块沉甸甸的石头。因事出蹊跷,立即汇报了当时的市长陈毅。陈毅派专家察看后,认定其为罕见的翡翠,立即上报中央。不久,这四块大石头便坐着专机来到北京。此后三十多年不再有人提起。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亲自参与了国宝制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的导师王树森突然想起了此事。他呼吁寻宝的声音,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李博生回忆了自己第一次见到这四块翡翠时的神秘情景。1982年秋季的一天,一辆面包车来接他和导师王先生一行,车内,绿色的窗帘拉得很严实,规定任何人不许拉开帘子往外看。也不知走了多久,下车一看,眼前是个大山洞,4名解放军战士扛着枪在站岗。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迎了出来,拿出周总理当年的批示(大意是可以把这四块翡翠雕成工艺品),给大家看了看,便领着大家往里走。终于,在几只大灯的照射下,四块石头呈现在人们眼前。
接下来,一个由全国知名的画家、雕塑家、文博专家组成的顾问团成立。最后确定了王树森先生的方案:将其制成能代表当代最高工艺水平的四件艺术品。这一工程被国务院命名为“86工程”,由两位副总理亲自负责。
真正开始动手做,已是1985年。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岱岳奇观”,迎面是一个人工造成的90度角,很不好处理。李博生在与导师王树森争吵无数次后,最后听从了导师的意见,将其完整保留下来,好似悬崖挂在那儿,颇具气势。“含香聚瑞”采用了套料工艺,花熏的盖由主身中掏出,盖中的料则掏出来做了底足,这是中国玉器艺术传统的高难度技艺。“群芳览胜”花篮上的两条各40厘米长、各含32个环的链子,两个高手花了整八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四海欢腾”中的龙,全是王树森老先生一条条画出来的,它聚集了汉代龙和清代龙的最精华部分。李博生说,当时难的不仅是创意。还有制作工具的难题,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大师们和高级技工们自己研制出来的,有很多设备往往只有一次的使用价值。
四件国宝的出处经考证也终于有了答案:它来自颐和园,当年是献给慈禧祝寿用的,它们合起来也只是其中的2/3块,另有1/3作了别的用途,无法查明去向。
1989年,这一历时8年、前后投入60名老中青三代艺术大师的工程终于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