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经营之神的故事
时间: 2018-10-17 02:18:15 人气:53
导语:松下幸之助是举世闻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下面是一九文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松下幸之助他从一个3人的小作坊起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发展成为拥有职工2.5万人的世界电器之王。在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倒闭,而他却稳稳地站住了脚跟。从他的一生可以看到日本现代工业发展的轨迹。
1894年,松下幸之助出生在和歌山县海草郡和佐村,排行老八,是最小的一个。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和5个姐姐(其中两个很小就夭折了)。松下家,在幸之助的祖父时期是很兴旺的,是江户时代的名门望族。他家院内有一棵3人才能合抱的800年古松,枝干华美,那一带的人都称之为神木;后来因火灾被烧掉了。
幸之助4岁时,松下家的没落已成定局。他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搬到和歌山市内,开始经营一家木屐店。但由于经营不当,不到两年就关门了。后来,幸之助的父亲政楠把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到米行市去经营,全家过着极不稳定的生活。在少年幸之助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是垂头丧气的。
不料,厄运又接踵而至,幸之助的大哥、二哥和大姐都得了流行性感冒而相继去世。当时日本由于生活贫困和卫生、医疗水平低下,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感冒这样的小病也能夺去人的性命。老大那时已经在纺织公司工作,是全家生计的顶梁柱,他的死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幸之助的父母悲痛欲绝。
政楠为了养活一家人,去了大阪,在聋哑学校找到一份杂务活干,一家生活勉强可以维持。
幸之助只读到小学4年级,有一天,父亲从大阪来信,说那里有一份小伙计的工作,叫他立刻去。母亲说他还不到10岁,等小学毕业再去。但是,父亲的决定是不能改变的。于是,小小年纪的幸之助便中断了学业,远离亲人,到大阪一家做火盆买卖的店里当学徒。
在火盆店里只干了3个月,大概主人觉得他太小,做不了什么事,便把他辞了。他又被介绍到一家自行车店当伙计,一干就是近6年。
那时的自行车算先进的代步工具,是高档商品,起先只有少数人拥有,不过大有迅速普及之势。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行业。幸之助所在的那家自行车店生意也很好,他干活踏实,颇得主人的欢心。主人五代夫妇对他也不错。
本世纪初,正是日本电器事业迅速发展的阶段,不仅有了电灯,街道上也开始跑电车了。电在城市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渐渐地,幸之助感觉到一个电器的时代已经到来,他暗暗地下了决心:今后,要干一份与电器有关的工作。
然而,主人夫妇对他那么好,他实在无法开口对他们说:我想辞职。又干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他的决心已经发展成为一股遏制不了的冲动,他连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店铺。到姐姐家他才写了一封信给五代夫妇,表示深深的歉意。
不过,他并没有立刻找到称心的工作。在姐夫的帮助下,他到水泥公司做了一段时间临时搬运工。那是真正的力气活,只有15岁的他,身体还很瘦弱,装着水泥的手推车十分沉重,他强撑着干,累得小便带血。不过,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1910年,17岁的幸之助进了大阪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当一名安装室内电线的练习工。当时他还缺乏一般的电器知识,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可是他来到工作地,人们还是把他当电工看待,投之以尊敬的目光,他觉得很荣耀。用户的信赖,促使他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没有多久,他就掌握了熟练的电工技术,加上他诚实的品格和优秀的服务成绩,很快就赢得了公司当局的信任。当时大阪电灯公司所承包的重要工程,几乎没有一项不让他参加。
1915年春,他接受姐姐的劝告,与一位名叫井植梅野的小姐见面订亲。到夏末,他结了婚。
成了家,松下幸之助有了一种责任感,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婚后不到两年,他就被提升为检查员,这是个为一般工程人员所羡慕的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转机。欧洲成为战场,物资奇缺,日本的产品就成了抢手货,无论什么,都能卖得出去;而日本所需要的产品,却无法从欧洲进口。这就大大地刺激了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工商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幸之助萌生了独自办企业的念头。
早在几年之前,他曾倾心于改进电灯插口的研究,并向公司提出过改进的建议,然而却没有被采纳。另外,公司有规定,职工一旦生病,就要停发薪水。幸之助从小身体孱弱,经常不得不带病工作。这也促使他摆脱环境的束缚,干自己的事业。他的设想是生产一种改良的电灯灯头。对未来的市场,他很有信心,决心已定,便向公司提交了辞呈。
他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了7年,上司对他的品格及能力一向是很欣赏的,认为他提升为部门主任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极力劝说他打消辞职的念头。无奈松下幸之助去意已定。
他领到退职金,加上自己的全部积蓄,也才只有100日元。他的两位老同事森回延次郎和林伊三郎是他的支持者,加上他的妻子和内弟井植岁男,一共只有5个人,就这样办起了工厂。
事业的开端是非常艰难的,他们甚至不知道灯头的壳体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只猜想可能是用沥青、石棉和滑石混合压塑而成,他们像盲人骑瞎马一样,摸索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搞出点名堂。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总算解决了壳体制造的难题。可是,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生产出一部分样品来之后,却又推销不出去。他们拿着样品,走遍了大阪的大街小巷,几乎每一家销售电灯的商店都问遍,一天最多只能卖出10只灯头;10天下来,总共只卖了100来只,收入不过才10块日元。这就是他们奋斗了4个月的结果。
两位伙伴都自谋生路去了,幸之助夫妇和内弟3个人仍苦苦地支撑着。那段时间真是非常艰难。50多年后,松下幸之助回忆起那一时期,仍有无限感慨。
他还保留着当年典当衣物的账册,账面上记载,从1917年4月13日起到1918年8月止,共十几次将他夫人的衣服、首饰等物送进当铺抵押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