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星驰时代结束还是港片时代结束?
时间: 2018-10-17 05:02:50 人气:44
导语:因为香港电影的萧条,此时周星驰电影的数量急剧减少,在1998年的《行运一条龙》后,周星驰担任导演拍摄了具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喜剧之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篇关于周星驰的故事,供查阅与借鉴,希望您能喜欢。
是周星驰时代结束还是港片时代结束?近日,香港资深影人文隽发表了一篇名为《周星驰时代宣告结束》的文章,文中指出因周星驰的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的态度使得属于周星驰的时代提前结束。对于这种言论,当然有人赞同亦有人反对,可周星驰如今仍是香港最具号召力的导演及演员之一,如果仅仅只是因为其近年来作品减少、为人低调的作风,就说他的时代已经结束,是否恰当?下面我们就来深度剖析一下这个“由周星驰统治的华语喜剧片时代”,究竟是个怎样的时代?
香港电影大发展,周星驰崭露头角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电影异常蓬勃的时期,香港本土的众多巨星横空出世——成龙、周润发、张国荣、刘德华等人,他们的出现共同铸就了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巨星世界。而到了八十年代末,正当港片的商业体系愈发成熟之际,又有一位巨星开始崭露头角,他就是周星驰!如果说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那么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则明显显得喜忧参半了。而本文主要谈的周星驰的时代,便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
九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界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始终处在一个风起云涌、激战连连的时代里,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仿佛为了配合局势,香港影坛刮起了真正猛烈的旋风,经过八十年代的酝酿和沉淀,九十年代初的港片可以称作熠熠生辉。纵观九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算是百花齐放:徐克的武侠片,吴宇森的枪战片,王家卫的艺术片,麦当雄的枭雄片……充斥着当时如日中天的香港影坛。而这些作品势必会带来一股火热的潮流,于是跟风之作层出不穷,这其中就有1990年刘镇伟与元奎共同执导、跟风自1989年王晶与周润发的《赌神》的《赌圣》。
1989年,王晶与周润发拍摄的以赌术为题材的电影《赌神》大获好评,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于是接下来众多的跟风之作纷纷出炉。而1990年的《赌圣》算是最早出炉的一部,当然它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跟风的时间最早,更多的还是源于刘镇伟将赌术与特异功能结合的绝佳创意与周星驰自成一派表演风格的出色演绎。就像成龙一反李小龙的硬汉形象一样,周星驰的顽皮形象将周润发高大威猛的形象取而代之,演技已经得到认可。而在今天看来,《赌圣》一片除了突破了香港开埠以来最高票房记录——取得了4100多万元港币的收入以外,还让此前喜剧天赋一直无法全力施展、只在电影中饰演小配角的周星驰从此走上了巨星之路。周星驰自己也坦言不敢相信能够如此成功,坦言道:“我拍这部戏时,曾想到应该有2000万的票房,但最后有4000万……”,本片的导演刘镇伟话说得更为绝对:“我可以说根本没有人想到他(周星驰)会那么成功,如果说有人知道,那他是说谎话。”正是《赌圣》的票房奇迹,真正开启了周星驰的时代。
由于《赌圣》的出炉,周星驰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全线飙红,连昵称也由“星仔”变成了“星爷”。此后,从1990年到1991年,周星驰开始大量接拍喜剧类型的电影,成为了当时香港影坛最炙手可热的类型电影巨星,与成龙周润发一起被媒体称为“双周一成”,成为香港电影业颠峰时期的代表人物。《逃学威龙》、《赌侠》、《新精武门1991》……众多喜剧经典纷纷出炉,也让周星驰的身价越来越高,香港电影也因为他的时代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繁盛。
时间到了1992年,这一年可以说是周星驰时代最鼎盛的时期,全年的香港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周星驰的电影便占了七席,前五名全是他的作品,《家有喜事》、《审死官》连破票房纪录,更凭《审死官》获得亚太影展的影帝桂冠,这一年被影坛称为“周星驰年”,可见其时周星驰对香港影坛的重要性。他电影中那标志性的无厘头风格已经完全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肯定。周星驰时代的到来也丰富了香港电影的类型片种,以喜剧片闯出了自己的新天地,而香港电影此时蓬勃的势头也铸就了周星驰的王者地位,成为当之无愧的喜剧新贵。
当然,周星驰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从跑龙套到巨星,整整花了八年的时间。周星驰等候多年,终于迎来了可以让自己尽情发挥的电影,并将自己累积的生活经验、表演技巧、个人感悟、远大梦想……全然释放在每一部作品、每一个镜头之中,虽然这些作品不是他导演的,但却都打着鲜明的周星驰烙印,都能够使观众产生高度的亲切感与认同感。之后的几年里,周星驰又陆续接拍了多部卖座大片,连续四年成为票房冠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
港产片盛极必衰,周星驰自主创业
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九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是走向极盛的过程,更是从极盛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过程。港产片的票房收入在1992年时达到了最顶峰,香港电影空前的繁荣也造成了后来的急速滑坡。1994年,香港电影已经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这一年中,周星驰也仅仅只有四部电影上映,作品数量减少了大半。此时的他又和刘镇伟再度合作,推出了后来被认为经典的《大话西游》,本片也是他自组“彩星”公司(“星辉”的前身)的创业作。但由于香港电影日渐萧条,本片在香港上映时反响并不好,而下集在1995年公映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而此时,周星驰也开始做出自己的转变。在影片《国产凌凌漆》当中,首次担任导演一职,与李力持联手执导的本片里黑色幽默与内敛的表演风格让人又一次看到周星驰坚持创新的步伐。《国产凌凌漆》的出现,打开了周星驰的一个全新时代,即全面掌控一部电影,属于周星驰的作者电影时代已开始初现端倪。
随着1997年的日近,港人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而此时,港人的急功近利,只看见短期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于是众多粗制滥造的跟风电影层出不穷,导致口碑崩盘,票房惨败,无法吸引更多观众入戏院看电影。到了1997年的席卷亚洲各地的金融风暴,更是使得原本已经失去韩国、台湾市场的港产片雪上加霜。而1996年,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公司的周星驰更是只有两部作品问世,而这两部作品都是他自己参与导演的,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这在当时的香港影坛是极不容易的。其实香港电影的没落对于周星驰的时代并无太大影响,周星驰本人仍是抱着对电影制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是在作品的数量上早已经大不如前。1997年的周星驰也只是参演了两部电影,虽然票房仍然大卖,但口碑并不为人称道。而港产片票房在香港电影市场中的所占份额,从1991年的75%,一直下降到1997年的45%——这也是第一次港产片的票房在本土市场失去了半壁江山。
因为香港电影的萧条,此时周星驰电影的数量急剧减少,在1998年的《行运一条龙》后,周星驰担任导演拍摄了具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喜剧之王》。这部电影虽然在香港的票房不到3000万,在当时票房惨淡的港片世道里,本片仍登上了当年度的票房冠军,但这个第一名拿得已谈不上风光二字。
谁的时代在结束 真正选票已投下
随后,进入新世纪的香港电影更加惨不忍睹,不仅在数量上屡创新低,更是在质量上出现全面溃败,港产烂片多不胜数,使得观众早已失去了对港片的信心。周星驰在经历《喜剧之王》中他所谓的“失败”之后,认识到电影需要包装,于是他又“预谋”着下一步的计划,开始做出新的尝试。这部酝酿已久的电影就是《少林足球》,该片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取得了6000多万元港币的成绩。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周星驰在香港电影惨淡的世道下,坚持自己的信念,在逆境中求新求变,使得观众重新进入戏院看电影,重建了观众对港片的信心,让香港电影能够再次辉煌起来。在次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周星驰得到了全面肯定,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大奖。
从年产300部到新世纪的不到50部,可见港片的低迷。不过这时合拍片的增多,使得香港电影有了新的出路。众多香港电影人前往内地拍戏,并大量使用内地演员,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挽救萧条的港片,但许多影片仍然属于粗制滥造的类型,并且早早丧失了港味,许多影人不负责任的态度并不被内地观众接受,更别说面对香港和东南亚的观众了。造成港片的低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人才的流失,新老两代的青黄不接,无法让人看到属于未来的“周星驰”、“周润发”。而从《喜剧之王》就开始培养新人的周星驰更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2001年的《少林足球》到2004年的合拍片《功夫》,周星驰都在大银幕上不断地推出新人。《功夫》的出现,更是一洗港片低迷的态势,并在海外大受欢迎,全球总票房过一亿美元,开拓了周星驰的电影事业。《功夫》的本土票房更是打破了由《少林足球》创造的纪录,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至今无人能破,令人不得不佩服周星驰的票房号召力与对待电影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2008年初,周星驰三年磨一剑的《长江7号》横空出世,本片在内地市场取得票房过2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同时在香港取得了5000多万的票房,毫无悬念地再度成为香港本土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再次为低迷的香港电影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周星驰以其三年推出一部作品的进度,并不能彻底拯救低迷的香港电影市场,强心针只能引发暂时的兴奋而无治本之功。
2009年,在这次舆论风暴的漩涡中心,反而是最平静的,周星驰仍然在默默地酝酿着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凭借他多年树立的良好作品口碑,他的下部作品依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因此,既不能纯粹以时间来判断一个电影人的时代是否过去,也不能以几位影人的言论就盖棺定论。周星驰背后千千万万买票入场看他作品的观众,手中的那张真金白银买来的电影票才是最关键的一票,就如当年《赌圣》票房神话造就出“星爷”一样,“周星驰的时代”只有周星驰自己与他的观众才有资格来开始和结束它。按照同样的逻辑,在风雨飘摇中不知所向的港产片,已经有清晰地票房记录来证明它的衰败,香港电影观众早已把手中的选票做了服从自己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