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故事 > 名人故事

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

时间: 2024-04-02 04:30:23    人气:45

  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动,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所以我们要学习名人的好榜样。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丛飞的爱心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丛飞出生在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镇。初二辍学,后进入某银行担任出纳,带薪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后到广州闯荡, 1994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开始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

  1997年,丛飞加入深圳义工联。十多年来,他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

  2005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这天,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虽然命运无情地给丛飞开了个玩笑,但丛飞却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丛飞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依然是那么开朗,重病的他还不忘给身边的人带来欢乐。“帮肋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丛飞说。

  从2005年开始,丛飞先后当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

  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荣誉,丛飞始终保持着清醒。在他病房的墙上,写着两行小字:“做平凡的丛飞,做一个普通的歌者丛飞”。

  “丹丹,“丛飞沙哑着嗓子问:“罗祖凤那个钱,汇款单收没收到?还有罗艳燕、曹佳佳、贵州独山那个男孩呢”在病床上,丛飞始终惦记着山里的孩子。

  “如果命运再给我五年时间,我会兑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会用更多的爱回报社会。”丛飞还有太多的心愿未了:山里的孩子、年迈的父母、社会的期望……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遗憾,在他生命的尽头,丛飞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2006年2月9日夜晚,白衣白裤的丛飞登上央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

  “感动中国”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2006年4月3日上午,同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洪战辉来看望丛飞。丛飞紧拉洪战辉的双手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说完,他又拉着旁边深训眼科著名专家姚晓明的手嘱咐,身后他要捐献眼角膜,并由姚晓明来执行他的愿望。

  在他的最新专辑《愿你幸福》上,丛飞写到:我现在已经身患癌症,也许将远离我至爱的舞台,但我还是把我心中最美好的歌献给关爱我的朋友们,愿我的歌声给你深深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

  生前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的丛飞,因患晚期胃癌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于2006年4月20日溘然长逝,年仅37岁。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成为他最后的爱心之举。

  尽管丛飞走了,但他留下来的那双眼睛,始终注视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丛飞一样奉献自己的爱心让自己变得不平凡。如鱼得水希望小学致力于帮助贫困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回到学校,回到课堂。我们不期望能感动中国,我们只希望能感动自己,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马云的三次高考

  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

  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 雷锋的助人为乐

  一九六一年五月的一天,雷锋因公事到丹东出差,清早五点钟从连部出发,在去抚顺火车站的路上,看到有一位大嫂背着小孩,手还拉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去赶车。天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他们母子三人都没有穿雨衣。那个小女孩因掉进泥坑里,弄了一身泥,一边走还一边哭。看到这种情况,雷锋立即想道:我军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雷锋急忙上前去,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背小孩的大嫂身上,马上又背起那个小女孩,一同来到火车站。雷锋替她买好了票,又一同上了火车。在车上,雷锋看到那个小女孩,全身衣服没有一点干处,头发还在往下滴水,冻得她直打颤。雷锋自己一身衣服也湿了,他急忙解开外衣,摸摸贴身的那件绒衣还是干的,立即脱了下来,给那个小女孩穿上。听说他们母子三人早晨没吃饭就出来了,雷锋又把自己带的三个馒头送给了他们。上午九点钟,列车到了沈阳,雷锋领着小女孩,把他们母子三人一直送出车站。

  在沈阳车站换车时,雷锋看到一个老大嫂在那里为难。他走上前去轻声问:“大嫂,你有什么困难?”

  老大嫂说:“我从山东老家来,到吉林去探亲。在这换车吃饭,把车票丢了。想补票又没钱,心里着急……”

  雷锋忙安慰说:“大嫂,别着急,跟我来吧。”雷锋把她领到售票处,给她补了一张车票。临别时老大嫂感激地问:“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

  雷锋笑了笑,心想这老大嫂真有意思,大概还想还钱呢,就说:“别问了,快上车吧,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老大嫂走上车厢,还眼泪汪汪地向雷锋招手……

  雷锋从丹东回来,又在沈阳换车回抚顺。早晨五点多钟,雷锋背着背包,剪了票,便走向月台。通过下道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还背着很大的包袱。雷锋赶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里老家来,到抚顺去看儿子。”

  雷锋一听跟自己是同路,立刻接过大包袱,用手扶着老人。说:“大娘,我送你老到抚顺。”

  雷锋扶大娘上了车,但车厢里已经挤满了人。雷锋正想给老人找个座位,身边一个大学生站起来,让老人坐下了。雷锋站在老人身边,等车开动了,就从挎包里掏出在站台上买的两个面包,分一个给老人。老大娘望着他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

  “别客气,大娘,吃吧,垫垫饥。”他硬把面包塞到老人手里。老拿着面包,不知该说什么好,将身子往里边靠了靠,空出一点座位说:“孩子,你也坐下吧!”

  孩子,孩子……这个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就象母亲叫着他的小名一样亲切。

  雷锋挨着老人坐下了。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同老人唠家常,问老人的儿子在抚顺做什么工作的,住在哪里。 “俺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我没来过,还不知住在哪呢!”老人掏出一封信,递给雷锋,“你看看,可知道这里?”

  雷锋看过信上写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是他看出老人多么希望有人帮她找到儿子呀。

  “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老找到儿子。”

  “那敢情好。”老人特别高兴地说。

  火车驶进了抚顺郊区,一座座高大的厂房,一个个高大的烟囱,使老人十分惊奇,不住地往车窗外了望。

  “大娘,这是咱们的煤都,这里出的煤又多又好。见到你儿子,让他领着你老好好逛逛。”

  “老了老了,还要开开眼界哪!”老人兴奋地说。

  火车进了站,雷锋扶着老人下了车,然后把自己的背包暂存在车站里,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东打听西打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费了许多周折,走了不少弯路,才找到老人的儿子。进得门来,老人免不了叙母子之情,第一句话就说:“不是这孩子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雷锋临走时,母子俩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送出了很远很远……

  雷锋时刻也不忘为人民做好事。运输班有一块菜地靠近一位老大娘的菜园。一天下了大雨之后,雷锋到地里去看菜,见大娘在自己的菜地里排水。雷锋走过去,一边帮她放水,一边和她唠起家常来。雷锋知道了这位大娘姓张,在旧社会也是个受苦的人,解放以后才翻了身,而且还是个光荣的烈属。他从心眼里热爱和尊敬这位老妈妈。以后,他总是把大娘的菜园收拾得干干净净,天旱了就帮她担水浇菜,还把拣来的大粪上在大娘的地里。十月一日,人们老兴高采烈地欢度国庆节。雷锋为了使大娘在这个节日里过得更快乐,吃过晚饭后就带上连队发给他的苹果送给大娘。老人十分感动,逢人就讲雷锋象她儿子一样地关心她。

  一个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当空,秋风送爽。

  各个班都到事务长那里领来月饼,每人分得一份,战士们边吃边谈心,有说有笑,到处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

  雷锋也领到四块月饼,但他没吃,捧在手里发起愣来了。过了一会,他悄悄地离开了大家,来到车场,泪珠止不住地掉下来。在这个八月十五的夜里,那满地皎洁的月色。吹过身旁的飕飕的晚风,眼前这美好的情景却勾起了他的一番心事,使他想起妈妈悬梁自尽那个可怕的晚上……

  他想起了在旧社会里受尽种种苦难的妈妈,想起了爸爸、哥哥和弟弟那悲惨的命运……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道:“我的父母要能活到今天,看见他们的儿子成了人民的战士,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他们该多高兴啊!”

  回到宿舍,雷锋将月饼用纸包起来,当晚就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亲爱的阶级弟兄,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负伤和有病的休养员同志:这四块月饼是人民送给我的。它使我想起了过去的苦,体验到今日的甜。因此,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你们,请收下一个战士的心意吧!……

  第二天,他来到抚顺市西部职工医院,把月饼连那封写好的慰问信,一起送给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过力的伤病员同志。

  伤病员分吃了他的月饼,一致感谢他的深情厚谊,写了感谢信,表示决心:要争取早日出院,在煤炭生产战线上做出更大成绩,以报答阶级弟兄的关怀。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