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文章 > 生活随笔

初中古诗教学随笔四篇

时间: 2018-10-18 07:56:50    人气:53

  一直以来,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很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古诗教学随笔四篇,欢迎阅读!

  篇一:初中古诗教学随笔

  在我们日常的古诗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孩子们其实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一是因为古诗中语言太精练,孩子们读不懂,二是因为古诗文离我们太遥远,而且里面的景物、事物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并不贴近,所以,孩子们接受的主观意识不强。那么,在课堂中,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几十个字背下来即可,而是要让孩子们走进传统经典,感受其魅力,那么如何能把孩子们带到经典中,主动的去探求知识呢?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反复学习,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发现,孩子们对诗歌写的什么内容,其实并不感兴趣,反而对诗歌的生平、经历等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抓住了孩子们这方面的喜好,每节课正课之前,我都会为孩子们讲一个与诗歌、作者有关的古诗,或者干脆就把诗歌一古诗的形式呈现。如我在五言律诗《野望》的讲解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一、抄写古诗,标准字音。

  二、标出平仄,反复朗读。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注意语调变化。

  四、整体感受,请你根据“时间、地点、景色、事件、心情”等几个方面把整首诗串联成一个小故事。

  五、整体分析。

  六、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七、背诵古诗。

  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充满了兴趣,很快,孩子们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境,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歌的内容。更神奇的是,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直接把诗歌的内容背诵下来了。

  细细回想,其实每一首诗都有它的写作背景,情境,真正能被孩子接受的,其实是诗歌所蕴含的知识背景,而文字,只是把孩子们引向那个时代、那个情境的一个载体,在让孩子们熟悉语言风格的前提,文化的教育其实才是孩子更大的渴求。

  篇二:初中古诗教学随笔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在一次研讨课上,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知道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课堂开始导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是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继而介绍古诗的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感悟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从而体会王维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的思想感情。在导入时,虽然我介绍了重阳节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赏菊、佩带茱萸等。但在这个方面我是一笔带过,如果我能以图片或其他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这样一种场景,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也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其次,对诗歌的理解上,学生一直停留在浅层次,而我没有适当的去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挖掘,从而使学生没有完全的理解诗意,读的效果也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从知背景,知试题,知诗意等,我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们心中的需求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诗中“独”、“异”、“倍”、“遥”、“少一人”等一些重点字词,孩子们都能够大体的理解。但就如老师们提出的那样,“遥”到底是有多“遥”?这时候,可以通过地图让学生体会到遥的距离,从而更好的感知王维在离家几年的时间中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少一人”少的到底是谁?如果你是作者的亲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篇三:初中古诗教学随笔

  古代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文言文已经退出了当下的交际舞台,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可以说,它们是进行这一工程的根基,是任何的引进与借鉴所不能替代的。正基于此,新修订的中学教学大纲都把提出了要加大古诗文的比重,但是,笔者看到,目前的古诗文教育质量并没有随着其内容比重的增加而相应提升,相反,中学的古诗文教育还几乎停留在数年前的水平,学生头疼,老师讨厌,结果并不能使学生对其很好的理解,欣赏,更谈不上具体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将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入手,并进而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希望与学界同仁共同切磋。

  第一部分古诗文教育滞后性产生的原因

  一、思想上仍存在着对古诗文认识的误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反面来讲,一是对其历史定位的错误判断;二是从此判断出发导致的对其重要性的轻视。

  我们先看前者,其实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渊源有自。自从y片战争以后,闭关自大的中国人突然赤裸裸的暴露于世界面前,原来“天朝上国”的美梦被洋人的洋枪大炮轰了个粉碎,固有的一些骄傲自大的情绪渐渐变成了深刻的自卑,这种自卑进而引发了对古老传统的严厉拷问,无论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无不在拷问之列。这种拷问本来无可厚非,因为没有拷问就谈不上进步,进步总是在深刻的随笔与拷问中产生的。但如果当这种拷问变成了一种极端的崇拜与自我贬低时,那它的进步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大都经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从变革旧有制度,向西方文明学习的目的出发,他们对传统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随笔和尖锐的批判,作为古文明载体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当然也在批判之列,不可否认这种批判是文化现代化所必需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当时的批判确有过火之处,比如有些人主张读书不必读古书,里面全是糟粕;还有的甚至主张以拼音字母代替汉字。不过,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实际来看,那这种做法还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当时以林纾为代表的“古文派”是极力反对推行白话的,斗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以上那种种种近日看来过火的理论和口号就可以理解了。并且,随着白话文取得彻底的胜利,新文化的干将们大都开始向中国古文化的回归,如鲁迅给青年开的书目里就有很多的古代典籍,而有些人更是以研究古代文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可见,他们心里对古老文化的定位是很高的,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他们才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着作。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往往昧于这种现实,而是承继了那种对古老文化轻视的态度,不仅有些家长这样,有些老师也是如此。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定位仍然很低,而为其一部分的古诗文也是因此遭殃,

  再看后者,从这种错误判断出发,他们把古诗文看做无足轻重,甚至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才讲它们。而相反,与时下形式似乎更紧密地外语等则成为紧俏科目。事实上,古代诗文的讲解除了应付考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打开一个通往古代文明的窗,因为众所周知,我国的各种典籍大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若果没有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很难找到通往这个美丽殿堂的入口的,并且,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何具有民族特色,单纯的靠引进一些外国的理论么,显然是不行的,绵绵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才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脱离了它,任何构建特色文化的努力终将是空中楼阁,所建立的文化不过是外国文化的翻版与嫁接。

  除此外,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家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的阶段,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做好这个工作,过度轻视古诗文教育,将导致学生对自我国度古老文明的轻视,而转而依恋日益泛滥的外国文明,这里面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二、教师个人修养的原因。

  我们这代人,大都没有受过较为严格的国学训练,一些理论大都是从一些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临时“拾来”的,所掌握的大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给学生讲课时也大都照本宣科,解释几个字词,翻译一遍大意即可。这样一来,中国古诗文中特有的意境美,起承转合的匠心独运,遣词造句的不落窠臼,都荡然无存,试问学生如何会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中国古诗文是一个结构严密,有着严格规定和宽泛范畴的系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受过较为严格的古文献学,目录学,文字学,历史学,音韵学等的训练,至少应该对它们有相当的了解,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能由点到面,作出较为准确生动的讲解。比如,对于一首诗,必须能讲解出其特有的意境美,和汉字因平仄不同而造成的音节错落美等,努力培养出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近。

  第二部分应对方案

  一、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定时请大学中学有专长的教授学者授课,培养中学老师较强的业务素质。

  这个问题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由于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搞专门的研究,所以掌握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只要假以时日,大家都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 招聘教师时,不应该只令其讲解几篇现代白话文,而应该将古诗文试讲纳入评选机制,其实,几篇白话文,不能反映教师水平的高低,因为,各样的文学史,理论研究着作是他们用之不尽的“课堂渊源”,而古诗文的讲解才真能表现出其业务素质,因为它不是临时抱佛脚,被几篇条条框框就能完事的,必须平时多加积累,下过较大的功夫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熟练的境地。

  三、大学里面不能仅限于讲解基本古代文学史,这种知识的灌输不过是拾人牙慧,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无实在价值。相反,要多开一些诗文欣赏类的课程,鼓励大学生多读原典,从里面培养自己扎实的业务素质。

  综上所诉,我谈了一些自己在教学中以及接受培训时所产生的一些感慨,希望读者能批评指正。

  篇四:初中古诗教学随笔

  古诗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总是觉得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在我读了《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做小主人》中“古诗教学”这一章以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该文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总结提高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古诗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文章中经典的理论、生动的案例、具体的指导,犹如一盏指路灯,使我豁然开朗。重新审视古诗教学我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学习古诗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古诗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开展多种活动

  古诗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根据诗意,组织学生表演、绘画、改写等,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还可以定期开展背诗比赛,通过活动,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仿写

  这里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写古诗,而是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尝试着写诗。古诗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模仿诗人的样子写下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古诗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从新品味诗句深深地体会到古诗经典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因此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无疑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写作范例。

  1.学观察

  如《题西林墙=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在以后的学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这些诗句体会到观察事物不仅应细致,而且要边看边想,在写作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2.学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学习古诗中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长,气势磅礴,读后憾人心魄,如临其境。学习这样的古诗,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学语言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历来受到赞叹,把这个字换成“来”、“到”、“入”、“过”、“满”等字也通顺合理,但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写出了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让人仿佛看到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看到万物争春的生动场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对用字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对他们作文的遣词造句,无疑有很大帮助和启迪。

  三、古诗是品德教育的切入点

  1.通过学习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首首精练的古诗,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在我们熟知的唐宋诗人中,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有藐视权贵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处处体现着高尚的情操和爱国的情怀。生活中的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诗人对抗战事业的满怀必胜信心,其殷殷的爱国之情怀,读了无不使人动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现代小学生品德教育中需要加强的。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诗词,无疑是在学生心目中,植下了爱国之根,注入了民族之魂。

  2.通过学习古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诗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向来崇尚清高雅洁之美,古诗中也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读这样的诗,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水平。

  总之,我要在以后古诗教学中充分借鉴“古诗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写作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有趣,异彩纷呈。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