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诗随笔
时间: 2018-10-18 08:13:48 人气:62
《生活与诗》阐述了生活与诗文学的密切关系,小而言之,是诗歌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大而言之,是文学本身来源于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与诗随笔,欢迎参考~
诗文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生活与诗似乎天作之合,关系十分密切,鲁迅先生关于文学的起源其“杭育杭育派”之说一语道破。
记得儿时,经常遇到年节或阴雨天农村休闲时刻看大人们打牌,打牌人总是爱吸烟,有时口袋里的烟没了,又烟瘾难耐,就让身边玩耍的孩子到别人那里去讨烟来吸,于是就有了讨烟诗——
寺边一头牛,二人抬木头。膝(西)下有一女,火烧因家楼。
如上诗句,即合 “特来要烟” 四字成诗,堪称有趣。
还有,旧时青年人新婚闹洞房,有“送房”环节,即送新郎新娘入洞房。这个环节通过一种仪式举行。先由大执即总执事即婚礼主持人将新娘新郎请出场——一般安排在两间厢房的外间,里间为洞房,房间摆上酒席,新人立主席,不能坐;余座位为送房人依次分坐。送房人必须是识文解字而且能够现场口占作诗的读书人。送房仪式由大执宣布开始,两位新人向身边送房人并周围看新娘的闹房人鞠躬施礼,以示敬意,谢意。接着,送房活动开始。整个送房祝福语全部由诗歌构成,每唱出一句诗,其余送房人和周围看客人都齐声道“好!”一首诗唱完,则唱诗人紧接着道好声说:“好,好就喝!”大家端起酒杯昂首一饮而尽。送房诗多为即兴而作,也不排除事先早就准备好了的,内容多为古代历史传说人物故事,比如——
一女贤良是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金树,四马投唐小梁王……
还有, 新人新婚,新娘面前放一把扇子,新郎必须当场吟出一首诗,才能取下扇子见新娘,此所谓“却扇诗”,与“催妆诗”一样,实则为另类婚嫁喜歌。据称这是唐朝人曾经盛行很久的风俗,流传至今不衰的红盖头婚俗便源于此。如李商隐的《代董秀才却扇》——
莫将画扇出帷来 遮掩青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 此中须放桂花开。
至于文学野史稗传中苏东坡与苏小妹、与佛印间的诸多日常生活作诗答对,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等不胜手录,读者也大都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再啰嗦了。
此外,现代五四白话文运动期间,有某君写一首白话诗,描述一位少女为诗人到街上去买烟的情景,读来不知是在欣赏名家的诗还是在看生活中的一个场面,或者自己也就是身在其中。
生活之于诗,大抵尚远不止此。
诗文学反映生活
文学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此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生活的扯不开、割不断的先天的紧密联系。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来,其作品思想内容题材一刻也离不开人间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写照,表现为人类基于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生活文化文明的结晶。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氏家族家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早年的倚红偎翠、锦衣玉食,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残酷斗争和倾轧一下子跌入“举家食粥酒常赊”悲苦境地。这种生活上的大起大落给作者思想带来的巨大冲击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创作的原动力。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野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字字看来皆是血”,据作者自己称,“(石头记)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代康、雍、乾帝三朝,见惯了政治的黑暗。其《儒林外史》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塑造,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展示给读者,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黑暗社会制度进行了无情地嘲笑与鞭挞,从而矗立起那个时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天资聪颖,一生刻苦好学,在科举场中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于是他把满腔愤气和人生辛酸寄寓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矛头直指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体制,其创作思想集中体现在《司文郎》、《书痴》、《促织》、《向杲》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
杜甫的“三吏”、“三别”如实反映了唐“安史之乱”前后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和当时人民的深重苦难。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氏创作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众口流传。 即使是号称谪仙、青莲居士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其诗歌创作也毫无例外地深深植根于自己生活的大地上,特别是他云游一生的经历中其供奉翰林、西游献赋、安史入幕情节故事更是将生活与诗牢牢捆绑在一起。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从不同侧面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全部社会生活,堪称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无独有偶,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则认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诗文学预言生活
诗人乃智者、哲者,他们以自己超人的睿智与哲思对自然现象、人类社会现实世界作出超乎常人的预测和判断,进行科学性前瞻,并将这种预测与前瞻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此正是诗文学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在。古希腊曾视诗人为“预言者”。
1898年,一艘海上宫殿似的邮轮“泰坦” 号从英国南安普敦驶往美国纽约作处女航……这个美国作家摩根.罗勃荪小说《海难》虚构的文学故事,14年后即1912年4月14日夜晚竟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并全部付诸海上实践。因此,罗氏小说被当作“先知预言”而迅速畅销起来。
1991年,英国侦探小说作家乔顿.托马斯出版了小说《死亡香水》,描写恐怖人员得到二战时德国发明的剧性毒气“沙林”,并计划把它放置在大城市的地铁之内。4年后即1995年3月20日上午7时50分,东京地铁内发生了一起震惊全世界的投毒事件。此次事件与该书相比,作案地点、使用毒气种类、毒气搁置方式乃至包装方法均与小说的描写与交代完全相同。
美国《拜沃特——创造太平洋战争的人》一书,该书对小说作者创造太平洋战争的《太平洋战争》予以充分肯定,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诅咒奴隶制度被美国总统林肯称之为“引起一场战争的小妇人”。
至于我国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对于石油的语言,至于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科学预言,辛弃疾“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对自然科学未来发见的预言,如此等等。
诗文学启示生活,引领生活,是时代精神的旗帜
人类是崇真向善尚美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方才产生了诗文学。诗文学反过来又给人类社会以积极的启示,从而推进时代社会不断走向文明。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作品教育、鼓舞和激励着一个时代,乃至一代又一代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不胜枚举。而且,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并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的旗帜:上古《诗经》,春秋诸子,秦汉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白话诗。文学启示生活,引领生活,提升人的认知水平审美分辨能力,增强思想素养,完善人的品质,推动时代社会前进。鲁迅先生也曾郑重地指出:文学是指引国民前途的灯火……
这里,我们使用诗文学这一概念首先出于文学的诗性精神。诗,文学四大家族中的一个种类,诗的热情奔放,活泼泼的汪洋恣肆、昂扬亢奋的生命情致,最生动也最为集中地体现出了文学的本质。而亚里斯多的《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探讨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更是首先将美、文学与诗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将其上升到艺术哲学的高度。
诗文学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与人类同在。生活永恒,文学永恒,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