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文章 > 生活随笔

2017年又到中秋随笔

时间: 2018-10-18 10:31:42    人气:41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称“中秋”。小编整理了又到中秋随笔,欢迎欣赏与借鉴。

  2017年又到中秋随笔一:

  时光如梭似箭,时代大步前进,穿梭在中秋团圆路上的人们也许依然还有很多,美好的中秋印象也许能在新一代的心中留下更为现代的深刻记忆。但这样的记忆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猜想,只有到他们写回忆文章的时候才可以看得到。就如同我这样年龄的人写自己记忆中的中秋一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中秋的模样。世间的事物也许就是这样在一代代人的心中逐渐成长和转换,积累和沉淀成任后人解读的历史。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到来,尽管不断丰富的生活与增长的年龄使人增添了一些故作思考的情状。但想起中秋,依然会浮现出一些美好的印象。毕竟,传统与记忆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否则就无所谓传统。总是记得,在阴历八月的乡村,天空总是格外高远晴朗,秋风拂面的感觉令人心情畅快,田野的庄稼渐次开始收入家家户户的仓里和缸里,晒场上花生、黄豆之类的收获物也已经干了水分,村头桔树上也缀满泛红的桔子,丰收安详的气息弥漫寂静的乡村。

  中秋这一天,村里的人们总是早早地起床,赶往临近的圩镇,买回一些月饼和柚子,或者到自家的树上摘下一些早熟的桔子,预备着晚上的祭月之用。妇女们则是在家里忙活着宰杀一两只鸡鸭,在村里的井沿边一边说笑,一边细细地拔尽残留的羽毛,洗静内脏,以备一顿丰盛的晚餐。除了做这些事情,其余时间照例是在田间地头忙碌,在园子里施肥浇水,只是会比平时稍微早一点回家,在灶房里忙活一阵,然后在炊烟还未散尽的暮霭中围坐一起,吃罢晚饭。

  等到圆圆的月儿升起之时,就是孩子们真正体验节日快乐的时候。一阵接着一阵的爆竹声响过,家家门前红烛高照,满桌满凳的月饼、柚子在月光下散发着幽香。孩子们趁着月光在村巷间打闹嬉戏,追逐玩耍,倘是遇到周末,第二天无需上学,这样的喧闹可以持续到月儿西沉,月饼和柚子之类无疑会成为最好的夜宵。这样的时候,我经常坐在门前听老人们聊天,间或用手指着月亮问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大人们总是说,千万不要用手指着月亮,否则要烂耳朵的。我虽然不信,但也不敢当面做这样对月亮不敬的姿势,有时偷偷跑到无人的小巷,悄悄的用手指着月亮自说自话,但是从来没有烂过耳朵。

  长大以后我常想,中秋无非是人们对于遥远的月亮的一种景仰,以致于用威吓的办法教幼稚的孩童对它产生敬畏。因为它圆的美丽,圆的纯粹,人们便将美好的愿望赋予它,于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就成了一种节日,成了一种良好的传统。现在的物质丰富时代,可供人们寄托和追求的事物不断增多,遥望圆月的思念情怀越来越少,月亮或许会在人们的心中渐渐失去原来的位置罢。尽管如此,我又想,圆月的皎洁美好也许并非其他事物可以代替,当财物、功名、利益、短促的快乐之类的东西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时,中秋这样的传统也将长久在人间传续。大河健康谨在这里祝福大家中秋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2017年又到中秋随笔二: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又到中秋节了。

  成年后对节日的感觉有些麻木,甚至有些害怕,过节,说明又老了一岁。而且越是节日越是忙碌,走亲访友,拜会领导,花销费用不说,还大伤脑筋,为买啥送啥发愁,为礼轻礼重费神。走动的人家,有的还不想让外人知道,于是偷偷摸摸、侦查再三才好登门,这情景,哪还有半分节日的喜庆?

  成人的节日,多了些无奈,少了些期待;多了些应酬,少了些激情;多了些寒暄,少了些喜悦;多了些复杂,少了些纯粹。节日,化身成了朋友之间挥洒交情的酒杯、千里之外朝贡进献的理由。

  还是小时候过节有趣。

  小时候,最喜欢去外婆家过中秋节。刚进八月,外婆就盘算过节需要的东西,开始张罗起来。家境虽然贫寒,但丝毫也不马虎,吃的、喝的、用的,一样都不能少。做这些事的时候,外婆是虔诚谨慎的,把筹备好的过节食品深锁在柜里,不到正日谁也别想吃上一口。外婆常说:穷日子富节。她觉得过节时的隆重程度会左右全家一年的兴衰荣辱。

  八月十五,天一擦黑,院落里就整整齐齐的铺了一层芝麻芥;屋门口摆放一张矮脚方桌,桌面罩块崭新的红布,红布上是洗的透亮的各种水果:有苹果、有梨、有刚下树的红枣、还有外婆自己泡制的醉枣;中间一个大磁盘里堆满了月饼,有枣泥的、有核头仁的;还有一些自己地里产的花生、炒黄豆,只要是能筹到的全部摆在了桌上。一年中除了春节,只有今天能吃到这么丰盛的美味。尤其是桌角一壶浓浓的花茶,更是不多见的奢侈品。全家人换上干净的衣服,脸上洋溢着笑,围坐在桌边说着闲话,等着月亮出来。这时候,外婆拿出她早就准备好的香,点着,供奉在大门口、二门口、天地下,嘴里祷告着,双手作揖拜了又拜。香烟弥漫中,外婆显得神秘而庄重。无知的我却取笑外婆迷信,并嚷嚷着要吃月饼。外婆说,别急,月亮出来了,让你吃个够。我不懂为什么非要月亮出来才能吃,可是这时候的外婆是固执而权威的,连外公在内都不会稍有抗拒。我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天空,盼着月亮早一分钟出来。

  月亮终于露头了,银白银白的,干净的不着一丝纤尘。整个村子顿时沸腾起来,到处是孩子的尖叫声、欢呼声,还有踩在芝麻芥上发出的噼里啪啦声。这时候的每家每户是喜庆的、祥和的,你递我一块月饼,我给你一个苹果,浅浅的喝口茶,娓娓的拉着家常。孩子是耐不住寂寞的,嘴里吃着,手里拿着,兜里装着,满村子走家串户的疯玩。每家对来玩的孩子都异乎寻常的慷慨,平时自己舍不得吃,这时却一劲往我们兜兜里塞,直到每个兜兜都鼓鼓的,实在塞不下为止。成群结队的孩子踩在芝麻芥上,发出的声音好像放鞭炮一样密集而响亮。我们越发起兴,蹦着高的踩,而这,被老人们视为最吉祥的声音,这可能也是我们受欢迎的最大原因吧。

  吃美了,玩累了,疯够了,小伙伴们陆续回家了。我把头枕在外婆的腿上,一边听他们说话,一边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盼望着下一个中秋节早点来到。

  又到中秋节了,心中却没有了那份期盼,外婆也去世多年了,再也吃不到她亲手泡制的醉枣了。仰望明月,突然想起外婆的话:月亮是天的眼睛,她能看到我们在做什么…外婆,您在天之灵今天能看到我吗?您可看到孙儿想您念您之心?如果您看到了,乘着月光,我们在梦境中见一面好吗?哪怕您一路劳累,不愿多说话,就请您坐在椅子上歇息,我还像小时候那样枕在您的腿上,听您给我讲故事…

  2017年又到中秋随笔三:

  望着窗外越来越园的月亮,再有三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我,却还在外面漂泊,出来快十年了,每年这个时候总想着回家过中秋,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如愿,每每过后,心中的滋味总是难以言表,苦苦的,酸楚的,空落落的,好几天都回不过劲来,有时候想,人,为什么要漂泊,为什么不重视最亲、最纯的亲情,为什么要避开人世的纷扰,为什么要追求一种心境,模模糊糊地,一直没有很合适的答案。

  自古中秋就是团园日,祭天拜地,自唐宋就有记载,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祈求风调雨顺,皇恩泽被,世代传承。平民百姓则是庆祝收获,许愿求安。古代美好的传说不论是凄凉的还是美好的都是人们心情的表达。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奶奶的怀抱里听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玉兔捣药的故事,长大以后,渐渐懂得了月亮上的阴影是自然的现象,渐渐的就感到了奶奶的故事是一种愿望和情感的寄托,渐渐的我也会把感情寄托在月华中,把心思抛向空静的夜空。

  今年的中秋,一定要回家,把多年漂泊的心放到家乡的屋檐下,放在故乡的炊烟里,把童年的梦从心底牵出来,系上长长的线,拴上心结,让它漂在故乡的树稍。

  这几天的心神不定的缘由很快在翻阅的刊物里、满街上的广告中,超市里过节的浓浓气氛里找到,我的心里总是重复的问自己,在外“混”了这么多年,究竟还是解不开游子的心结,每每大节小节来临,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心酸,总会在夜里梦到故乡的小河,究竟抛不下的是家人还是思乡的情愫,间或都是吧。

  不再想了,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整理好心情,回家!其实,我的心早就飞回去了……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