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随笔)
时间: 2018-10-18 12:37:52 人气:48
《红烧肉》以民间美食一一红烧肉为切入点,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从苏东坡老先生推崇的红烧肉开篇,从红烧肉的历史渊源看,是先贤苏东坡把这个民间美味,用文人特有的风雅把红烧肉推向了顶峰,进入了文人墨客的饭桌。
常州是苏东坡的终老之地。本地有关他的轶闻趣事不少,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似乎更愿意搞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中华恐龙园,并非恐龙的产地;名闻遐迩的的春秋淹城,到目前为止,还解释不了三条环形河道形成的原因,就连都城遗址与春秋时期的吴国究竟有多大的关系,一时还难以说清;环球嬉戏谷更是把网络游戏的背景在现实中重现,虽然有模有样,终归是人造的景点。倒是在常州新北区薛家镇一条很不起眼的巷子里,坐落一家“东坡大酒店”。其餐饮特色以“东坡肉”为主打菜肴,几乎是集全国各地红烧肉烹饪方法之大成制成的,酥软可口、肥而不腻,引得外地客人纷至沓来,算得上是一处与苏学士有点关系的旅游休闲之所。
民以食为天,铁打的汉子,饿上几顿也会头昏眼花。孔子在《礼记》里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生命离不开两件事儿:饮食、男女。所谓饮食,涉及的是食欲,饱的是口福;男女则涉及性欲,享受的是艳福。在现代社会,性爱除了繁衍后代而外,很多时候还具有娱乐功能。肉体的欢愉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娱乐。圣人总是一针见血,他将吃放在了第一位,男女之事倒在其次,毕竟饱暖之后才会思淫欲呢。所以说吃是生存的基础,就连平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说是吃亏;吃了一个暗亏,则说是吃瘪,甚至女人的美色也与吃挂上了钩——秀色可餐也。
然而吃又分为雅吃和俗吃。雅吃,往往是那些讲究生活情趣人的吃相,他不仅考虑食物的味道、营养,更在乎食物的颜色,甚至摆设在餐桌上的形状。她可能会在一个布置得很雅致房间里,面对色、香、味具佳的菜肴;一边欣赏身后的轻音乐,一边轻嚼细咽,手指窈窕,齿不露唇,一副优雅可人的样子。俗吃的样子,施耐庵在《水浒传》描述梁山好汉很传神,如李逵、鲁智深、阮氏三雄等,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简直是狼吞虎咽。
子曰:“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一方面说明,音乐具有强大的自我陶醉功能;另一方面说明圣人的耐馋能力超强。我辈凡俗夫子,三个月不见浑星,恐怕早就营养不良了。比起孔子,孟子倒是有意思得多,在吃肉问题上他谆谆教导后人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看样子两千多年前这位亚圣先生就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如果你听他的话,要想大快朵颐就不能进厨房,否则一旦碰到“不忍食其肉”的动物,恐怕就难饱口福了。
说到吃肉,绝对不能忘记苏大学士的恩德,是他把烹饪红烧肉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如今在太湖流域大大小小的宾馆饭店,“东坡肉”是一道最常见的荤菜。苏东坡对精神的追求似乎超过感官的享受。他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一种风雅。对于一位每天以胡萝卜充饥、山芋干裹腹的人,一碗肉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了,跟竹子有什么关系呀?既然东坡先生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竹子,制作竹笋炖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正是由于苏学士的努力,红烧肉才得以从平凡走向辉煌,从寻常人家的灶台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这首苏东坡的《食猪肉》诗不难看出,老先生不仅“每日早来打一碗”解馋,而且还深谙红烧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饪之道,值得如今我们烹饪红烧肉时借鉴。
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老先生在写诗赋词的同时,还有烹饪红烧肉的精湛技艺,简直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另类典范。也许老先生用他那生花妙笔一挥而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诗词,就是在大快朵颐过红烧肉之后,才思如泉涌,才产生了创作冲动的。文人各有迥异的创作习惯,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东坡为什么就不能“吃肉词豪迈”呢?
中国是以猪肉为主荤食的国家,烹饪猪肉的方法很多,有炖肉、烤肉、熏肉、腊肉、酱肉、水煮肉、粉蒸肉、叉烧肉、狮子头、梅菜扣肉、蒜泥白肉等等。若要论老少皆宜、妇孺皆知,官员与百姓同乐、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皆好的当推红烧肉。曾有学者提议要将红烧肉定为“国肉”,并揭示红烧肉的各种做法独具民族性、历史性、广泛性的特点。那油而不腻,香甜隽永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梦回萦绕,挥之不去。“火到东坡腻若脂,啖时举箸烂方知。”酱红油亮、酥香浓郁,这那儿是一道菜呀,简直是一个艺术品!看上去晶莹透亮,咬一口满嘴流油,吃下肚通体舒畅,那种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啊!你的皮肤如此富有光泽,通身散发的香味如此让人难以抗拒,让我狠狠咬你一口吧——我亲爱的红烧肉!”段子很诙谐,居然把口福与艳福等价齐观了。
红烧肉曾伴随我们的记忆一同成长。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之前,毛泽东同志用他那宏亮的声音说道:“来碗红烧肉补补脑子吧!”然后他老人家运用那滋补出来的军事才智,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有一段时间,他老人家带领国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感受到了“其乐无穷”,却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谈吃肉了。在那特殊的年代,猪肉都要凭票供应。竟有势利人家把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给供销社的跛脚屠夫,就是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隔三差五能吃上一碗女婿孝敬的红烧肉!
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红烧肉这才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被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改革,是协调各方利益的一种手段,如果老百姓不能得到实惠便“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我们在“既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近新时代”之后,在“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之余,努力把“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这碗“红烧肉”推向更高的水平。
红烧肉见证了中华民族一段贫穷的历史,也馋了我们几代人。但愿普天之下,从此以后每家餐桌上都有一碗喷喷香的红烧肉。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理念。现在生活富裕了,我们也不能忘本,再好吃的东西都要有所节制,千万不要做白天大块吃肉,到了晚上再拼命锻炼、消耗脂肪的蠢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