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文章 > 生活随笔

县志里的先辈

时间: 2018-10-18 12:38:23    人气:43

  《县志里的先辈》文脉晓畅,引据合理,择要而评,用语典雅,情感节制,使一个血统纯正、谱系清晰的庞氏族谱朗然于心,纤毫毕现。

  宣汉土黄庞氏一脉,祖源浙江余姚,明未出仕顺庆府。张献忠入川,避乱而奔,至万源龙潭河。后迁厂溪鲤鱼池,再迁白马石柱坪,三迁土黄场万斛坝,繁衍生息,至清后期,渐成望族。民国时,土黄区有“白马的橡子摘不得、华景的马儿骑不得,月溪的蚊子打不得,土黄的螃蟹搬不得”之民谣,“螃”者,庞也。

  族望人众,必有佼佼者脱颖而出;脱颖而出,必有可书可记之迹。查民国《宣汉县志》,《人物志》和《教育志》里有涉直系先辈的条目共四,现录于后,以飨后嗣。

  一

  民国《宣汉县志》之卷十一《人物志四·孝友》中有“庞学纯”条。记曰:

  庞学纯,字时习,土黄场人,生性孝友,族叔某老而无子,公延于家严事之,终其身。兄学智早逝,侄尔康游惰,屡戒不悛,卒荡其产。公买以贱价,有所乞求亦吝不与,侄愤与之绝,久之沦为人佣,早起迟休,迥异曩日。公曰:“是有悔心矣。”举原产还之曰:“吾为尔守久矣。向者无底之壑难填也,且不欲恤汝者,贼汝也。”侄感激泣下,卒为佳士。析居时,以田租百二十石为义田,设义塾以教族中子弟之失学者,以养贫乏废疾之不能自存者,并垂家训,世世遵守。邑中各姓建宗祠而又别设义田者,实自公始。异公殁,不肖孙大生者倡议瓜分,今仅存三十余石矣。其能继公志而遵公法者,孙大猷别有传。

  查族谱源流,庞学纯系吾太高祖之祖父。庞学纯先辈奉无子族叔如家严,“终其身”;诲无知侄子而改邪,“为佳士”,尊长训后,其得颇多。不仅如此,庞学纯先辈还热心族务,“以田租百二十石为义田,设义塾以教族中子弟之失学者,以养贫乏废疾之不能自存者。”可见,土黄庞氏,至庞学纯先辈已有余力,可抚贫济困,旁骛同脉同族。

  二

  民国《宣汉县志》之卷十一《人物志四·公正绅董》中有“庞大猷”条。记曰:

  庞大猷,字永升,土黄场人,事继母李以孝闻。母殁,公已六十余岁矣。须发皤然,匍匐尽礼,人尤以为难。性耿介,勇于公善。祖学纯置义田而未建祠,公完成其志。市初无公所,公躬亲督理倡修之,功毕而费俭,后人常举其数目以为首士者劝,今关帝庙、禹王宫也。前清把总岁出查场,名为禁赌博、烟馆、熬糖等,实比户诛求滥索,所谓春牌、秋牌是也。公始倡捐设公费局,里人以扰。岁荒,常减值以平谷价,出粟以赈饥民。同治初,知县李大绪恶富户囤积,辇谷入城,封公仓,饥民数百人环公宅而呼曰:“此庞公活我者也。”差役悚然,返告李,以是反其令,诸囤积者感焉。乡里讼事,得公片言立解,狂夫孺子,公至皆肃然起敬,无敢哗者。光绪中,与乾三公同办三费学田,公年倍长,乾三多敬惮而尊长事之。乾三妻冉氏为邑著姓,一日,外姑以卤鸡来,方食,公自外至,曰:“民脂民膏,忍下咽乎?吾视事以来,米肉蔬菜皆取自家中也。”乾三谨受教而不辩之。至夜,厨人以实告,公愧谢乾三者数四。时局初设,局绅薪水由公手订,或有议其菲薄者,公曰:“吾固知其菲也。然吾侪资计差温,虽菲何害?且以此培植寒酸,撙节一分,即寒士多受一分之福。作法于凉,其弊犹奢,吾固防后世之奢而预凉之也。”卒如公议,月薪六钏。故邑侯张兰有“综理细密,不贪不苟”之褒语也。公殁,士林惋惜者久之。可褒于乾三为子弟行,尝举公事以教吾,故知其详。于此可见当时诸老背私为公之概,而不长恶、不遂过,友朋相与之际,尤为后世所不及云。

  庞大猷,乃吾太高祖。太高祖承其祖父之孝,“事继母李以孝闻”,继母逝,虽已年过六旬,“须发皤然”,却“匍匐尽”子之礼。太高祖之“公善”,超越其祖父,不仅局限于同脉同族,而惠及邻里,广济饥馑。大猷太高祖不仅热心公益,而且善于管理,勇于自责,“不长恶、不遂过”,“为后世所不及”。土黄庞氏,至大猷太高祖辈,已富而为仁,泽被邑里。

  记中之“乾三公”,即向世元,“字乾三,监生,以子麟补贵州同知,貤赠朝议大夫,继谢公月楼而总南市者,乾三公也。”南市,即今南坝。记中之“故邑侯张兰”,“字雨亭,湖南辰州府沅陵县附贡生,光绪十八年署”东乡。大猷太高祖能与“乾三公”“同办三费学田”,能得县令“‘综理细密,不贪不苟’之褒语”,可见其影响已越前河上游一地之隅而至前河中游,已入当局之视域。

  三

  民国《宣汉县志》卷十一之《人物志四·孝友》中有“庞灵龙”条。记曰:

  庞灵龙,字得云,大猷公仲子也,身羸弱如不胜衣,父母病,与禇兄弟更番夜侍不以为苦。弟兄九人,两母出也。父殁析产涉讼,公积诚感悟,卒底于和。公夫人丁氏无出,以弟心之子勋成子之,教之曰:“汝虽嗣吾,本生不容歧视也。弟兄多食指繁,汝其裒多以益之,毋自封殖为也。”公殁,勋成一遵公训,时分润焉。心之讳海鹏,与三兄辅臣同习武科。辅臣数以不善马步射落弟,然刀弓石为诸人冠。试官叹曰:说“郭令公负米五斛行二十步,不过是也。”光绪六年,心之膺对试案首,因让辅臣以入武庠。盖科举时,案首必第,文武然也。是岁院试,心之始以辅臣散号名,同榜登第。争名利而弟兄不相能者多感愧。古之人推位让国,如夷齐,如泰伯,何尝规规于名利间哉!后世斗粟尺布,煮豆燃萁,互相仇视于无已。至于今,势遂重而不可收拾,可概也夫!

  大猷太高祖生九男,均以“龙”名,为当时著名的“庞氏九龙”。庞灵龙,吾叔高祖,吾高祖庞好龙之二哥。此记虽名“庞灵龙”,却记庞灵龙、庞智龙、庞好龙三兄弟之事。灵龙叔高祖,体弱至孝,睦兄悌弟。叔高祖智龙、高祖好龙,“同榜登第”,为宣汉一时美谈。读此记,甚不明了:高祖“膺对试案首”,何能让其兄智龙号辅臣者“以入武庠”,而高祖又何能以其兄“散号名”入试“登弟”?光绪年间的武试,难道已成儿戏,可以换考?但不管怎样,高祖、叔高祖“同榜登第”标志着土黄庞氏,已有余力致力科举,由绅而仕。

  四

  民国《宣汉县志》之卷八《官师志·民国·知事》“冉崇根”条里有曾祖事,曰:“……月余后归,询之友人庞斗南,云然。盖斗南与崇根同归自省,又协谋起事者也。”

  民国《宣汉县志》之卷九《教育志·各高级小学校》“萃英高小校”条里有曾祖事,曰:“在土黄万寿宫内,民国四年,里人庞斗南、吴郁周、张子高、丁绍闵、赵蓝田、马绍周等创办。”

  民国《宣汉县志》之卷九《教育志·各区初级小学校一览表·第三区初级学校一览表》“饰心初小校”条里有曾祖事,曰:“校名:饰心初小校;地点:土黄场关庙;开办年月:民国十二年;开办人姓名:庞斗南、罗受之。”

  曾祖与冉崇根“同归自省,又协谋起事”句所指,即曾祖从成都束装回宣,准备宣汉辛亥起义一事。后虽因起义提前,曾祖回乡动员民众,未及参加,但其为倡从辛亥、举义东乡发起人之一的身份不容置疑。曾祖“任中高学校管教者,几三十年,学子称为‘斗夫子’。”其所创设的萃英高小校,为后土黄小学之前身;其所创设的饰心初小校,后并入土黄小学。土黄面向大众教育之发端,应从曾祖创设萃英高小校始。曾祖是民国《宣汉县志》的主撰者,除录有自己少许诗文入志外,不可能将自己的事迹写入县志。况且,撰写《宣汉县志》时,曾祖正当壮年,也不合进入县志的体例。举义、办学、撰志三事说明,土黄庞氏至斗南曾祖已入执宣汉牛耳之精英行列。

  五

  迁至土黄万斛坝的庞氏先辈,克勤克俭,无怠无荒,躬耕田亩,稼穑而富。为富而仁,家有余而惠亲,再有余而睦邻,仍有余乃济众。由富致仕,仕穷而学,学富而教。至曾祖斗南,已成宣汉“夫子”。

  一直以为土黄庞氏乃耕读养家,为书香门弟。拔梳县志族谱,才知家学渊源,只始于曾祖。而今回望先辈,已不敢妄称书香门弟。曾祖一生,致力教育,其后辈中,祖父、姑婆、父亲、母亲曾为教多年,数祖记典,忝称教育世家,却不为过。民国《宣汉县志》之后,县志仍在续编,土黄庞氏一族,再无人入志。这,既有时势之因,亦有人才凋零之缘。徘徊于民国《宣汉县志》,彷徨于先辈传记文字,既自得于先辈煌煌,又自惭于而今寥寥。

  古语有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祖辈到达之百里眇眇无垠,望之不及,亦步亦趋,其踪难觅。能踏上这百里长路已属幸运,半于九十何从说起?所谓“以飨后嗣”者,只是一厢情愿,空口白话。其源既长,其迹既杳,其时已逝,其势已消,后嗣难为,何可飨之?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