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句子 > 口号

别让关爱疾病成为口号

时间: 2018-10-19 13:43:41    人气:62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看一部热播电视剧《心术》。据说,该剧收视率高居各大卫视前三甲。尽管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拍得还不够专业,但它依然赚足了眼球。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反映了当前一个热点话题——医患矛盾。

  这个问题在20多年前并不明显。那时候,医疗技术水平比现在要差,但医患关系很好,老百姓对医生很尊重,对医疗保障也没有很多担忧。为什么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疗设备越来越精良、就医环境越来越优化,医疗纠纷却越来越频繁呢?这里面有医疗体制的问题,有舆论导向的问题,更有患者维权不当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也有医院和医生本身的问题。人文精神是“标尺”,决定了医院的品牌形象

  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职业。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呢?大家需要先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医院是干什么的?有人说,当然是治病救人的。既然是治病救人的,为什么还有些医院会因为病人一时交不起住院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呢?为什么有些医院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病人的基本权益呢?为什么有些医院对医

  生收受红包、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现象熟视无睹、放任不管呢?我看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根本使命给忘了,违背人文精神,走入了发展误区。

  第二,医院与病人是什么关系?上海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山是这么回答的:“病人是医院的衣食父母。没有病人,医院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因此,那种不考虑病人感受、不尊重病人隐私、不关心病人疾苦的行为,都是不符合人文精神的,是会砸医院牌子,甚至会砸饭碗的。

  第三,好医院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常说,一所好医院要有雄厚的学科实力、一流的人才队伍、鲜明的医疗特色、先进的仪器设备。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光是技术与设备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医院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的竞争,是医院品牌和发展战略的竞争。这必须借助于医院文化,而医院文化的内核就是人文精神。

  可见,人文精神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基石”,体现了医院的生存之本;也是“导向”,指明了医院的发展方向;更是“标尺”,决定了医院的品牌形象。

  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将医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而忽略其人文属性,将医学工作者定位为自然科学家而忽视其社会责任,将患者视为患病的生物体而忽略人文关怀,由此导致当前医疗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四重四轻”。

  重“病”轻“人”。只关心疾病不关心人,脱离病人去治病,忽视对患者及其家属人格的尊重、尊严的维护。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位医生三句话说死一名病人”的故事。病人来看门诊,医生第一句话就是:“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急了,赶紧求他:“大夫,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说

  了第二句话:“你这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3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这三句话就像一盆凉水兜头浇在病人身上,他上午11时半离开诊室,下午4时嘴唇发紫,晚上8时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时便去世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重“体”轻“心”。只考虑维持病人的生命,而不考虑治疗可能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或者病人能否继续正常地生活。由于医生不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有时虽然治好了病,但患者还是不满意。有人说世间有三种医生:第一种医生用手给人治病,叫“医匠式服务”。第二种是用脑给人看病的服务,叫“专家级的服务”。比如开刀的时候,刀口在什么位置、开多大,既要考虑美观,也要考虑患者的需要。第三种是用心给人看病,叫做“大师级的服务”。有位名医一生中曾经三次给同一位女士看病。女士年轻时得了子宫肌瘤,别人说给切了,他说得留着,人家还要生孩子。后来,这位女士30多岁时生完孩子又有问题了。医生了解到她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还是决定帮她保留子宫。又过了30来年,医生才答应切除子宫,因为孩子长大没负担了。这才是真正用心给人看病的医生。

  重“利”轻“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个人利益的驱动,在一些医生眼里,病人已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仅仅是消费的主体和赚钱的机会。一位年轻人因眼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大夫检查后顺手就开了德国眼药水,要价90多元。点了眼药水后,患者的眼痛反而加剧。第二天一早,他到另一家医院,医生给他开了氯霉素眼药水1瓶,价值两元多。遵照医嘱,他的眼病很快就好了。有的医院甚至总结出一套“宰人”的法则,叫“见大款大宰,见小款小宰,见穷人就刀下留人”。看似挺有人情味,实则不可取。

  重“亲”轻“疏”。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他的一段看病经历。他两岁的女儿因发热

  到某人民医院儿科就医。看到候诊室只有三四个人,我这朋友就耐心地等。但在此期间,不断有穿白大褂的带人“加塞”,让他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当轮到朋友的女儿看病时,医生只用了两分钟,没做任何检查,就下结论说是一般的咽喉炎,开了两天的药。两天后,朋友的女儿依然反复发热,同时还出现目光呆滞、不能下地行走等症状。于是,他带着女儿去了一家有熟人的医院,专家诊断为病毒性脑炎,需要立刻入院抢救。听到医生的诊断结论时,我这位朋友都被吓傻了。后来,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但经过高压氧治疗才平安出院。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人文精神是安身之本、发展之基

  对医院来讲,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弘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融入医院建设发展的全过程,转变为全体医务人员自觉遵循的理念和原则,就好像盖房子一样,要做好“夯基”、“架梁”、“内装”、“外饰”四个方面的工作。“夯基”就是要厚实人文底蕴。提炼富有个性的医院精神对于培育人文精神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北京同仁堂曾提出这样的精神:“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非常到位,有特点,人们也容易记住。山东省泰安中心医院的院训是“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既有地域特色,又强化了医疗行业特点。有了这种特色鲜明的医院精神,才能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百姓的信任度。

  “架梁”就是要完善制度机制。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并把医患沟通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一个硬指标。此外,医院在人员编配、床工比例、环境设置等方面,要努力为医护人员和患者营造良好的工作和休养氛围。我过去在301医院工作。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不管是在与家人团聚,还是值完夜班正在休息,只要医院来一个电话,就立即奔赴病人身

  边,从来不问该不该自己做、多长时间能回来。这种习惯就是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形成的,是对医院“忠诚保健事业,心系人民健康”宗旨的生动实践。

  “内装”就是要渗透中心工作。培育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医教研中心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跟进和融入业务工作,并以保障业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来检验人文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医院的同事跟我讲起发生在灾区的一件事。一名年轻的战士在抢救百姓时,大腿被严重砸伤。当地人民医院因为条件和技术力量有限,正准备给战士做截肢手术。恰巧,我们医院的医疗队巡诊到该院。经过专家组的精心治疗,战士的腿最终被保住了。现在的战士都是独生子,可以想象一条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对他的家庭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医疗队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先后做了1704台手术,没有一例截肢。

  “外饰”就是要强化实践锻炼。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一个理念、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践、一种行动。有家医院提出的口号为“重视人才,关爱别人,用良心看病”。比如,有名民工患病而又无钱治疗,在医院门前徘徊。我们的医务人员或医院管理者发现后,会主动帮他想些办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吗?现实的情况更可能是,大家匆匆忙忙,根本无视他的存在,也可能会因为担心收治这样的患者影响业务收入而想方设法让他离开。对大多数医院来讲,主动去帮助这样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医院要培育人文精神,就要落实到这些实际行动中,否则,所谓的“关爱别人”只能是一种“口头”文化。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以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医院、一名医生,人文精神都是安身之本、发展之基。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