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适应话题的高考作文素材
时间: 2023-09-10 08:18:07 人气:37
导语: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各种生物,无论是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行为习惯,无一例外。下面是一九文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经典名言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比尔·盖茨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萧伯纳
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蒙田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随机应变是才智的试金石。——莫里哀
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吕氏春秋》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俗语
在罗马就要按照罗马的方式办事。——英国谚语
随机应变、因时制宜。——谚语
经典素材春天的故事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构想。从此,一曲振奋人心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中华大地。
党中央国务院经过认真的考察和权衡,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兴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发挥它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
20多年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20多年以来,深圳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1.2%。199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36.7亿元,人均35908元,外贸出口总额282.1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4.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40.5%。深圳的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树立了典范。
“走出去”
(适应时代的要求)
“走出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众多商家渴盼“走出去”的心情也更加迫切。
在2001年的世界华商大会上,很多参会的中国内地企业家向记者表达了“走出去”的强烈意愿。山东省金王集团董事长温永林说,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中国内地召开,使我们有机会在家门口认识了一大批在国外卓有成就的华商,向他们当面讨教,这为我们企业的下一步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基础。上海南极人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祥也表示,他参会的惟一目的就是希望与从事服装行业的海外华商直接交流,谋求合作。
实际上,以家电企业为首的中国内地企业早就开始了“走出去”的历程。
迄今为止,格力在巴西建立了年产20万台的空调厂;小天鹅在俄罗斯建立了洗衣机厂;海尔在美国建立了年产50万台的冰箱厂;春兰、海信在巴西建立了空调厂;澳柯玛也准备在越南、埃及、巴西建立自己的冷柜厂……
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中国内地企业怎样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使自己的企业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全球化战略,走出去,使“小泥鳅”变成“过江龙”呢?这是本次华商大会上国内很多企业家关心的共同话题。不同的人在这次会议上寻到的答案各不相同。
孙惠平的故事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孙惠平是天津第一纺织机械厂的下岗女工,6年前因肠穿孔和胆病做了两次大手术。面对企业的困难,看着那堆报销不了的医药单子,她坐卧不安。她曾尝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身体不适或环境局限而失败。后来,她到一个公办幼儿园打工,照看一个弱智班,但毕竟是打工族,受制约较多,最后,还是离开了那里。但是有3个家长仍把孩子送到她家,此举使她树立了信心,她决定在家里开办弱智幼儿学前班。6年来,她教育培养了近百名弱智儿童。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智商,从刚入学的20左右提高到70左右,有90%的弱智儿童被各区的启智学校录取。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总有我们能够做好的事情,能够适应的事情。
树木为何不能无限长高
(压力与适应)
世界上的树木,包括高132米的桉树、115米的红杉,为何不能无限长高呢?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树木是适应环境的佼佼者。试想,如果树木无限地长高,那就要招来风折雷劈等横祸,还会造成阳光、氧、水、养料供给不足,并受到温度等限制。自身支撑能力也是大问题。拿支撑树身重量的树干来说,假设一棵树长度和直径都增加一百倍,其体积增加100万倍,重量也会增加同样的倍数,而树干的抗压力是跟截面积成正比的,即只能增加1万倍,因此,每立方厘米的截面积上要受到100倍的负载。显然,如果树干的几何形状始终跟原来的相似,树干就要被自身的重量压垮。因此,树木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它的高度受到了限制。当然侧枝的生长也抑制了顶枝的生长。这就是树木为什么不能无限长高的原因。
攀登着的植物
(生存压力下的适应)
植物学家对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考察之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高山上的植物品种正在增加,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高处攀登。植物学家研究了有关科学文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还强盛得多。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植物对自然界都有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要比一个普通人经受的痛苦多。很少有人能花很少的代价取得成功。
适应新岗位
(适应变化才会有所成就)
有一篇报道讲的是南沙守礁某部副政委陈安民转业后自主择业的故事。他是一位海军系统的老典型,找工作时几经周折没着落,只好在一座家属院当了门卫,但他照样起早贪黑尽职尽责地工作。后来他毛遂自荐,凭着自身过硬的素质,被广州远洋运输公司任命为远洋船的政委。陈安民在部队是一名团职干部,初回地方后没有了工作,反差之大、变化之大,完全可用“天壤之别”来比喻。但他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而是发愤图强,从而再登人生理想之路。他的成功,正是适应新情况、正确对待新变化的结果。
正确对待这种变化,重要的是要有宠辱不惊的心态。一首歌中唱得好:“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在人生征途顺利的时候居安思危不得意,在人生不顺的时候多思进取不气馁。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心态,什么样的处境都能适应下来。再一点就是不可顾虑太多,比如待遇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这些虽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人生来说都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尽快适应新岗位,开拓事业,打开局面,让大多数人都觉得你行。有了这些,什么人际关系之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壁虎长跑比赛”
(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认为,只有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法国科学家最近利用壁虎进行了一项有趣的“长跑比赛”实验,部分验证了“适者生存”理论。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加利亚尔等人在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为400个刚出生的小壁虎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长跑比赛”,以区分它们的体质。这些小壁虎必须在一个环形的跑道内不断跑圈,直至跑不动。科学家最后根据成绩将它们分成三组,冠军组的小壁虎平均能跑500秒,占多数的普通组的小壁虎平均成绩是350秒,还有16只小壁虎平均只跑了50秒,属于最差组。
科学家发现,一个月后,最差组的小壁虎由于体质太弱,全部陆续死亡,这与“适者生存”的理论相吻合。科学家还发现,如果环境更适宜、食物更充足,一些普通组的小壁虎后来也可以跑出冠军组的成绩。
加利亚尔说:“通过一年的观察,我们认为,和基因与体质强的壁虎有差别的普通组的壁虎仍然可以很好地生存,条件是周围环境要比较适合它们的生长,这一条件使它们可以弥补与体质强者的生存能力差距。”
产业的生态环境
(选择最适合的环境)
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的成长与之生存的环境总是息息相关的,南极企鹅、北极熊、非洲豹……相当多的动物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生存。而且,一旦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生物必须随之进化,否则将遭淘汰,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候鸟迁徙,就是在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其实,在产业界,我们也能发现,产业的成长与产业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例如:计算机信息、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往往聚集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周围,而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往往聚集在生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在汽车行业利润高涨的时候,各地纷纷将汽车产业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而当钢铁生意不错的时候,许多地方又开始大兴钢铁业。其实,对许多地方来说,发展特色产品深加工业可能更适合本地的产业环境,可这样的产业却往往被视而不见。而有些地区,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后,满足于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去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空间因而不断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