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文章 > 感人文章

北朝历史的手抄报内容

时间: 2018-10-29 19:27:00    人气:42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有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单独称为隋朝)。北朝结束了我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北朝初始:一说以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称魏(386年)算起;另一说,起于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39年)。

  北朝结束:一说是止于589年,北方的隋灭亡南方的陈;另一说581年,北方的隋朝取代了北周,成为新的北方政权。(注意:由于代替了北周政权的北方隋朝灭亡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所以通常采用第二种说法。)

  北方王朝的统治者要么是出自塞北的鲜卑族,要么是与鲜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汉族政权。北魏统治者是鲜卑拓跋部的贵族。东、西魏本来就是从北魏皇室中分裂出来的,它们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宇文泰,同时又是北齐、北周政权的真正创建人。高欢是生长在北镇的鲜卑化汉人,宇文泰也是徙居代北的鲜卑宇文部酋豪的后裔(一说为役属于鲜卑的南匈奴后裔)。因此,一方面在北朝时期,除了编户、田客、牧子、隶户、奴隶与官府、大族豪强、牧王、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土与客、士与庶、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外,还始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鲜卑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融合问题。另一方面,鲜卑族的文化传统对北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典章制度都有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出现了均田制、府兵制和朴素粗犷的民间文学。

  北朝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疆域最广的是北魏,其全盛时(太和二十一年,497),西至焉耆,东到海,北界六镇与柔然接壤,南临淮、沔与南齐为邻。东、西魏时期,其南、北疆界稍有内缩,除西魏之建、泰、义、南汾四州在河东外,大抵以黄河为界划分东、西魏。齐、周时期,北朝的北朝陶牛车疆界有扩展:北齐南并淮水流域,濒长江与陈对峙;北周占有梁、益,控制江陵,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全归周有。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疆域之大,超过北魏。武帝去世,宣帝、静帝相继,大权旁落,杨坚专政,5年即建隋代周,再8年渡江灭陈,统一了全国。

  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北朝董珍陀刻经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二六年末,五二七年初,六镇起义爆发。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见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元姓(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北朝钱币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五八一年废周静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从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时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元姓(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五八一年废周静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北朝时期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北朝历史的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