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学习笔记精选
时间: 2018-11-01 19:37:44 人气:51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资治通鉴的学习笔记【篇一】
P8
昭穆:在青铜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最上层坐着国王和他的王族;后者是由王和有继承王位资格的或与有继承王位资格的人有直系关系的全部男性亲属和他们的女性的配偶所组成的。……依据近来对夏商王制的研究,三代(除了周代后期以外)的王位继承制度可能是在内婚王族之内若干产生继承人的单位之间轮流继承的制度,而这些单位分为两个主要的单元。在王室的祖庙里,这种两元制度便反映为周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所谓昭穆制度——昭级的祖先排入在中央的太祖的左边(即东边)的昭庙里,而穆级的祖先放入右边的穆庙里。又P110,祖孙同群,父子不同群。后衍变为兄弟的辈分。现在用来指宗谱的字。
P9页
宗法:上述的王族是位于一个父系氏族的尖端上;这个父系氏族的成员宣称他们都是由同一个神话传说中的祖先传下来的。氏族的下面又分为若干宗族;宗族的成员彼此都有从氏族系谱上可以追溯下来的血亲关系,而在同一个宗族之内其成员根据他们与主支(由每一代嫡长子)在系谱上的距离而又分成若干宗支。
P12页
由郑州商城所代表的商代中期遗址的分布……这期商代文化的特征……亦有夯土城墙,但仪式性杀人殉葬的证据首次出现。社会最低阶层的成员不仅供应祭祀用的人牲,他们的骨头还用来作制造骨器的原料。
参加赵襄子事。
P72页
整个青铜时代的基本社会单位是有城墙围绕的城邑……每一个城都在四周为土墙围绕。土墙是夯筑而成的:长条木板缚在一起形成槽状,黄土放入槽中用石头或金属夯具捶实,然后木板解下向上移位以后再形成一级空槽。
P91
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子继为常,第及为变。
p287
“为什么历史研究如此受到宠爱,它到底有何种价值?”赖特(arthur.F.Wright)作了这样的回答:“原因之一是,以往的成败无疑为当代提供了借鉴……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训导人们研究历史,以积累有关的经验。第二个原因是……历史研究会提供许多实际例证让人们明白:当个人生活与正统的道德观相一致或相背离时,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P418
所以如果要研究古史、古代美术、考古学的话,我认为要时常想想下面几个单词:what,where,when,how,why。
P413
商代只有父和子这两个称谓。(所以父经常是指父辈)
资治通鉴的学习笔记【篇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译文: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个好,于是他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辞写在两块竹筒上,分别交给了两个儿子,嘱咐说:“要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筒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经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能熟练的背诵竹简上的训词;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
飞语:这个故事简单的无以复加,就这么紧跟着前面那个故事直接叙述,难免让人犯晕,但是不论如何,总是个案例,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执着,我还是把它拿出来作为笔记。这个案例中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很明确的,一个很听话,而且很勤奋;另一个不知道怎么了,不但丢了竹简,还忘了词,话到此处,你说遇到谁都知道选哪个当接班人阿,没什么考虑阿。可是这里还是有的把玩的,一是这个伯鲁兄,是压根就不想当接班人呢?还是确实是马马虎虎的应付差事,结果被抓了现形呢?二是时间,三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对于现代的我们不算长,但是我估计对于战国时的人均寿命应该算不段了,好比TVB中的经典台词:“人生有几个十年?”呵呵,这个时间的跨度会让有些人直接衡量时间成本与收益了。三是这个无恤的做法,简直让人觉得完美的无法再完美了。很多时候,完美的过头了,就让人考虑其真实性了。
飞胡言乱语:尽可能的扯的多一点,顺便恢复下自己的知识和记忆,本是写给自己看的,至于看不下去的,可以直接跳过。对于这件事情,我个人觉得:
首先,对于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赵简子比上一则的智宣子要主动,选接班人嘛,不但要看他以前的表现,当然还要看他能不能经过自己的测试,不能觉得他有才,觉得他有能力,千万不能拍脑袋,推而广之,企业的选材也是同样道理,拿现在的企业做类比,智瑶子的选材模式是一种被动的,凭此人过去的口碑及表现来定夺是否用;而赵简子的方式相比要主动的多,不知道该选谁,确定谁是吧,好,一个人一个竹简拿着,我提醒我自己,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竹简上写的是什么?写的是赵简子日常的训诫言辞,说白点,家训,说大点,企业文化。这里发竹简就是主动选材的一种方式,很值得我们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借鉴,至于竹简的内容嘛,这里多说两句。
人才,其能力再强,其水平再高,关键问题是能不能为我所用,对吧,否则,人家人才们一个个的十八般武艺,到头来又不是你的伙计,你激动个啥?所以,现在选择高新技术人才和核心骨干人才的时候,企业应该首先在明确人才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人才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说句不好听的,你企业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你说你搞一个时迁,搞一个鸡鸣狗盗之徒,搞一个孟尝君样的只要你来我就收,那结果只有两个,一个企业受不了这个人,辞退之;另一种,这个人才受不了企业,辞职也。扯了半天,弄了个打短工的麦客,有意思吗?所以,以后管理者们要是猎高级人才,别激动,能成立你的战友的才是有价值的,否则有水平的害群之马和没有水平的害群之马,哪个更祸害,自己掂量掂量。
比如:房产公司中的万科与绿城的核心理念不一样,绿城是不惜成本做产品,而万科则以低成本和销售量为优势,你想想,万科做的好的高手,到了绿城,难免小家子气;而绿城的高手到了万科,憋都能把你憋死,一个绿化和景观设计,绿城1000元一平米,万科400元一平米,就这种核心价值观,来,你试试。再,比如:以成本为核心优势的制造业,找了一个以技术领先为优势企业的高手,那这高手到了,肯定被排挤,肯定觉得不够重视;再,再比如,卖民品的高手,跑来做配套企业的销售,那么,结果,你,说呢?还是洗洗睡吧。
其次,我一直觉得伯鲁这个事情很蹊跷,按理说,他肯定不是低能儿,否则赵简子也不会这么纠结,可是他为何如此这般呢?这个问题,自己把握。但是这里有个启示给我们,什么启示?就是中国从公元前403年到现在的2500多年的时间,人性一直没怎么变过,想要得到认可吗?好,拿着竹简,揣在兜里,背会内容。这个是首要任务,至于其它的嘛,自己把握;想干点其它的,因为三年的时间成本太高,你开始就放弃了,那也别太着急的得色,要分清形势,看清问题的核心,看是否无法推掉的,何为无法推掉,推掉会伤害了领导的心,会如何如何,总是,你综合形势觉得推不掉,那就学学伯鲁的方式,仅供参考。顺便提醒一句核心的问题:你得知道你自己的竹简是什么?对吧。否则,别人怎么会认为我们贤能呢?
再者,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杯水重不?不重,好,来,胳膊平举,拿着这杯水,举1分钟如何?小case,10分钟如何?有点抖吧,100分钟如何?受不了了吧,来,三年如何?我记得这个在管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的,但我忘记了,晕,但意思我记得,就是说一个管理者不要在对下属的管理上马虎,不要自己认为有些东西没所谓,形不成多大的压力和伤害,要明白,再小的伤害,时间久了,谁也hold不住。同时,也不要高估自己对一些伤害和压力的时间忍受程度。
最后提醒一句,不要以为三年短,也不要以为三年之后一定就是结束,也许是三年又三年,有空看看无间道里面的梁朝伟的境遇。就知道那种折磨和无奈。所以,决定之前,先想想自己的时间成本能不能hold到收割的那天。
资治通鉴的学习笔记【篇三】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飞语: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所谓夏商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这里就是从战国时期的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的第一个故事。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要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她人的五项长处,而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坚毅果断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虽然如此,却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坏事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不听,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飞胡言乱语:
这个故事呢,后面继续结果的,暂且不说,先看这个故事和案例。选人才,选接班人,实乃国之大事,企业之大事,不可不察,好比打斗地主的时候,没有算出别人手里有炸弹一样危险。这个是重要性,可是下面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接班人,选厚道但是没有才的呢?还是选有才但不厚道的呢?有人说了,哥们,我选即厚道又有才的,我说,哥们,你怎么这么会琢磨呢?是不是以为自己是造物主阿?或者是The king is always lucky(王老吉)?啥好事都是你的?不过王老吉也不成阿,商标也被广药集团收走了阿?别琢磨了,就两个选项,二选一。
怎么选?选有才但是不厚道的?后世难保,选厚道但有才的,今世难保?然而,为什么智宣子选有才的呢?这个我个人认为涉及到人性,你说你是领导人,你愿意选一个啥也不特长,单单厚道的?我不信,别说我不信,你自己信不信?所以,智宣子的选择从今天看来依然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企业选接班人我们管不了,但咱们可以推而广之,选人才,怎么选?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首?
具体到卧龙,我们都知道,有德有才的重用,有德无才的慎用,无德无才的不用,对吗?科学吗?这个问题先搁着,且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问题的抛出是为了提醒我自己不要陷入历史的泥沼,也不要陷入用现代眼光评判历史的怪圈。我一直奉行,研究历史,咱得客观,得先假定还原当时的情况,你说,当时啥时候?战国阿?为啥叫战国?别问我,问自己,实在不知道,自己百度之。
瞎扯完毕,话入正体。单说这则案例,我个人认为:
首先得看自己的国家目前处于什么态势,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得先有大局观,倘若当时的国家是太平盛世,我们需要哪种人呢?我觉得是治世之能臣;倘若国家目前风雨飘摇,群雄割据呢?我觉得则是乱世之枭雄。说到这里,我反问自己,战国是乱世阿,我哪里出错了?错了。因为战国随是乱世,乱世中也是有国家处于平稳的上升态势的,我们保不齐智宣子的国家是平稳态势,但是这种可能性从智果的话来看,可以排除,那选智瑶有问题吗?我觉得依然有,原因如下:一、有才的智瑶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的管理者,所谓才不在高,能用才灵;二、在战国时代,孔子周游列国的时期,我们大抵可以判断,这个时代的礼崩乐坏的程度是极其严重的,所以,诸子百家,所以孔子弟子三千,有了这些现象,才说明,这个时代最缺少什么样的君主?想到这里,也许选择厚道的智宵会好一点,但是,也不保不齐智宵也是个单厚道,但无管理能力的人。以上种种都是猜测,但是可以启发智慧。
其次,当我们作为管理者,需要二选一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管理效能最优化?我个人记得当时是诗人但丁说过“才华的缺陷可以靠德行来弥补,而道德的空白是无法用才华来填充的”这也是他一家之言,要我个人选,我难免不会听他的,我听谁的?我听“当下”,当下即众生。当下什么形势,亟需哪种人,我就会用哪种人。是吗?这个是理论上的,其实在现实管理中,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信任那些懂人情事故的人,不自觉的对其有好感;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喜欢那些有才华的人,不自觉的有好感;但是对于不善交际、不善言谈的人,我们也许会忽略,智宣子也许就没有觉得智瑶不厚道,他个人判断很厚道,这里最成功的应该非隋朝的几个爷们装的好,是杨坚还是杨广记不住了,自己去百度下,选继承人的人时候那叫一个好,得了位以后那叫一个猛,作为管理者,这一点要小心,建议有空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要分清属下的真正所长与所短,为自己的判断做好前期准备。
再者。关注一下智果的行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潜居抱道,以图再战。这个哲学,点到为止,自己感悟。
最后,想想中国近代史,想想林彪,想想华国锋,想想毛泽东,刘少奇,了解下这段历史,体会下当时毛泽东的决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