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作文 > 读后感

茶花女读书笔记摘抄

时间: 2018-11-01 20:57:49    人气:83

  法国文学名著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作,被改编成话剧与歌剧,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可见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旺盛的生命力。给大家整理了茶花女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茶花女读书笔记(一)

  在小仲马的描述下,我看到了玛格丽特那内心的原有纯真、自由和大义凛然的个性。因为爱情让茶花女揭开那顾忌的面纱,展现出真正的自我。

  茶花女之所以被称为茶花女,表面是因为玛丽特装饰打扮时总少不了一束茶花,更深层的意思是玛丽特的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一样纯洁。而玛丽特之却被看成是风尘女子,只不过是因为人们把“风尘”的观念套在她的身上而已!

  因此,当她与阿尔芒走在一起的时候,不仅受到经济的制裁--老公爵停止了给她的费用、债主纷纷上门逼债;还受到了道德的制裁--阿尔芒的父亲反对、社会对他们白眼。玛格丽特与其它平凡女子一样,渴望有个真实的爱情,只是玛格丽特在职业的影响下,对爱情丝毫不敢奢求。 慢慢的,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位改变了她一生的人--阿尔芒,也许这是上帝给玛格丽特的宽恕,也许她早早地就在祈祷,默默地祈祷着:“我不要再过这种生活,我应当有别人一样美好的家庭,有自己的自由,每天都能开开心心``````”或许就是她的纯真感动了上帝,赐给他了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绝望的玛格丽特内心深处那一丝细缝被阿尔芒那物以稀为贵的真情眼泪所打动。两人发展出惊天动地的爱

  正是两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角色,演绎了悲壮心灵的爱情故事。玛丽特背叛了她作为一个被人玩弄的风尘女子的角色,她要像一切健康的女性那样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但这违背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势必要遭到他们的联合绞杀;而阿尔芒背叛了作为一个“清白”人家后代应该遵守的世俗习惯而去爱风尘女子,这也不符合道德准则,同样等待他的结果是无情的扼杀!

  在阿尔芒的身上,投射出小仲马的影子。小仲马20岁的时候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为维持生计,玛丽在与小仲马交往的时候仍然保持同阔佬们的关系,这让小仲马很生气,他在一气之下写下了绝交信出国旅游。几年后,当小仲马回国的时候,得知年仅23岁的玛丽已经去世了,死景十分凄凉。百感交集的小仲马写下了凝集着他爱情之痛的《茶花女》。没错,《茶花女》的主人公玛丽特就是以小仲马所钟情的玛丽·杜普莱西为蓝本!所以,《茶花女》是作者用心血写成的。正是作者的亲身体验让他明白了爱情与物质、爱情与道德发生矛盾时的无奈。小仲马给我们再现的不是日常生活的一角,而是富有哲理意味的永恒真实,作者在谴责社会对他们造成悲剧!

  玛丽特无疑是伟大的,为了追求与阿尔芒的爱情,甩开对她纠缠不清的N伯爵;卖掉自己的马车、披肩,典当掉钻石首饰,而不要阿尔芒一分钱。尽管经济困难,但是玛丽特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回到伯爵的身边,而死心塌地地与阿尔芒在一起。然而好景不同,阿尔芒的父亲单独找玛丽特,恳请她还回他儿子和家庭清白。玛丽特只好牺牲这段爱情,与阿尔芒不辞而别,回到了N伯爵身边。不明白真相的阿尔芒辱骂玛丽特,还把一张500法郎的“夜度价格”送给玛丽特。这明摆着说玛丽特把爱情当作了商品出卖。这位至死都喊着阿尔芒名字的女人还不为自己的所深爱的人理解,她的内心受到了多么大的委屈啊!她本可把真相说出来,可是他没有!她为了爱而牺牲了自己,这样的代价太大了,可是她没有怨言,只是把内心的感受它写进日记……

  玛格丽特怀着亚芒的爱情离别生命,茶花在泪光下凋落,我心中的爱情似乎就是这样凄美迷人的。

  当阿芒重回到巴黎时,从日记中,阿芒才知道了玛丽特的高尚心灵。“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原来当初玛丽特离开他是她听从他父亲的请求……

  阿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茶花女的故事令人悲痛心碎,在读者流下同情的泪水时,令人留下深沉的思考。茶花女的所作所为都映射女性与命运进行的不屈的抗争。茶花女的悲剧是社会与人性的双重悲剧,她用命运谱写是一曲追求人性美的赞歌。

  茶花女读书笔记(二)

  昨天看了《茶花女》,惭愧地说,我直到大学才读此书是我的过错。小说描写青年阿尔芒与巴黎名妓玛格丽特热恋,最终玛格丽特考虑到阿尔芒的前途,不舍地放弃了这段短而真挚的爱。我无法判断玛格丽特的对或错,因为她放弃阿尔芒可以是因为对他爱的炙热,她不放弃他亦可认为其爱之深之切。且不说爱得如何如何,光是她的善良就足以让我为之感动。

  也许她的身份令她蒙蔽了误解,但善良这种内在的美德是不会因为身份的原因而自我选择,也不会由于外在的曲解而有所不同。

  在小说中善良也属于关心玛格丽特的阿尔芒,甚至可以说属于写信关心玛格丽特的阿尔芒父亲。虽然他的父亲为了阿尔芒的前途和他的幸福着想劝说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分手,但在玛格丽特病危的时候也义不容辞地写信问候也实属不易。就说现在,有哪些个父母会对自己子女的前任关心。

  《茶花女》的另一看点在于爱情终究无法穿越身份的鸿沟。让人不禁感到痛心,尤其是玛格丽特的日记,一个垂死挣扎女人的诉说。她把社会给予他们的无奈记在心里,然后慢慢死去,含着怨恨。

  他们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否可以忽略社会上的偏见?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我不会否认作者的希冀却是恰恰相反!

  茶花女读书笔记(三)

  “为什么我们要比基督严厉呢?这个世界为了要显示它的强大,故作严厉,我们也就顽固地接受了它的成见。为什么我们要和它一样丢弃那些伤口里流着血的灵魂呢?从这些伤口里,像病人渗出污血一样渗出了他们过去的罪恶。这些灵魂在等待着一只友谊的手来包扎他们的伤口,治愈他们的心头的创伤。”

  “我不知道您可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个看来跟您素不相识或者至少是毫无关系的人,一旦有人在您面前提到他的姓名,跟这个人有关的各种琐闻就会慢慢地汇集起来,您的三朋四友也都会来和您谈起他们从来也没有跟您谈过的事,您几乎就会觉得这个人仿佛就在您的身边。”

  “阿尔封斯·卡尔在一本名为《烟雾》的小说里说:一天晚上,有一个男人尾随着一个非常俊俏的女人;她体态优美,容貌艳丽,使他一见倾心。为了吻吻这个女人的手,他觉得就有了从事一切的力量,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克服一切的勇气。这个女人怕她的衣服沾上泥,撩了一下裙子,露出了一段迷人的小腿,他都几乎不敢望一眼。正当他梦想着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女人的时候,她却在一个街角留住了他,问他是不是愿意上楼到她家里去。他回头就走,穿过大街,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里。

  我记起了这段描述。本来我很想为这个女人受苦,我担心她过快地接受我,怕她过于匆忙地爱上我;我宁愿经过长期等待,历经艰辛以后才得到这种爱情。我们这些男人就是这种脾气;如果能使我们头脑里的想象赋有一点诗意,灵魂里的幻想高于欲望,那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总之,如果有人对我说:“今天晚上您可以得到这个女人,但是明天您就会被杀死。”我会接受的。如果有人对我说:“花上十个路易,您就可以做她的情夫。”我会拒绝的,而且会痛哭一场,就像一个孩子在醒来时发现夜里梦见的宫殿城堡化为乌有一样。”

  “再见吧,亲爱的玛格丽特,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地爱您,但是我力不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一个穷光蛋似地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记一个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来说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

  “时间慢慢在流逝,天空布满了乌云,一阵秋雨抽打着玻璃窗,有时空荡荡的床铺看上去犹如一座坟墓,我害怕起来了。”

  真实、美妙却又残酷的爱情。茶花的中文版意象恐怕非荷花莫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沉浸于故事之中,最为奇妙的是,抬头向寝室窗外望去,竟然是一家叫做玛格丽特的酒吧……

  以信件构成一个群体性完整篇幅作为小说结尾实属少见。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多变的手法--由“我”的所见所闻至阿尔芒的亲口叙述,到玛格丽特与朱利的回信。信是小说情节中的重要道具,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一纸书信,表现了海天相隔的飘渺,恰似玛格丽特口中“不可逾越的障碍”的印证,也在空间与时间上成功地形成距离感。鸿雁传书,字字真诚,读来令人动容。然而,我以为,由玛格丽特主笔的信件在篇幅上应越来越短小,语言应越来越简略,以致不费笔墨便可说明其病情的加重,暗示巧妙又符合情理。而由朱执笔的信件则应采用全然不同的叙述方式与口吻,与玛格丽特形成区别。

  朱利的出现是一种精巧的设计又是唐突的笔法。考虑到玛格丽特的身份,朱利不是仆人而是“朋友”--是怎样一个朋友?阅读她代写的信件,可见她有不俗的文化功底。知晓她尽心的照料,可见她有一定的道德修养。于是,不得不生疑:作为一个风尘女子的朋友,一个弥留之际可以信任托付,风光之时却少有提及的朋友--作者在人物铺垫上的吝啬,使之不免沦为写作技巧上的依托,构思虽巧,却缺乏有血有肉的质感和可信度。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