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范文
时间: 2018-11-02 00:52:04 人气:32
哲学是关心终极问题的大学问。它包括三个终极问题:第一是本体论,探索世界的终极存在。(世界归根到底是什么)第二是知识论或者认识论,反思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是意义论或者价值论,关怀自身以及全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人类知识原理》在绪论中提到,“没有抽象的观念,只是具体的观念被用来指称诸多类似的观念”。正文则主张,“我们只能认识观念,观念就是事物,事物或存在就是被感知,而观念或事物是存在于心灵或精神中的,上帝则是永恒的心灵”。
这种论点极为吻合乔治·贝克莱的主教身份和宗教趣味。
存在就是被感知——乔治·贝克莱。
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例如,我们看到圆的形状、红的颜色,嗅到香的气味,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人们就用“苹果”这个名称来表示它,并把它当作一个单独事物来看待。由此得出结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然而,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就被这个东西所感知”。
贝克莱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心存怀疑。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我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同样存在这样的观点,如明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及其《传习录》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哲学是人类思考的精华,能够反思人生、指导新的人生,哲学对于人生的最大帮助在于教会人思考。哲学成就的是大智慧,是面对世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
我总是疑问,为什么大哲学家的行列中很多是唯心主义者?难道他们不清楚显而易见的简单的道理吗?为什么还要从现象中苦苦探索,并建立起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思想体系,且孜孜不倦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去思考?
我也在想,在当前极端功利化的教育大形势下,我们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思想者。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让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功利主义、灵魂捆绑、安排好的表演等。我想,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少宽容的环境和自由思想存在的空间。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方人在面试时会询问应聘者有无信仰,他们更倾向于雇用有信仰的人,因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危险的,没有信仰的人无所畏惧,所以行为是难以控制的。
听到这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时,我反思了一下,我们教师应该有什么信仰呢?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白鱼是已知,黑鱼是未知。课程由已知的尾部入手(基),再进入未知之头(宽),经过探索到达未知之尾部(基),从未知之尾部出来到达已知的头部(宽),最后回到已知的尾部(基)。这时虽然重新回到了已知的尾部,但与课开始入手的尾部已经不在同一个位置,已经发生螺旋上升。教学的五个环节如下:先行组织,明确目标(基);自学指导,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深度思维(基); 宽泛练习,巩固提高(宽);达标检测,拓展提升(基)。
这就是我们胜利大街教师的信仰——宽基教育。我们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大环境,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宽基教育的指导下,我相信我们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周国平这样评述哲学的作用: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平时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哲学是让你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人生的全景,想明白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你再回到局部中去,对于重要的就能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你仍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