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书笔记
时间: 2018-11-10 10:23:01 人气:72
看这本书的人大概分看完了与没看完两种。
看完的人(讲真,感觉很牛),一种是不受其影响,天性自然、乐观,内心强大的人;另一种就比较无奈了,感觉整个人都不好,可能会太过认真,去理解明明不能理解之事,反而愈加探究,以至自己害怕、恐惧。这个恐惧一方面是对其所想、所思的事而恐惧,而另一方面恐惧则尤指对自己所想所思过度,会不会自己也变成精神病或心理存有障碍的恐惧,而后者的恐惧感会影响这个人的现实生活,会不安,恍惚。看一本书能颠覆这个人的认知、世界观,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好,只能说这本书的视角,所阐释的思想领域与正常人平常所观的太过差异、遥远,所以,不建议心理承受能力小的人过于接触它,毕竟,一个与日常相距较远的一些思想、人或事,不了解或许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必要的多虑,但一旦了解,可能总会有一种“异端”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让你脱离日常,变得“疯狂”。
而另一种没看完的自然是由于上述的担而选择放弃,记“认真”地输了的一类。选择放弃的原因可能认为没有必要去接触与自己认知观相差悬殊的观念,也可能是因“恐惧”,害怕自己深受其影响而放弃看完它。其实,我也没有看完,只是看了前几章,原因大致也讲过,不过,一口气读完它的明显是一个异于常人的能人。不是认真的就输了的感到无奈、焦灼,就是认真的就赢了的感到激动与满足好奇心的兴奋。
对于书中的一个个“想法”,就应该用一个个的时间段分别去了解,然后再“遗忘”它们。人们恐惧的是未知,而思想的未知性是繁杂的,同一时间被多个未知所迷惑,认知会产生波动,人显然会迷惘,甚至可能崩溃。为满足自己的好奇而疯狂可以,但为此而寝食难安,生活苦痛则显然得不偿失。所以,对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隔一段时间读一章或许会让其既不影响自己的认知,反而又能理解一个新的认知,丰富自己的思想。
谈及疯子与天才,很早之前在“为人的‘瑕疵’与哲学家都是疯子”里说了很多,现在看来,起初的思想萌芽那大概都是由于下面书中那一段话而来:
“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地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不过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地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都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天一个心理学专家去了,他不问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那个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地往心理学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
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就永远不了解另一角度的事物,如一维、二维、三维以至四维空间的相互阻隔般,物理性的,绝对性的无法完全了解与熟知,所谓的天才与精神病患者或是疯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或共存。让日常之普通之人感叹生存的不平常,并为之兴奋的非日常之事,当属于好奇与未知。所以人类才会进步,因为对人类纯粹的思想而言,未知的诱惑力是思想前行的风帆,认知会走在物、理、客观的前面,这里不是说唯物或是唯心,这里只特指由事物所引起的好奇,所引起的为未知而产生的探索会出现在探索明了这个事理之前,这里尤指这一阶段。
于是,它可称为一本极好的书,无论其事例是否为真(应该为真,毕竟是访谈实录,但也不排除文学上的二次加工)。但不建议一次性读完,因为感觉大部分人都会承受不了,由好奇、认为有趣再至烦躁、恐惧,它会引你进入另一类人的世界,让你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以至于你与你之前的角度产生隔离,至少在一定时间,会让你“疯狂不止”。
那么,至此为止。感叹作者真是“疯狂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