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散文 > 经典散文

狼山游记散文

时间: 2018-11-11 16:58:21    人气:46

  二月的春风开始梳理凌乱的柳条,浅浅的绿悄然在枝头点墨,挟伤带痕的树皮一如既往地缄默。云在天空洒絮,阳光均匀落下,早春特有的明爽、清冷的气息正在踏青,“啾啾”的鸟鸣声,不时从山林深处破巢而出。

  其实,这山不高,海拔不过百米,比不得“三山五岳”的险峻、奇秀,但它亦在水脉纵横的平原之地卓然挺立,且山中龙柏参天、竹林俊逸、庙宇森威,故而这形如狼的山便冠名为---狼山,而狼山是五山中最高的山峰,景区就被唤为“狼山景区”。

  进得北开的山门,沿着山道,自东南方向山中行去。山麓上,骆宾王之墓与金应和、刘南庐之墓并排安卧,白墙黑瓦将几位人杰拥抱在怀,林涛徐徐拂过墓前的牌坊,像七岁孩童脱口而出的“鹅、鹅、鹅”,又似征战的义士纵笔檄文,谏诤声声。拾步于台阶上,大唐盛衰的江山,在墓中沉睡无息;抬头,坊上的楹联“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将才子的颠沛仕途,篆成旷世的神奇。风云从历史的脉络掠过,百年、千年亦不过沧海一粟。而今,骆宾王沉浮的人生命运,随着长江之水迭浪而去,唯有这山间的风,盘旋在墓地上空久久不肯离去,也许,它同我一样迷失在这错落的时空里。

  没有不变的江山社稷,自然,脚下的山路也仍需向前延伸。山势渐渐陡峭起来,裸露在外的岩石或呈紫色,或呈土黄色,有灌木从岩缝中斜展生长,虬屈的根系如爪般盘附着山体。春草零星散落于崖隙、谷弯;落叶稀疏铺叠在道旁、树下。天空浆染,枯枝刷线,绿萌闯杼,活脱脱一幅精心完成的民间工艺品。

  一对石狮蹲坐在右边路旁,房舍卧于突出的平崖上;许愿树上密集的红幅,系挂着游人美好的愿望;香客手中持握的香火,蕴藏着店家无限的商机。上山下山的游人络绎不绝,阶石与鞋子的亲密接触,把阶面磨得十分平整。此时,脚下微微吃紧,母亲也在身后喘起气来,十余步开外的台阶处,儿子歪着头在看石碣上的刻字,想来是那龙飞凤舞的行笔走势困惑了他。

  庙宇的围墙如黄练一般纵向山头,断练尽头,广教禅寺临江而建,三分地形之险,衬着七分气势之威,将几经修缮的庙宇展现在人们面前。只见,黑色大理石碑面上居中刻着《南通广教禅寺》几个字,题跋刚劲有力,自古以碑引物,则庙宇壮丽。门首石柱上的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是清代通州知州平翰抒情之作,山门居中挂一匾额,上提“第一山“,乃宋代米芾的墨宝。门前,青石铺成的望江台上,支着一座硕大的汉铸香炉,兽面四足,斑驳的铜锈附着在三层构造的炉体上,上面两层的翘角下皆悬挂着铜铃。

  南望,高档别墅区与自然生态区被道路分隔开来,滩涂上草芥萎黄,居住区绿意盈盈。自然,这样依山傍水的地皮一经开发,自会引人趋之若鹜;北顾,阡陌纵横,田野平舒。年轻时常往来于江之两岸的父亲说:“山脚下以前是水域,经过沧海桑田,才形成了现在的地理面貌。”于是,我想象着潮汐风劲时,浪潮拍打着江岸,风做摇铃的乐手,林叶快速地翻卷,岂不是有气吞山河之势?无人的时候,此处则适合观江涛荡荡,听木鱼阵阵,看香火袅袅,而心中的嗔妄都将化作空空。假若有幸能再睹几朵遗落在天际的晚照,道道金边从万顷江面滚过,则更当别论了。

  穿过正门,移步法乳堂。堂檐处,滴水瓦上“毛主席万岁”五字依然可见,十年浩劫时,不知是哪位高人未卜先知,还是临危应变在瓦上动了文章,才保得古寺完整无损。而今,被山呼万岁者已经长眠,渡过险难的寺庙却仍魏伟伫立于长江北岸。堂内,供奉着佛祖释迦摩尼,垂幔上花红叶绿,华丽缤纷。三面墙壁上,是瓷砖拼成的“十八高僧”的瓷壁画。只见画中人物形象生动灵活,或经书在手,或石上安坐,于憨态中见肃穆,随意处见谨严。板桥手迹“十指成林”也在此处增添了不少人文的厚重感。

  趋近圆通宝殿,金碧辉煌的感觉从墙体、屋顶处逼仄而来,朱漆的圆柱支撑着庙宇,精致的飞檐与空镂的屋脊巧意接壤,正脊两端的吻兽相互凝望,莲花、祥云图案缀满条幔、横幅,栋粱绘彩,木器雕镂。

  殿内,白梵石雕花镶嵌的佛台上,供奉着高大的大势至菩萨坐像,佛龛木雕精美无比,锦幛飞云,绣幔翔龙,两班位列着十六尊者鎏金像。据说,佛经上有关于大势至菩萨成道体会的记载,只是,像我这样钟情于烟火日子的人间俗客,自以为是地认为:禅本自在、佛本随缘,故而,对这些佛源禅理自是无法参悟了。

  殿外放生池护栏旁,游客们纷纷将硬币积财童子身上掷去,圆圆的铜镍合金在水中铺成白席;池子中央石雕童子神态祥和,左手食指指天,右手点地;廊道里,纸币换硬币的煽客,不断迎向进门的游人。

  香雾弥散萦绕,浮烟熏着眼睛,刺酸了泪腺。出了侧门,迎面的凉风吹熄了眼中的火燎,捡条石凳坐下。见崖边建有专为游客进香而设的焚香亭,亭壁长年承受着火助香添,砖块上裂纹参差,而砖头掉落处则留下了刺目的豁口,香客们长龙般的队伍龟行着向前,排到亭前的香客,将手中的香火往宽大的炉口一送,便完成了焚香的仪式。焚香亭上空,烟形成柱,直入云霄。因了悠久的宗教历史,广教寺素来香火鼎盛。

  殿后则是建于太平天国年间的“支云塔”,塔体结构奇特、别致。砖木结构的阁楼式塔体,五级四面,渐次向上收缩,雕栏镂空打格,古朴端重。腰檐上翘,弧度优美;檐头图案繁复,雕工精细;且四方檐角皆固有吻兽,栩栩生姿,默默含威。覆面的琉璃瓦,金光闪闪,华丽异常。此塔,以底层塔檐为殿,既节省了山崖上鲜少的平地,又一物两用。二层以上三面墙上皆辟有一门,可直达中央方室,佛龛置在未开门的一方墙体上,内有木梯环绕。塔顶覆相轮宝盖等,并缀宝珠,塔刹整合圆润、极为巧妙,且从宝盖处下垂四根铁链,与第五层塔檐承接,延至地下,起避雷作用。

  后面的大圣殿内的陈设、饰物,比圆通宝殿有过之而无不及。四顾,皆是朱梁彩锦,佛具亦摆放规整:一宽大的红色帷幔居中悬挂,上绣翘首双龙,下镶避邪对珠,边环莲花云霞;幔前一盏清朝宫灯,样式古朴端重,上雕花纹,环嵌纱娟;大圣萨龙袍披身,以毗卢帽覆顶,两个弟子左右护随;彩塑“二十诸天”色彩缤纷,述陈轮回。菩萨像前,蒲团铺地,香客次第跪叩,喃喃祷告。年轻的黄袈僧人,正从功德箱中往外取钱,正疑惑间,碰上先生递过来的眼光,原来功德箱溢满,接纳不下香客们的积善了。难怪当年同治皇帝曾赐书:功昭淮海。青烟氤氲,人息扰攘,于几步开外看这禅院里的人间,悲亦不悲,不平亦平。

  来山上,近云天;回山下,接地气。顺着环山的台阶下山,上山时的仰姿,换为俯势。穿过绿萌的阳光,在脚下生生地矮了一截,泥土还留有夜雨的遗踪,潮湿而粘软。古树密密成林,春芽着了新衣在枝节处探头探脑。此处与南麓的宽阔舒展不同,溪涧谷深处,常可见滚落的巨石被就势造景,或环以木桥,或旁建轩亭;山腰、山脚处,看似随意的一凳、一碣都显示着北麓的曲径通幽。

  滴水岩前,“赵绘沈绣楼”依岩而建,西式三层楼房,上挑阳台。石板路面一直延伸至楼前,路两侧加以石栏。楼前五十步开外,立有一座石坊,坊上题字:“灵山圣地”;坊后一铜质香炉内,未熄的香火正袅袅升烟;坊旁为沈寿坐式石像,盘扣旗袍、发髻高挽、容颜秀丽、行止端庄。进得楼内,中式传统风格跃然眼帘,成列供奉着历代名人所绘、所绣观音像影印本(原作一部分在战火中遗失,一部分被收藏)。取名为“赵绘沈绣楼”,概应“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和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作品保留于此。东西厢房为明清风格建筑,堂檐下分别“悬有望岩堂”和“天祚山房”匾额。院落内,绿植清郁;厢房后,榉树展枝。

  寻路,往北。若说南麓宜拜佛、观碑,那么北麓则是因石、岩、洞而引人流连。此处以山为屏,峭壁峥嵘突兀,岩石层裸露着地质的变迁,三两坠石横卧在山脚。“题名坡”延绵于岩壁之上,题字甚多。香炉峰崖壁上,刻有“五山拱北”四个摩崖大字,其字径宽大,字行方正,自然开张,给人以沉稳、厚重之感,四字右下方是清代题刻“五山之一”(狼山景区五山,东至西弧形排列,分别为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题名坡”上的题字多掩映在林盛叶密处,崖壁上苔藓丛生,现今因为坠石危险,已经谢绝游客参观,古人留下的二十于处题字遗迹,能近距离看到的也不多了。

  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摩崖石壁,视线被前方一鬼斧神工般的山峰吸引过去。那笔直的岩壁,像出鞘的利剑一般插入江淮大地,它不同于南京藏兵洞里,被时光之手磨去了金属光泽的存剑,它吸纳日月光华,承接雨露风霜,倔强地遗世独立,以如盖的林荫,遮蔽泥流下滑的痕迹,“剑山”,名如其山,魄如其势。

  穿曲径,跨栈桥。护山河绕山流淌,水波如镜。亭台楼阁处,一株腊梅婷婷玉立,黄蕊满枝,半开半合,含羞带俏;柳丝将绿未绿,细腰亦摇亦摆。一缕风,调皮地在脸颊上挠了几下,嬉笑着跑进了“林溪精舍”。当年张謇曾在那条木桥上听雨声随风而来,看落霞卷夜而去;平仄着“一夜雨声寒,飞泉响千尺。山人初起时,岚光染农碧。危松踞颠崖,孤艇衡幽壑。不见秋风生,秋心自寥廓。”在案前挥毫吧?

  这平原之地的一方山趣,每一个转承起合的景点,因它独特的人文、地理、宗教魅力,而吸引着人们的到来。在群山中,还有众多的岩洞、泉眼、亭阁可以观赏游览。

  奈何已是归去的时间,眸光停驻,把殿宇错落有序,景点星罗棋布,林幽径深草成一纸墨痕,存档在记忆中。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