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经典散文
时间: 2018-11-15 11:03:04 人气:46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驱车回老家看望老母亲。
父亲去世后,每年的夏天,母亲都要回家小住,说是家乡的土养人,家乡的水养人,家乡的人醇厚。没办法,为了老娘快乐,只好夏送冬接,满足老人家的心愿。作为长子,每周必须回家探望。
久居都市,被裹在钢筋混凝土的围墙里,面对繁忙与喧器,对季节的感觉愈来愈迟纯。加之每天从睁眼到合眼都在为饭碗而忙碌,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绪真的越来越少了。偶尔能像诗人那样,激活几颗喜悲愁怨细胞,悟出几分感慨的还是回老家。走近那旧宅、走近那旧屋、走进那生我养我的故土。
老家距我所在的城市不过百公里,回去一是看望老娘,二是给父亲及祖父母上坟。虽然这么近的距离,要不是老娘夏天回家,回去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每每踏上故土,一种亲切的感觉就油然而生。陈旧的老屋、儿时的玩伴、古老的大运河,总让我难舍难离。
老家是一片滚烫的故土,是一个人走出又终将回去的地方。老屋是一座结满故事,安静地站在老家的房子。老人是一个人经历了风雨起伏要走到的最安详、最平和的人生状态。老家、老屋、老人,每当提起、想到这些字眼总能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朴实、和谐,简单、温暖这些词就涌上心头,落在笔端。
老家的院落很大,原来生我的老房子是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在我们这个地方算是大户人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全部拆除后盖了现在的十间大北屋,里面有父亲精心设计的痕迹,也是我亲手建造的,今天看来虽然旧了点,也还不算特别过时。老家宽敞的院子里,长着几棵枣树,没有人记得它的树龄,几棵榆树则是父亲离休后栽种的,已经长得很高。
走进老屋,感觉凉凉爽爽的。房子里面是土坯,外面是红砖,墙皮很厚,屋顶则是红瓦,可以冬暖夏凉。奶奶出嫁时的陪送都是很贵重古老家具,看得出奶奶也来自富有家庭。很多的古董家具文革时被造反派们抄家损毁了。奶奶一生干净利索,虽然解放后去北京生活,但是也经常回老家居住,老人家干净利索的形象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印象里,没记得奶奶身上有过一点点灰尘,小脚的她裤线永远是直直的,头发永远是亮亮的,土炕上上永远是平平的,就是手中的小手绢永远也是方方的。我的儿子也是奶奶给看大,生活在农村就没看见儿子身上有过一丁点的土气。奶奶和善、微笑的样子,我猜想老人家年轻时肯定是一个知书达理,慧质兰心的优雅女子。一位作家曾说过:“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优雅地变老。”从奶奶身上,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
老家院子里,自从母亲重新回到家,种的几棵石榴树、桃树,每年都硕果累累;开垦的小菜园,种了很多蔬菜。勤劳一生的母亲从来不闲着,每年回家后,还要养上几只小鸡,养到冬季宰杀给我们吃。每每到了晚秋时节,是我们回家接母亲回城的日子,院落里那几棵枣树,叶子已稀疏发黄,枝杈上长长地吊着几串母亲自己种的丝瓜、豆角;石榴树上挂着红得发紫的石榴;小菜园里,虽然失去了葱郁的蓬勃,但还有顽强挺着地各种菜蔬。母亲给这个古老的院子带来了一年的生气。
小时候,家乡是贫穷的、疲惫的,父亲不在家,母亲起早贪黑地拼命干活,却总也看不到尽头。那时候,我极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草帽,吃上公家饭,挣脱农村贫穷的束缚。长大后才发现,运河碧水,蓝天白云的家乡,才是我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更是我净化心灵、除去疲惫的温暖的港湾,是我梦想的“天堂”。
清晰地记得小学课文里的“下雨啦”,“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下吧,下吧,我要开花”。老家是我发芽生长的肥沃土壤,我喜爱那群鱼争游、捉虾玩耍的运河;我喜爱那群禅争鸣,拾弹弓射“貂蝉”的小树林;我喜爱那瑞雪飞舞,房檐挂满的冰凌;我喜爱那麦浪金黄的丰年;我喜爱那兄弟姊妹嬉闹,互相谦让,互相鼓舞的朗朗笑声;我喜爱那母亲寻我们回家吃饭,站在村口大声叫我们乳名的喊声……
回到故乡,我仿佛听到这样的秋声:世间一切都在遵循着一个规律:凡事总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是人,就得有小有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孩提的天真、青春的烂漫、成年的作为、老年的凝重;是季节,就有春归夏至,秋去冬来。有春天的蓬勃,夏天的热烈,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寂落。一切都是变化的,又是必然的。至于晚秋带来些寒意,人生遇点坎坷、挫折大可不必怨天尤人、大惊小怪,加件衣服,吸取教训足矣。于是,我想,也许故去的亲人才算超凡脱俗,直面人生,对生死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和。
人源于泥土,最终也应该归于泥土。家乡泥土的芳香,越来越感到那么的亲切。烙下贫穷印记的故乡,真想再次躺进你那温暖的土炕,让你抚去一个游子的疲惫;真想再次静静地躺在那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原野,割草,拾棉,种菜,检粪……听那潺潺的运河流水,看那蓝蓝的天空飘过的白云,坐在村头欣赏那夕阳西下美丽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