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政策与会计政策协调研究经济论文
时间: 2022-12-16 05:15:53 人气:64
一、金融监管与会计政策的关系
(一)金融监管与会计政策之间互相影响 会计准则属于会计政策的一部分,两者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影响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机构为了应付会计政策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必须变更相应的监管政策,才能够使得监管措施能有效实施,从而使得金融市场趋于稳定。一旦改变会计政策,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而对会计政策的制定加以干预。
(二)金融监管体系中包括了会计标准 会计标准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微观标准,是用来指导会计信息处理的重要原则,从而构成了会计政策的重要部分。企业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使用会计标准,同时在进行金融监管时,相关部门也要参考会计标准。金融监管机构在进行企业监管时,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会计政策的目标,金融监管部门并不能够从财务报表中获得企业的相关监管指标,金融监管部门要想获取全面有效的监管数据,不得不在一些会计标准下,有效的处理企业的财务数据。而金融监管部门参考的会计标准会对监管指标产生重要影响,从而金融监管体系中包含了会计标准。
(三)会计政策依赖于有效的金融监管 根据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情况分析,可靠并且透明的会计信息是金融监管活动有效监管的前提。在对会计目标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知道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都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而外部使用者正好包含了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现状加以了解,需要参考企业的财务报表,使得监管办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借助于有效的会计政策,才能够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而保证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完善并且合理的会计政策决定了金融监管的效率。
二、金融监管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分离
(一)会计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分离的必要性 不同公司的财务报表具体的针对对象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会产生很多的差异。不管是对内部使用者还是外部使用者来说,需要把握唯一的会计目标本质要求,提供符合标准的财务报告格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能够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应,体现出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状况,从而将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反应出来。金融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是金融监管的客体,因此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审慎性,金融监管的前提是需要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因此首先需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如果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会计目标,则金融监管政策必须与会计政策相分离。因为两者面临着不同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双方的目标并不能融合,因此金融监管政策跟会计政策面临着不同的选择。要是两者不能够分开,其中一主体采用对方的合法内容,这样会对自身的目标实现产生严重的影响,更严重的可能会对两者的目标完成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只有将金融监管政策跟会计政策相分开,才可能使双方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金融监管政策与会计政策分离的经济后果 (1)分离对会计政策的影响。一是分离可以保证会计政策的选择独立性以及制定会计准则。如果能脱离出金融监管政策的管制,则财务政策的独立性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证和提高。分离之后,金融公司需要参照会计准则的规定,独立的编写出财务报表,将金融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公开全面的反应出来,从而可以让投资者借助于财务报表对公司的目前经营状况如实的了解,最终将会计目标表现为客观性与公允性。依据监管的要求和目标,金融监管机构需要拟定并及时更正相应的监管条例,时刻提醒金融公司上报独立的监管报表,从而让审慎性监管的精神得到极大的反应。两种政策分开执行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不打扰对方的目标实现情况,从而能够极大的让监管机构放弃对会计政策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干涉。
二是分离可以加大会计的透明性。监管政策一旦与会计政策分开,商业银行需要在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下,根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对贷款的减值进行确定,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确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就是贷款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能够回收的金额。这种方法可以使商业银行按照任何一项贷款业务的潜在风险,对相应资产的真实情况加以明确,可以将长期的按贷款余额对准备金进行计提的常规打破,更重要的是银行的财务报表可以将公司的准备金计提情况以及内部的资产质量高低如实的进行反映。这样必然会加大财务信息的透明性,使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的真实情况加以了解,加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使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银行提供的真实财务报表对其开展有效的监管。
(三)分离后改变会计政策进而影响监管资本 (1)分离会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般来说,如果加大会计资本,则肯定会加大监管资本,但是并不能保证所有新增的资本都是合乎规定的。借助自身的经营,银行可以实现相应的利益并使其增加的监管资本得到认可,如果资本的增加是由公允价值的变动引发的,则不一定能得到认可。公允价值变动不能够对银行吸收损失,抵抗风险提供帮助,只能引起未实现盈利的变化。更严重的是,公允价值变动会使银行风险加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在对各个风险加权资产进行计算时,需要将其从账面价值重扣掉。所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会让商业银行能够独立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严重影响资本充足率中的风险性金融资产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2)分离会影响偿付能力监管。运用公允价值时,会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偿付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即为偿付能力中的真实资本,在对资产的风险性和流动性加以考虑的基础上,监管部门需要设定认可资产的比例跟范围。认可资产的流动性会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产生变化,同样认可资产的风险以及数量也会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动。
(3)分离会影响净资本监管。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时,会对计算证券监管体系中的净资产产生重要影响。在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前提下,对所有资产的风险性加以改变,最终得到了证券体系中的监管净资本。运用完公允价值的计量情况后,公允价值一旦发生变化,一定会使得证券公司的所有的资产数量变化,甚至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所有资产的风险性进行增大。
三、金融监管政策与会计政策协调应用
(一)协同理论的具体规定 (1)自组织内容。自组织区别于其他的组织。自组织具有自生性和内在性,根据某个特定的规则,其各个子系统可以形成相应的功能或者是结构,并不需要外部的指令。然而他组织的组织能力以及组织指令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外部的系统。这样,自组织的内容就可以解释一些内容,说明通过大量的子系统相互协作,在一些外部物质流、信息流以及能量流输入的前提下,可以形成全新的功能有序机构或者是相应的空间。
(2)伺服内容。伺服也就是子系统的行为由序参量影响,慢变量影响快变量。系统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与稳定因素互相制约,从而生动刻画出系统的自组织情况。这内容的根本在于对边缘线上的系统如何进行简化加以规定,缓慢增长的组态会影响快速减退的组态。这样在靠近临界点或者是不稳定点时,很少的某些序参量也就是集体变量确定了系统的实现结构或者是动力学原理。序参量需要对全局情况加以掌控,对整个系统的瞬息万变产生影响,最终对系统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3)协同效果。在双方互相协同的情况下,开放性的复杂系统会让所有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最终得到整体或者是集体的效果。无论是社会系统还是自然系统,都具有协同效应。系统要想形成有序的结构需要借助于协同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在某种混乱的情况下产生稳定的结构,让系统在没有次序的情况下变得有秩序,让系统在某一临界点上发生协同作用,从而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解释出自组织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二)协同效应给监管政策和会计政策协调发展的启示 由协同效应的相关内容可知,系统内部的所有组分或者是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决定了系统是否具有协同效应。要是在整体系统内部的环境、组织、人等所有的子系统成分可以根据共同的目标加以努力合作,进行相互的配合协调,则合力的效果一定会大于两者单独起作用的效果。在竞争激烈、难以预料、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现代管理给企业的生产方式产生重大的挑战,需要企业大力提高其服务跟生产能力。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企业需要借助所有的力量,对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关系进行协调,弥补自身的缺陷,提升其竞争能力。
协同理论中的自组织理论将系统如何从无序变为有序进行了解释,在现代化管理下,系统内部要想将自身的无序不稳定情况变为有序的稳定情况,需要通过自组织这一途径,完成自身的发展已经自我实现。而自组织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前提。第一,必须拥有非线性相干性的管理系统,减少内部消耗,各个子系统相互帮助,对自身的功能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必须拥有开放性的管理系统,确保系统具备发展和生存的潜力,能够跟外界进行信息、能量以及物质的交流;总的来说,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现代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对金融监管政策和会计政策进行协调发展。
四、金融监管与会计政策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改变会计政策的发展 (1)加大研究银行贷款的公允价值计量。银行业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部分,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企业才能够实现融资的需求,为了能够让审慎和公允得到很好的平衡,金融监管机构以及会计政策制定当局需要高度关注拨备政策以及银行怎样对贷款资产进行减值处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指导下,需要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性贷款进行计量,让银行的贷款资产拥有相应的公允价值选择权力,并在银行日常的表外披露中,大力披露公允价值的计量贷款。虽然我国在实现银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上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并没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但是还是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大力提高国内计量银行贷款的能力,实现计量公允价值的目标。
(2)加大会计准则的审慎性和前瞻性。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实性是会计政策的目标,在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下,编制财务报表时金融机构需要将会计目标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在制定会计政策时,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会计准则的审慎性和前瞻性。在资产的计量以及损失的确认上,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让金融结构进行财务报表作假。举例来说,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规定下进行银行贷款的减值准备,银行决定了未来的现金流量金额,从而在利益的驱使下想要多多提取贷款减值,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银行可能不提或者是很少提取贷款减值。从而,制定会计政策的相关机构需要加大会计准则的审慎性和前瞻性。
(3)与金融界加强协调以及合作。在金融公司财务报表的前提下,会计政策跟金融监管政策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企业在当今社会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会计政策跟监管政策需要具备密切的联系。在两者的发展情况来看,需要将会计政策制定者跟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密切的协调合作。会计界跟监管机构必须进行密切的合作和沟通,不然的话,无论是会计政策制定者还是金融监管当局,只要一方发生某一举动,一定会严重的影响整个的社会经济。会计政策一旦与金融监管政策分离,肯定会让会计政策的运用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的独立性大大的提高,让会计目标在会计政策中得到更好的体现。然而,独立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会计准则体系能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指导,覆盖到社会经济的所有方面。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一定会使得社会经济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得到权衡,实质也就是保证中立性。之所以要保证会计政策的独立性,是需要在最大限度下,保持中立的立场,大力协商和沟通某些会计问题的矛盾,促使监管者跟实业界能够很好的沟通交流,实现双赢的效果。例如如果活期存款的会计处理产生分歧,套期会计处理产生分歧,负债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分歧,搜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性质产生分歧,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需要加大与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希望能得到统一合理的意见,消除双方的分歧。
(二)金融监管发展建议 (1)加大财务报告的利用程度,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在2007年后,由于重视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慢慢的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为了能够让金融公司提高其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和透明度,制定会计政策的机构引入了再保险合同准则、原保险合同准则、金融工具准则,并在新的准则中加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性质。改变这些会计政策,必然会让金融机构中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透明性得以提高。金融监管机构在对会计政策的变化加以重视的前提下,对会计政策的变化所产生的效果加以充分的利用。如果会计政策发生变化,则一定会使得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从而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对金融机构的了解,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同时,需要掌握金融机构的先进流量、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改变原来的监管政策或者是最新的政策,找出可能的风险点,让监管措施能够有效的实施,让金融市场的稳定得以维护,金融监管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国民经济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
(2)对会计准则产生的金融监管不利影响进行应对。在充分考虑会计政策的变化下,金融监管部门特别是金融公司需要特别注意新的会计准则实现会对金融监管指标产生哪些重要影响。针对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金融监管机构需要进行深刻的总结、分析,修改相应的监管规定,并确定能实现监管目标。第一、修改资本充足率的某些规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计算时,需要在核心资本中加入资本公积项目,在引入计量公允价值的性质后,新准则要求在公允价值的变动下,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产生的无法实现的损失需要在资本公积中加以明确。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修改中,进行了下述变化,将法律第十二条第三款修改为,附属资本包括了长期次级债务、重估储备、混合资本、一般准备、可转换债券以及优先股。同时增加了新的一款作为第四款,可供出售的债券公允价值如果发生正向变动,可以由之前的计入所有者权益改为计入附属资本,同时计入的比例不能够高于正向变动的一半,需要从附属资本中,对公允价值的负向变动进行全额扣减。在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计算时,商业银行需要将可供出售的债券公允价值,在计入资本公积时,从核心资本中转到附属资本中。虽然这些新的规定将公允价值变动下监管资本的影响进行了相应考虑并加以明确的规定,然而个人认为应在核心资本中,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金融全部扣除,而且不能够将其转入附属资本。原因在于,公允价值变动只能产生暂未实现的损益,会提升银行的经营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危害。第二、修改实际资本的某些规定。对于被保险公司所认可的资产比例以及范围,保险监管机构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偿付能力在保险监管体系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保险公司将实际资本作为抵抗风险吸收损失的保障。对运用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可能会严重减退,相关的资产价值可能会剧烈或者是频繁的变动,因此保险监管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以及跟踪制度,建立可以被认可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保险资产的风险程度以及投资渠道加以了解,从而能够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充分及时的反映,消除公允价值变化对于金融监管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