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故事 > 经典故事

创业人物故事(通用13个)

时间: 2024-01-15 11:55:33    人气:3214

创业人物故事(通用13个)

  导读: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我们一直能看见中国首富榜在不断的变更,许多创业成功人士被众人所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创业人物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创业人物故事 1

  李河君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达到2000亿,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通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起,通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之后,再次通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前往,产业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发改委的阻挠,因为发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创业人物故事 2

  跨步入光伏行业

  在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公司行业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值光伏行业的“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业都因为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创业人物故事 3

  汉能薄膜被诟病

  进入光伏领域以后,李河君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加会议,或接受媒体采访,向外界宣传薄膜发电技术的广阔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书《中国领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决中国的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最符合21世纪发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路线存在争议外,其汉能薄膜发电还被诟病“过度依赖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计划中,其光伏产业布局是“打通全产业链做出规模”。即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013年2月,汉能集团及其一直行动人持有的.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从20.28%涨到了50.56%,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后,汉能薄膜发电向控股股东汉能集团发起了多项收购,连续收购了其多项知识产权和技术研究公司。

  2013年年报显示,汉能集团是其唯一客户。这种情况在2014年上半年并未有多大好转,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来自汉能集团方面的营收达到31.6亿港元,占其总营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应收账款为62.4亿港元,其中,最大头的是应收合同工程款项,为41.57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的流动资金十分依赖汉能集团联属公司是否能及时结清进度款项。不过,对于来自于汉能集团的应收账款,汉能薄膜发电方面“无抵押款或其他加强信贷措施”,仅凭借汉能集团的信誉,汉能薄膜发电董事会认为,汉能集团“能够按时结清所有进度款项”。

  创业人物故事 4

  成“新首富”出名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一年内涨幅达255%,进入了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来的3天内达32%,市值迅速膨胀至1500亿港元。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0.36%,报收3.73港元。在这前一天,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3%,得益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的上涨,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汉能薄膜发电大股东李河君的身价“有可能”达到2000亿元,取代马云或者王健林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盘,马云身价为263亿美元(约合1644亿元人民币),王健林身价为267亿美元(约合1669亿元人民币)。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于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对于外界而言仍是一个谜团,一说超过50%,一说超过90%。不论李河君是否真的成为了内地财富“一哥”,他都因此成为了舆论焦点。

  无论李河君的这个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他的创业经历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创业时的独到眼光和执行魄力都是令人惊叹的。

  创业人物故事 5

  吴兆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大部分人固守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常引以骄傲和荣耀。当时,在东海县105矿上班的吴兆娥,作为矿上的技术能手,是厂领导眼中的红人,也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1988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兆娥从朋友那里得知,东海有着丰富的水晶自然资源,可由于历史的原因,却没有一个象样的企业,一个创业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闪动。一段时间,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对水晶市场开始了调研,最后她决定:离开作为国营企业的105矿,丢掉端了二十年的铁饭碗,自谋创业之路。于是,她毅然瞒着家人向矿厂办理了停薪留职。但这一决定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受到了亲戚、朋友,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不解。

  “一个女人家,放着好端端的班不上,跑出去赶时髦、凑热闹,逞什么能呢?”虽然打击多于鼓励,反对多于支持。但吴兆娥深知,她最大的精神动力,莫过于她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在她最需要得到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安慰的话时,是她从小青梅竹马的丈夫果敢地说:“既然她执意要干,就让她试试吧。实在不行,再回头也不迟。”性格倔强的吴兆娥坚持认为,既然东海有全国一流的水晶资源,只要充分加以合理开发和经营,这将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准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对于水晶产品,不能只靠出卖廉价的原料,这样农民只能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必须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对水晶进行再加工,改变这一面貌。由于她自己有水银加工的出色技术,她对于自己办工厂更是充满了信心,她坚信自己能带领乡亲们闯不出一条致富路来。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啊,吴兆娥只能靠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二千元钱,开始艰难的创业。首先她把自己家里的几间瓦房腾出来做厂房,借钱又买了几台加工水晶的机器,接着招来了村里几个聪慧的姑娘、媳妇,然后就手把手的开始教她们水晶切割、研磨、抛光、穿线等全套技术。其中最难的是研磨和抛光这两道工序。研磨就是要把切割好的水晶粒均匀地磨成三十六面、四十八面、七十二面,甚至一百二十面,或者磨成光滑的球形、水滴形、宝塔形,技术操作要求高,一个失误就会磨废一块水晶。

  吴兆娥一遍又一遍教村里的姐妹们,使她们都能娴熟地掌握了这一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道道工序的打磨,很快,一串串精致、纯色的水晶项链就在她细心的指导下做出来了。然而,看着大量的珠珠串成一件件成品,而且越积越多,销售可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吴兆娥想到:城里的人有钱又爱美,找找城里的亲戚兴许能帮帮忙代销,卖出去再继续扩大加工。可是,亲戚们压根儿就没看得起这小小的链珠能成什么气候,一口回绝了她。

  “那时,我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要继续生产加工水晶,还要想办法找开并不看好的销路,而这些我没有一点儿经验。而流动资金极少,成了最大的制约,面对困难重重,真想打退堂鼓。可我又一想,既然干了,就得干出点儿名堂,我从小就对任何事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忸劲儿。”今天,当吴兆娥向笔者讲起创业之初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过:挫折往往更能使人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就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吴兆娥鼓足勇气径直跑到张家港里找了一位老熟人,推荐到一个展销会上准备试销刚生产出来的水晶产品。可是就在要进入会场的刹那间,女人天性中的怯懦突然在她的身上显露出来,她在展销会的门口一时竟然失去了勇气……她想退却,可就在她犹豫的那一刻,联系人连拉带推说道:“来已经来了,怕什么,进去吧!”。最终,她手足无措地呆呆地站了足足好一会儿,然后来到展厅涨红了脸,大声说道:“这是东海的水晶项链,大家快来买!”说来真是有些奇迹,她这第一次的推销竟然获得了出奇的成功,她手中的一条条晶莹剔透的项链,被大家你一条、我一条的买了去,不一会功夫,70多条项链就被抢购一空。

  这次商海上的初师告捷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逐渐的,她甚至可以绘声绘色的向客户介绍东海水晶和自己生产的其它水晶产品了。随后,她带领工厂20多名职工,凭着一股子干劲和韧性,开始了她不凡的创业历程。

  创业人物故事 6

  未毕业大学生创业2年从零到千万

  资产从零到千万元,购置两辆过百万元豪车,自有30多家实体店,吸引200名大学生追随……实现这一切,镇小龙只用了两年时间。

  大学生“谈”来生意,批发新生用品净赚16万高高瘦瘦、戴副黑框眼镜的镇小龙,说话简洁干脆。

  他随身携带的手提公文包里,一本16开记事本、4个手机是标配。“每天都有各种谈判,一天谈八九场是常态,手机不多带几个根本不够用。”镇小龙直言,目前团队里具体事务都已交给其他人去执行,他最主要的工作则是负责跟一些重要客户谈判。

  一个团队,创始人是灵魂。经过近三年的积累,镇小龙俨然成了“谈判专家”。他的口才和经营管理能力,除了受经商家庭环境的影响外,更多得益于他从大三开始的创业经验。

  2013年暑假,他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取学费。像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一样,他决定从棉被、床单、热水瓶等新生用品入手。别人摆小摊,他就搞批发。在七、八月里,他绕开汉正街商贩,直接找到江苏、浙江的200余个生产厂家,硬着头皮谈下最低价格,“除了口才外,人家最看重的是武汉百万学生市场”。

  当时卖新生用品时,镇小龙还是“光杆司令”,所有员工都得临时请。“3辆4.2米长的卡车运货到湖北经济学院仓库,从下午4点卸货卸到凌晨4点。我只睡一个小时,凌晨5点又得起床配货。”镇小龙回忆,当时近20人卸货卸了12个小时,一直没吃饭,卸完货所有人都累瘫了,倒头就睡。今年,部分员工成了他的合伙人。

  镇小龙说起生意经头头是道,一些生活用品价格并不贵,拼的就是薄利多销,要赚钱必须控制成本,进货渠道十分关键。

  一个蚊帐,从厂家直接进货,比从汉正街拿货要便宜近一半。床上三件套、蚊帐等商品直接从江苏南通那边厂家进货。棉衣架等小件才从汉正街进货,运输方便。

  而宣传、销售、物流、记账等所有环节的.工作,全部由他一个人承担,一个月下来,镇小龙瘦了20多斤。

  好在,一炮打响。在新生开学的15天内,他做出了200多万元的营业额,净赚16万元。

  创业路上也曾两次失败初战告捷,让原本只打算小玩一把的镇小龙信心倍增,他感觉,“大学校园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就像阿里巴巴的宝库”。

  他决定大干一场,注册成立了公司。做大学生用品市场,最重要的是把控成本,“像T恤之类简单的服装,我们自己采购了设备,自己设计生产,成本更低。”镇小龙谈道,在今年的毕业季,他的公司几乎“垄断”了武汉高校的学士服租赁市场,利润相当可观。

  不过,创业路上永远不可能无波无浪。镇小龙并不讳言他遇到的两次挫败:“去年10月,我看微信很火,也组织了一个40人的团队加入进去,我们是武汉第一家可以查课程表的校园微信。

  虽然在一个半月也做到了2万粉丝,但最后,发现很难用微信变现,于是放弃了;还有一次失败,是做校园周边卡,如果学生持卡消费,我公司里的产品一律成本价卖出,我还说服了周边100多家商铺参与,提供打折服务。我的想法是,黄家湖大学城有四所高校,10万大学生,我一张卡只赚10元,也是个可观的数目。

  但结果是,买卡虽然只需要20元,但学生并不愿意掏钱,他们持怀疑态度;此外,那么多商家难以管理。这个项目我亏了十几万元。”

  成学生创业带头大哥,团队很快达200多人新生用品生意告一段落后,镇小龙本来计划按部就班地安心上学,可就在这时,不少大学同学被他的行动力所感染,主动要求他牵头,带领大家创业。就这样,创业团队很快就发展到200多人。

  可以说,他之后的所有创业项目都是被这200多人的期待推着前行。开学后一个月,他开发了电子产品销售、服装贸易、教育、人力资源、旅游、租车等一系列项目,但是由于经验匮乏,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几个月后,他又组织了40多人的研发团队,开发了“XXX”账号。通过策划宣传,一个月内便吸引3万多粉丝。

  有了项目,有了网络平台,如何引爆消费?策划活动!于是,他又组织了4所学校共120多人执行了周边卡项目。周边卡只做黄家湖校区的几所高校,一张卡在高校周边店铺通用打折、积分,通过此项目将之前的亏损全部弥补回来了。

  在经历过多个项目的历练之后,镇小龙觉得校园内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开始在校外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整合百家店“滚雪球”,资产已上千万很快,他就找准了方向——将商业地产规划与高端资源对接。

  一开始,开发商都不相信这个年轻小伙,但几轮谈判后,与其说被商业利益诱惑倒不如说被镇小龙非同凡响的口才、商业模式和规划所折服,一些老板宁愿舍弃既得收益与他合作,看中的正是这个年轻人过人的经营头脑。

  比如,黄家湖校区里一个商业体3000多平方米,他整体中标后先规划咖啡馆、台球室、图书借阅等项目,再对外招商,而不是别人租下来由别人设计做什么生意。仅此一个项目就盈利近百万元。随后,他又对这种模式进行复制,先后中标五六个商业综合体。

  如果仅是传统形式的招商,那仍是“一锤子买卖”。镇小龙想到放弃一部分租金利润,所有店铺自己均按比例入股。这样不仅将商家与自己公司捆绑在一起,还有利于他的“大高校消费联盟”的形成,后期统一活动策划时也方便管理。

  此间,不断有实力雄厚的老板提供资金、资源的帮助,使得他的商业雪球越滚越大。目前,镇小龙旗下自有实体店30家,参股驾校、台球馆、宾馆等商业实体上百家。

  镇小龙感到很骄傲,短短两年时间,自己不仅不再伸手向家里要钱,还积累下上千万元的资产。

  创业人物故事 7

  首富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首富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首富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首富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首富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首富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首富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首富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首富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首富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首富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首富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首富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首富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首富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首富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首富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首富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创业人物故事 8

  黄承松

  在《福布斯》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评选中,黄承松首次入选该榜单,在媒体争相报道他时,他却显得尤为淡定。

  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个80后,准确的说是85后。说起他的创业故事,我们得从他读书时说起。

  经历失败:高中时代就开始网络“掘金”

  与大多同龄人一样,黄承松从小就对新的事物十分热衷,凡事总喜欢刨根问底。他的这种执着,也让他比别人想得更多,看得更远。进入高中后,黄承松开始接触电脑。当同学们不是打游戏打得风声水起,就是上网聊天聊得火热之时,他却通过电脑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花了20天研究软件,赚4000块钱!”黄承松说,互联网时代,网络上遍地都是机遇和商机,只要看得准,下手快,就有成功的希望。黄承松被保送华科大后,高三下学期就闲了下来,做起了全职软件开发,从那时候起,他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钱。从高中到大二上学期那段时间,经济来源主要靠写程序来挣学费和生活费。

  2010年8月,还在读大二的他开始尝试创业,注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用兼职赚到的钱作为创业资金,做电商导购网站。就是消费者通过他们的平台渠道,购买其他大型电商商户的产品,累计积分,然后他们根据买家所积累的积分,得到相应的返利。

  谁知,看似前景很好的平台渠道,真正运作起来并不简单,加之同类网站竞争激烈,大的电商平台担心利润被挤压等原因,黄承松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差点连吃饭钱都折腾光了!”回忆起当时的窘境,黄承松至今记忆犹新,坦言不仅积攒的钱打了“水漂”,身上也只剩下几十块钱。

  这次失败,黄承松思考得最多的不是折腾出去了多少钱,而是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经过三个月深思熟虑,黄承松悟出一个道理:做网络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逐渐演变:抓住一个需求点持续去做

  2012年4月,黄承松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就创立了“九块邮”,9.9包邮成为了国内这一商业模式的首创者。不过,在黄承松看来,人们选品牌货会想到“淘宝”,选电器会想到京东,消费能力好一点的会选“唯品会”。那么,18-35岁群体中,收入差别很大,消费能力也各异,不是每个人都会选品牌货,选择低价实惠的群体并不在少数。如果补齐完善这一空间,必将大有可为。

  2012年8月,黄承松创立的折扣精选特卖网站“卷皮网”正式上线,主要瞄准“草根”消费人群,定位为“低价版唯品会”。卷皮网专注在低端市场,从高性价比入手,与唯品会覆盖中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做到所有的货品是网络上的最低价并非易事。为了控制成本,一方面与许多品牌厂家建立了很好信任合作关系,其中有10多万大小商家,1000余家独家合作品牌商;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的精打细算,努力打造全国首家买手制电商。

  机会总垂青有准备的人,黄承松的“卷皮网”已很快地在电商界崭露头角。2012年,销售收入近1亿多元,2013年销售达7亿元;2014年全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拥有超过3000万买家会员、移动端APP总用户达1500万,成为了国内折扣特卖电商第一品牌和国内成长最快的互联网电商企业。

  不骄不躁:像上帝一样了解用户

  “做产品,核心的核心就在于一定要像上帝一样了解用户,无论他们多么小众、多么与正常想象不一致,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提供‘水’还是‘饮料’。当真正理解了你为用户提供的是什么,你才会知道你的用户究竟是谁,喜欢什么。”黄承松说。

  他们坚信“昂贵不一定好,精准才是好的”。同样价格的商品对于不同人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人们在判断自己“有多想要一件物品”时,除了受到该物品价格的影响,还受到个人喜好、场合等更多更复杂因素的‘影响。即我们常说的用户“痛点”。

  不忘初心:做一家“伟大公司”

  “对创业团队而言,最怕的是丢了最初的创业梦想”,黄承松说,到今天“上卷皮,购便宜”成为老百姓很熟悉的广告语,卷皮团队一直不忘创业之初的梦想:让购物变得更省时、省心、省钱。

  如今,卷皮折扣已经完成两轮融资,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商业大潮中的黄承松也将继续迎接挑战,其中的风雨只会比以前更艰难。但他表示,卷皮折扣将一如既往为用户“解渴”,关注低收入人群、关注购物体验、关注中国,并最终成为一家“伟大公司”。

  “他是一个有着太多优点的boss,有敏锐的商业智慧与儒雅不失幽默的谈吐,有惊人的魄力与坚强的毅力,甚至还有点小帅”。在卷皮员工眼中,CEO黄承松有着和年龄不符的睿智与冷静。

  创业人物故事 9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的故事

  在国营企业工作两年后,一心想当“万元户”的梁稳根递交了辞职书。没有了“干部”身份,甚至连城市户口也没有了。父亲怒不可遏,拿着扁担追着梁稳根要把他撵回洪源机械厂。但扁担没能把“犟驴”撵回去。梁稳根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经商失败了,我就去做两件事:一是写一本书——《此路不通》,以此来告诫像我们一样冲动的年轻人;二是到落后的山村去当先生,教书育人。”

  在经历贩羊、营销白酒、生产玻璃纤维一系列失败后,梁稳根靠他的专业特长赚到了“第一桶金”2011年,在由胡润研究院制作的`“2011年中国百富榜”中,身为三一集团董事长的梁稳根以70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问鼎“中国新首富”。

  创业人物故事 10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故事

  被北大开除后,俞敏洪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为了养活老婆孩子,他只好下海办起了培训班。开班初期生源少,为了招生俞敏洪常常一个人骑车,拎着糨糊桶,满大街贴招生广告。

  冬天里,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冻成一块,不贴广告的.时候,他就和妻子待在“教室”里虔诚守候,盼着来报名的学生。为了学校,俞敏洪曾经一口气喝下两斤白酒,送到医院抢救了6个小时才抢救过来。正是有了俞敏洪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新东方教育帝国。

  创业人物故事 11

  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的故事

  1992年,刘强东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因为家里很穷,只带了五百块钱。当时的他对自己说:希望大学4年不再向家里要钱。大四那年,学校附近的一个餐厅恰巧要转手,刘强东用他前三年赚的24万元,把店面盘了下来。因为要上课,每周只去店里两次。谁知,接手之前盈利的饭店,不到一年时间,就赔光了他赚来的第一桶金。

  无奈之下,只能关门。他向亲戚借了十几万元,还清了餐厅欠下的账,给每位员工发了两份工资。走的‘时候,他连一个碗都没有带走。餐厅倒闭时,他欠了20多万元的债,但他创业的信念和激情一直没有消退,毕业后的两年,他还清了所有债务。1998年,刘强东离开外资企业再次创业。他给自己的公司起名叫“京东”。

  创业人物故事 12

  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之一爱迪生的故事

  在84年的‘岁月中,爱迪生遭受了比常人更多、更大的磨难。上小学时,爱迪生因“太笨了,接受不了老师讲授的内容”不得不退学。少年时,被陌生人重重地扇了一耳光,致使耳膜破裂,此后一直处于半聋状态。

  打工期间,他被公司开除过好几次,他的许多专利也不能得到市场认可。37岁那年,妻子去世,爱迪生一人带着3个年龄分别为13岁、8岁和6岁孩子生活。而一场大火毁掉了他绝大多数的发明装置。就是这个屡遭背运的爱迪生,缔造了伟大的通用电气公司,鼎盛时期的他,更是掌控着13家大公司。

  创业人物故事 13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他4岁的.时候,因父亲做稻米期货生意破产,10口之家陷入赤贫,由于食物不够,孩子们开始夭折。5岁的时候他失去一位了手足,6岁的时候又失去两位,并且在9岁时被迫离开母亲……

  在1917年开始创业时,他全身上下只有100日元,外加不到4年的正规教育。到了1927年,创业10年有余,事业已经大有所成的他,满心以为不怕任何打击,却经历了独子夭折的噩梦。这个背负着一部家庭辛酸史的男人,一手创办了全球知名的松下电器,人们都称他为“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