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故事 > 经典故事

古代太仓书院小故事

时间: 2018-10-16 16:53:04    人气:53

  关于太仓是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太仓书院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太仓书院出现较晚,先后曾出现过5所书院和2所类似于书院的文社,且大多为官办。

  太仓最早的书院出现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系巡抚汤斌在小北门外,就明代举人陈瑚的故居改建而成,因陈瑚谥号安道,故名安道书院。后废。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州黄冕重建于城内三尖嘴(致和街1——3号)大门曰青云顶。后毁于兵事。同治八年(1869年)知州蒯德模改建于王氏南园(原太仓师范附近)。

  其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州宋楚望和知县冷时松于文庙西首创办娄东书院,为后来的“太镇高等小学堂”之前身。

  接着,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州吴承潞在海门桥(即现周泾桥)西南,陆世仪讲学处旧址建桴亭书院,因陆世仪也号桴亭,故名。后改名尊道书院,安道书院并入。

  此外,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知州沈玮宝捐款于小北门义仓处设立娄江文社,后尊道书院的书籍曾移至该社。

  当时还有非官方办的书院、文社。如刘湄书院(建院时间不祥)院址在浏河新闸桥北岸。再如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举人陆彦珍等人在陆公市创办的商尹书院,地址在陆公小学校址,因举人顾梅(号商尹)曾于清康熙二年,在陆公市创立文会,故定此名。另外,还有清光绪初年在刘湄书院旧址设立的刘湄文社等。

  《苏州教育志》上说“太仓有娄东书院、尊道书院、安东书院”,太仓里志上未见“安东书院”之记载,疑为“安道书院”之误也。

  太仓古代书院有不少特点。一是院长大多为当地之名人。因早期的书院不少建于山麓,故那时的书院主持人称为“山长”,又因为主持人一般为当地有名望的学者,故又称“掌教”。但太仓书院出现较晚,主持人一直称呼院长,并且基本都是进士出身。如娄东书院,历任院长有36人之多,不仅全是进士出身,而且还有状元,如秦大成;探花,卢文;编修,毛咏等。还有著名学者,如音韵学家、训诂学家钱大昕;文学家、金石学家王昶;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等。《太仓州志》主撰王祖畲当时则以庶吉士身份当过院长。

  二是授课有官课和师课之分。官课为书院必须接受的地方行政长官的讲课;师课则是指本院或外聘的学者讲的课。官课经费由官方解决,师课经费由书院在办院公款中开支。但不管是“官课”还是“师课”,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以“自学为主,导师指导为辅”,而且学风相对自由,除了教书育人之外,也提倡学术研究。书院一般还有一定数量的藏书,便于学子读书提高。

  三是有的书院实行封闭式教学,俗称“住斋”。除法定假日和婚丧等大事可请假外出外,一般不得随意离开书院。但对“住斋”者,书院给予三种津贴:其一曰“膏火费”,为基本生活补助,相当于现在的“助学金”;其二曰“笔资费”,是学习用品费,有点像现在的“书报费”,但范围要更广一些;其三曰“奖银”,即今天的“奖学金”,太仓也俗称“花红”,但此项津贴与考试成绩挂钩,不一定拿得到。四是考试比较多,让学生努力争取得到“花红”。与“师课”配套,“师考”为任课教师命题和评卷,一般考一文一诗,瞄准科举考试,按诗赋、策论、经解等内容轮流命题。“院考”也称“总考”,虽然大多也是考一文一诗,但题目难度更高,要求也更严。规定“秉烛”之前必须完卷,晚交的卷子上会被作出记号,并适当扣除该生的“膏火费”。故那时考生交卷都比较准时。

  相应于“师课”,“官课”也要进行“官考”,一般每月初十进行,也考一文一诗。在考前一天,书院要派人前往官府“请题”,密封后带回,集中考完后又交回官府评卷。评定后张榜公布成绩,再按不同等级发放“膏火费”。考试成绩的分等,“官考”由官府统一规定外,“师考”成绩的分等,书院间会略有不同。比如娄东书院将考试成绩分为超等、特等、乙等三种,超等给“花红”0.2两,特等给0.1两,乙等无。有的书院分为甲、乙、丙、丁四等;也有的书院按名额确定,如前3名为超等,第4名到第10名为特等之类。亦有“花红”实行总额包干的。如安道书院“官考”每期“花红”给前10名,额定总数为四十千八十文; “师考”的“花红”给前4名,额定总数为二十千四十文。有的书院还规定对于学业“毫无进益”者要罚没一定数量的“膏火银”。一般书院每月举行三四次考试,“官考”1~2次,“师考”也是1~2次。“院考”则不定时,“院考”实际有点像现在的学科竞赛性质,奖给的“花红”也多一些。

  五是经费有一定保证。官府所办的书院,经费取之公款。太仓书院的长年经费,据《太仓县教育志》载,除州、县官捐款外,州、县还对书院拨给一定数量的学田。如娄东书院,州、县拨给学田先是568亩,后增至890.9亩,另有崇明沙田90万余步,后增至124.2万步。尊道书院,连同后来移入的安道书院共有学田498.965亩。而陆公市的商尹书院则有新涨沙田约1000亩,“膏火费”和“花红”由租息项下拨给。文社也有学田,如娄江文社,有学田446.76亩,作为永久基金。此外,还有士绅捐助,他们所捐的房屋原则上作为院舍,当然也可以调剂; 所捐钱款则存典生息使用。

  太仓古代书院的学生主要是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童生,招生考试后按额定录取的名额,分别录取入学。太仓的古代书院同时也是当时考生应童试的场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湖北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奏请,认为书院积习过深,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光绪准其建议,令各书院均改为学堂。于是,太仓历时215年左右的书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全部改为小学堂。

  太仓古代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人才,在太仓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其“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形式和提倡学术研究自由以及注重藏书建设等很值得借鉴。在清代后期新旧社会的转型时期,太仓的书院也成为了新旧教育体制更替的交会场所,成为太仓近现代新式教育的策源地,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