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小凉山上的全能母亲
时间: 2018-10-17 01:44:07 人气:60
导语:以德育人是蒋光碧一贯的教育理念,她经常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做品学兼优的学生。下面是一九文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51年春去秋来、风雨兼程,年过七旬的蒋光碧老师用她半个世纪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诠释了教师之美、共产党员之美、“五老”志愿者之美。
月领9元工资的民办教师1964年,25岁的蒋光碧随支援西昌地区建设的丈夫张高勋从重庆江北来到凉山州益门煤矿。当时的益门公社正缺教师,1965年3月,上过学的蒋光碧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小凉小学当民办教师。当时,民办教师的月工资仅有18元,其中上级财政承担9元,小凉大队自筹9元。然而每月9元的工资支出对于没有多少收入来源的小凉大队来说仍然很困难。蒋光碧知道后,找到大队领导,主动提出放弃大队给予的9元工资。于是,就在月工资仅有9元的情况下,她开始了长达7年的民办教师生涯。
当时,小凉小学条件极为艰苦,教室简陋,连个厕所都没有。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蒋光碧没有退缩,自己动手挖粪坑,找来树枝和茅草,发动学生背来废弃的石灰渣,盖好了小凉小学的第一个厕所。学生渐渐长大,使用一个厕所极不方便,她又用同样的方法盖了第二个厕所。
1965年,小凉小学只有蒋光碧一个民办教师,当时,很多学生都参加大队的生产劳动,上课时间不好安排。于是她采用复式班教学,每天早上8点-10点为在家放牛羊的年龄稍大的学生上课,中午12点-下午5点为年龄稍小的学生上课。此外,热心的蒋光碧晚上教当地农民识字,暑假为学习差的学生补课,农忙时带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和学生亲如一家胜似母亲“生病了,照顾你的是母亲;衣服脏了破了,给你缝补换洗的是母亲。”如果这样定义,对于小凉小学的很多学生来说,蒋光碧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
1966年,有些学生因家里挣的公分少,分口粮要补钱,而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没有钱补。蒋光碧知道后,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补钱分口粮。
1967年,一名学生耳朵生疮化脓,没有钱治疗,蒋光碧带着他到会理锌矿医院治疗,并为他付了医疗费。回来后,悉心照顾一个多月,直到学生恢复健康回校上学。
学生没有钱买课本、笔等学习用具,她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学生买;学校离街道较远,学生生疳疮,她就上山找草药熬来给学生洗澡……在小凉小学任教的18个春秋,蒋光碧和学生亲如一家,学生们非常喜欢她、敬爱她,当她是老师,更当她是母亲。
以身作则做公益大使以德育人是蒋光碧一贯的教育理念,她经常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做品学兼优的学生。她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应该多讲奉献,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在学习雷锋、学习赖宁等品德教育活动中,她以身作则、躬行践履,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义务劳动、公益活动。1990年8月,她为支持亚运会召开捐款160元,这是她近一个月的工资。1991年,她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并把所得的180多元全部捐献给灾区。2001年,在益门中学迁建时,她积极响应支援新益门中学建设的号召捐款1000元,这是她当时近2个月的工资。
1994年,蒋光碧退休,本可以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然而,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照管、学习基础薄弱却无人辅导等问题令她心急如焚,教师的本能让她放弃了子女为其提供的舒适生活环境,重新返回中村小学,又一次站在了讲台上,这一站又是20年。在这20年中,她不计报酬,没有要学校一分工资,义务为中村小学的学生辅导功课。前10年她还主动承担了中村小学学前班的教学工作,这对缺少教师的中村小学来说,真是如得甘露。同时,她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累计为中村小学和学生捐助4万余元,共为12名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学费,资助他们上学。1997年,她还用自己的工资购置30套桌椅捐献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