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小故事大全
时间: 2018-10-17 09:26:14 人气:55
哲理故事一般是由篇幅简短的故事配以画龙点睛式的哲理语句组成,短小精悍,意味深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哲理小故事大全,欢迎参考~
哲理小故事篇1:弯路的距离那年我去一家公司应聘。公司正在招聘两个岗位,一个是经理助理,另一个则是普通业务员。
像我这样从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目标自然是第一个岗位,这是最起码的,否则哪能对得起我这文凭?结果又是排队又是面试,过五关斩六将,不料到了最后环节,原本自信满满的我却在残酷的竞争中出局了!
走出公司的时候,我经过普通业务员的应聘室,里面空空如也!也不奇怪,自持有点文凭的年轻人,谁愿意去做个普通业务员呢?走出大门,已快到下班高峰期,路上的车流开始拥挤,挤公交车或坐地铁我都需要转车,应聘失败的我准备用打车回家来慰藉下自己,碰巧这时有辆出租车从一个小巷里驶出来,忙伸手拦下,上车后,我告诉司机要去沂源新村,司机没有马上开车,扭头问我:“你想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我奇怪地问。
“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蜂,最短的路也是最拥挤的路,如果遇上堵车,可能会耗上一两小时,所以我建议绕道走远路,从体育场路过去,虽然远,但却能快点到!”
“那就绕一下路!”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司机一踩油门往前驶去。街道两边的树木和店铺飞速往我的脑后奔去,但我的心思却因司机的话联想开了。很显然,经理助理这个岗位就是一条“直路”,是应聘者们的直接目标,也正因此,才有很多人挤到这条路上来,形成了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我也是一心盯着这条直路的人,结果却失败了!如果是这样子,那么普通业务员对我来说无疑就是一条弯路,但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低层做起,积累更多的经验,可能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反而更有好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绕个道,选择这条弯路呢?
想到这里,我马上叫司机调头重新回到那家公司,走进了那个无人问津的普通业务员应聘室……10分钟后,我被告知从明天开始就可以正式上班了!就这样,我成了这家公司的一个普通业务员,经过一年的磨炼后,我被提拔为组长;第二年,我又被破格提拔为主任……五年后的今天,我凭借着优秀的工作表现,成为了销售部的经理!话说当初那个在应聘经理助理一职时脱颖而出的优胜者,现在依旧是经理助理,也就是我的助理。
虽然一个经理之职也算不得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对我个人而言,却也是一种阶段性或者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假设当初没有选择应聘普通业务员这条弯路,当然或许我会在别处另有发展,但我相信我一定不会在这家公司里面出现,更不会成为这家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销售部经理。
感谢那个不知名的出租车司机,是他使我领略到,弯路的距离,有时候反而是真正最近的距离!
哲理小故事篇2:非走不可的弯路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孩子,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走……终于走了过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碰壁,不摔跟头,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过来人”的“拦路癖”,无非是想让后人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但人性的发展,却无视这些,它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不会因为长者的经历,而废除后来人的成长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这是规律。
所以,明智的长者,会在叮咛之余,微笑着关注这一切的发生与结束。
哲理小故事篇3:带着宁静去睡觉在一家旅馆吃早餐时,我和两个朋友谈起昨晚的睡眠状况,其中一人大加抱怨,他说他整个晚上都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后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我想在上床之前听听新闻,”他说,“但一段时间之后,我听得耳朵都烦了。”“听得耳朵都烦了”或许就是他睡眠不好的原因,没有人怀疑他受了一整个晚上的煎熬。“也许这与我睡觉前喝咖啡的习惯也有一定的关系。”他沉思了一会儿,说。
另一个人大声说:“哈哈,我可睡了个好觉。睡觉前,我浏览了一下晚报上的新闻,用收音机听了近几天的新闻,并对这些新闻做了整理和分类。当然,”他接着说,“我是按照尽快入睡的方法去做的,这些方法可以说屡试不爽。”
我赶忙问他有什么入睡的好方法可以介绍给我们,他解释说:“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总是在睡觉前召集全家人,在客厅里为我们朗读《圣经》。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祈祷过后,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美美地睡上一觉。”他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但这些年来,我只在一次堵车时才祈祷过,这真遗憾。几个月以前,妻子和我的日子过得很不顺心,于是我们决定恢复这个习惯。结果,我们发现这一方法确实非常有益,所以现在每天晚上上床睡觉前,妻子和我都会在一起读《圣经》,然后虔诚地做一段祈祷。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确实睡得很好。”
他转向其他人说道:“我睡觉前虽然听了新闻,但并没有听得耳朵烦了才去睡觉,而是带着一种宁静的心情去睡觉。”
好了,这里给了你两种耐人寻味的方式——“听得耳朵都烦了”和“宁静的心情”。你想选择哪一种呢?
酣然入睡的秘诀在于精神状态的变化,内心宁静才是最安逸的生存之道。要获得内心的宁静,必须努力改变你的思想和你的心情,使它们处于放松、自在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接受上帝赐予的宁静的礼物。
哲理小故事篇4:竹篮打水亦不空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
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圣典。孙子也照样学样地在一旁模仿。
一天孙子禁不住问道:“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圣典,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合上书就忘个精光。您说读这个有用吗?”
爷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转身把煤炭从盛煤的篮子里放入火炉,他告诉孙子:“你把这篮子拿到河边,给我带一篮水回来。”
男孩照着爷爷的吩咐做了,可是在他到家之前,水就从篮子里漏光了。爷爷见状笑着说:“你下次应该走快点。”说着,又让孙子回到河边,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这次男孩跑得很快,但是在他回家之前篮子还是再一次地漏空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爷爷竹篮是打不了水的,他想要个桶打水。
老人说:“我要的不是一桶水,是一篮水。你还是没尽力啊。”这次他来到门外,监督男孩再一次尝试。
虽然知道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男孩还是想让爷爷看见他已经尽了全力。男孩把篮子深深地浸入河中,提起后拼命往家跑。但是跑到爷爷面前时,篮子依然没水存下来。他喘着粗气对老人说:“爷爷您看,一点用也没有啊!”
“你觉得没用吗?”老人说,“看看这篮子。”
男孩这才疑惑地看着篮子,突然意识到篮子跟他刚拿到手里的时候不一样了——这不是那个盛过煤炭的脏篮子了,它已经变得从里到外都干干净净。
爷爷这才对男孩说:“孩子,你也许读不懂或者记不住圣典里讲的东西,但是在你诵读它的时候,从内心到外表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啊。”
哲理小故事篇5:画里的字谜从前有个名动京城的年轻画家,他画技高超,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求到他的一幅好画常常一掷千金。不过,这位画家却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喜爱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有一天,他带着行囊云游四方去了。
这天,画家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名城——扬州,他心想,人们都说扬州城里人才济济,我倒要亲眼见识见识。于是他来到闹市大笔一挥,在纸上画了一只黑毛狮子狗。围观的人们见画上的狮子狗栩栩如生,不禁啧啧称奇,更有人激动地掏钱想买画了。可年轻画家微微一笑,说:“这画我是不卖的。不过这画中藏有一字,若是谁猜出了这个字,我就把画送给他。”众人一听有这等好事,便纷纷猜起谜来。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清秀的少年,他不声不响地将那画卷起来,夹在腋下,转身就走。众人一时惊呆了,画家也忙上前问:“小娃娃,你还没猜呢,怎么就拿走我的画了呢?”
少年还是不说话,自顾自地往外走,任凭众人在他耳边嚷嚷着“你倒是先猜谜呀”。看到这里,画家突然笑了起来:“哈哈,有趣的娃娃,果然是猜出了我的谜语啊。”
哲理小故事篇6:生命的欺骗办公室外面,有一棵碗口粗的大叶紫薇。
随着阳春三月渐近尾声,紫薇树旁边的大叶榕新长的叶子已是满眼翠绿,而那棵紫薇依然枯瘦萧杀,干巴巴的枝干上残留着数不清干枯龟裂的果子。办公室在二楼,两棵树的树冠恰好能够时不时映入眼帘。强烈的视觉对比常使人产生一种季节的迷惑,也常常让我怀疑那棵大叶紫薇是否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是否真的被白蚁蛀蚀,在这个荡漾生命绿色的季节里,以毕剥的形态宣告自己的死亡?
隐约记得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紫薇已经纤细的躯体上已经铺满了浓浓的春色。还记得绿色遍身的紫薇不久后就绽放出惹眼的大片大片的红花,那个热闹和惬意常常使我对这株紫薇充满了难忘的期待。而今年,现在,莫非这株紫薇真的消亡了吗?
两天前,和岑老师站在楼道里聊天,还曾经面对着紫薇树唏嘘慨叹了好久。紫薇树的枯枝就伸展在我们的眼前,看上去已然没有了任何生命的迹象。岑老师伸手捉住几根枝桠,稍一用力,树枝就在清脆声中断落在手中。我们细细看去,整个的枝茎中没有任何的潮湿和水分,更没有点点绿色。于是我们认为这棵紫薇真的枯死了,我还记得岑老师又弄断了很多的枯枝,准备用作少年军校学员们野炊时的引火燃料。
周一回到学校,暮春四月刚刚开始。当钥匙插入铁门,准备打开办公室大门时,眼睛的余光不经意地瞄了一眼旁边的紫薇。刹那,我的视线凝固了,身体也为之一颤:那棵两天前就已断定枯死的紫薇树的枝干上,竟然爬满了细微嫩绿的新芽。叶芽如此之小,在满眼枯黄之中显得如此单薄和宁静,在灰黑色的果子的遮掩之下,那一点点的绿色竟然勃发出无穷的力量。很长的时间里,我竟然忘记了开门,学生在我身边陆续经过不断问好,我也竟然毫无反应。我似乎又依稀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艳艳的紫薇花,似乎又感受到了即将盛开的生命的颜色。
我兴奋地把我的发现第一时间告诉了岑老师,感叹着紫薇的生命竟然如此坚强,竟然如此充满了欺骗。记得那天我还和岑老师商量着紫薇树的“后事”,讨论着该为这片即将空置的土地上种植哪种树木。而今天,紫薇就以点点的绿色嘲弄了我们的浅薄与悲观。
也许错不在我们,也许学校很多的师生如我们一样,在期待中渐渐麻木,在期待中放弃了希望。难道我们能怪罪那棵依然安静的紫薇,怪罪它以时间和外表掩饰生命的光辉?
行文至此,我恍然顿悟: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欺骗。之所以被蒙骗,恰恰是我们充满了对紫薇树当下的期待,在于我们太相信表象,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直觉。
每年,我都记得那棵紫薇会缀满绿叶,会绽放花朵,但却忘记了具体的时间。于是,春暖花开,满眼皆绿的时节,眼中就容不下紫薇的枯黄依旧,就断定它已然死亡。难道,我们对所有的植物,都必须充满相同的期望?
从折断的树枝上,我们没有窥探到一丝丝活着的证据,于是断定它已死亡。难道眼见必然为实?难道紫薇就不能以它特有的方式注释它特别的生命特征?
我们是否也在以这种眼光审视世间的一切,是否也以此种浅薄和呆板看待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生命?
假如孩子并没有如我们所愿的那样去生活、去学习、去行动,我们是否也在意识中慢慢否定孩子,是否也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草率地添加上一个句号?如果孩子表现出种种不理智、不合常规的所谓“问题行为”,我们是否曾经轻狂地在心中说过:“这人完了!”
是的,生命有很多很多的欺骗,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会显露出太多太多的假象。有时未必是孩子的本意,有时却又是孩子无意识中对生命的呐喊与对抗。而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孩子充满期待,必须在心中为孩子勾画美好的生命未来。
可以想见,紫薇树上淡淡的新绿会逐渐蔓延和传染,紫薇花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吐露芬芳。而我,依然可以在疲劳和烦闷的时候,感受生命的力量。但我们,一个个在小学从事着平凡工作的普通教师,能否透过生命的假象,撇去刻意的欺骗和掩饰,永远充满期待与希冀地对待一个个勃发内在生命秩序的鲜活生命?
哲理小故事篇7:低头才能抬头在非洲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它的名字叫做尖毛草。尖毛草号称“草地之王”,是非洲大地上长得最高、最茂盛的毛草之一。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尖毛草最初的生长过程却极其缓慢,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王者的气象。
当春天来临时,其它植物开始疯狂生长,而尖毛草仿佛压根儿就没感受到春风召唤似的,始终保持在一寸左右,就像被抛弃的可怜虫,显得寂寥而寒碜。眼看春天就要结束了,尖毛草还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吸收阳光雨露,像一个光吃饭不长个儿的小孩,几乎看不见有什么增长,比草原上的许多野草都低矮。正当人们对尖毛草感到无比失望时,情况一下子发生了逆转。半年后,一场大雨来袭,尖毛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拔地而起,每天以一尺半的惊人速度向上猛长,不到一个星期,就长到了一米六七,有的甚至达到了两米高。放眼望去,一排排的尖毛草就像一堵堵绿色的高墙,成为非洲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刚开始,人们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低矮的毛尖草能够一下子蜕变为“草地之王”?后来,植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尖毛草之前不是没有生长,因为它长的不是地面的茎,而是地下的根。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不断向周围和地下扩张,最深的地方竟然达到了二十几米,它的根系牢牢地锁住了水分,锁住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当蓄积的能量达到成长的需要时,尖毛草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长到人那么高。
无独有偶,在四川地区也生长着一种有趣的植物,它的名字叫做毛竹。这种竹子非常高大,它的竿高达二十多米,直径也达到了二十多厘米。然而,在最初的五年里,毛竹的生长十分缓慢,堪称林中“侏儒”。但在第六年雨季来临时,它却以每天六尺的速度向上急窜,大约半个月时间,毛竹就能成为林中的身高冠军,并且风吹不倒。更为奇特的是,当毛竹处于生长期时,周围的植物都得为它让行,直到它长大“成人”,其他植物才能吸收到养料。与尖毛草一样,毛竹也是先发展根系,再发展茎杆,最后,它们都成为了同类中的佼佼者。
原来,无论是植物还是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会隐忍,学会埋头苦干,在机遇降临前,先将自己打造成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所谓功到自然成,当你的努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自己推向成功的顶峰。
哲理小故事篇8:时光里的魔术手一
儿子放学回家,坐在书桌旁悄悄抹眼泪。
问缘由,他带着哭腔说:“考试又没有考好,平时班里几个学习不用功的同学,都比我考得好。是不是我特别笨?为什么我明明努力了,却没有好成绩?”
儿子算不上天资聪颖,但绝对不笨,学习也非常勤奋。一回到家,就是伏案学习,节假日也从不外出游玩,一门心思全放在功课上,但结果总是让他失望。
我安慰了他几句,鼓励他只要努力,迟早会有收获。他擦擦眼泪,不再抱怨,又坐在书桌前学习。
那天,夜很深了,我看见书房里淡黄色的灯光还伴随着他一九苦读的身影。也是从那天开始,让他难过的学习成绩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我能明显感觉到,他比以前更加刻苦努力了。
一个月后,月考成绩出来,我大吃一惊。往日成绩平平的儿子,这次在整个年级里名列前茅,考出了读高中以来最好的成绩。真没想到,短短一个月,他就从失败的谷底跃到山顶。
儿子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进步会这么大。”
我告诉他:“你一直奔跑在勤奋刻苦的路上,收获这样的成绩是必然的。”
二
和朋友去拜访一位有名气的老画家。
老画家从事绘画创作已有50多年,他的画风沉雄奇崛、浑厚苍润,又不乏清新俊逸、古意盎然的风格,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
朋友痴迷于绘画,总是幻想哪天能成名成家,所以一见面,就向老人请教绘画“秘籍”。
老画家听完朋友的来意哈哈大笑,他说:“哪有什么‘秘籍’可言呀,我15岁进入绘画班学习,当时许多同学都比我画得好,也比我有天赋和悟性。只不过,我肯坚持罢了。”
没想到被誉为绘画天才的他,还曾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我以为天才在一开始都是“手可摘星辰”呢。
老画家感叹:“很可惜我的同学最后都放弃了,如果不放弃,肯定比我现在更有成就,在艺术这条路上,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不要轻言放弃,只要不断努力,笨人也可以变成‘天才’。”
三
我刚去机修厂工作时,就听大家叫老班长李师傅为“机器神医”。据说再难修的机器到他手里就能修好,他从转动的机器旁走过,仅凭机器声音,就能听出故障在哪里。
心里存有疑问:李师傅今年50多岁,话语不多,文化也不高,整天穿着一件油渍渍的工作服,很难和“神医”联系起来。
直到有一天,我亲眼目睹了他修机器的过程。那天,我们小组接到维修一台减速机的任务,可忙了一天,仍旧找不出故障所在,无奈只好请李师傅出马。
李师傅来后,听了听机器转动的声音,立即说:“这是轴承滚珠支架磨损严重,金属表面脱落的小铁屑影响了轴承转动。”
我们仔细检查,果真如他所说!
下班后,我好奇地问:“李师傅,你这一身绝活是怎样练出来的?有什么诀窍?”
李师傅不以为然地笑了,说:“诀窍还真没有,我在这里干了几十年,维修得多了,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就熟了。”
那是我步入职场以来,听到的一个最纯朴最实用的道理,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的路上,只要你认准方向,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时光里那双神奇的魔术手,总会将你变成你想要的模样。
哲理小故事篇9:处处留心皆学问我知道自己在高中时化学和数学都学得很差:我感觉这两门课都很枯燥和复杂。但是英语也没能考个好些的分数,就让我很是失望,因为我喜欢这门课。我本想把英语学得出色一些,结果还是失败了,这让父亲更加肯定地认为,我的真正才干也许只有在当了裁缝时才会显露出来。
我是父母唯一的儿子,也是最应该继承父亲在新泽西州大洋城的裁缝店的人——那是我父亲的祖辈们从拿破仑时代的意大利传下来的宝贵手艺。我课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学校当记者,而且在高中三年级时的成绩又下降了,父亲就越发坚持让我把时间花在他的工作间里。他让我学裁剪和怎样缝裤腿、开钮扣孔。
他说,当裁缝至少是一个让我可以活命的“铁饭碗”,并且重复着我说过的一个愿望:“你不想高中毕业后到巴黎住吗?”其实我知道,即使到了巴黎,也不过是在我大伯的公寓中的一间客厅里住。大伯在1911年时离开了意大利,在巴黎开着一间红火的裁缝店,很多名人都是他的顾客,我可以到那里当学徒。
但是,我看着父亲干活,觉得当裁缝是件无聊、费时而又要求很高的事,父亲一针一线地缝着每一件衣服,在缝一件丝绸或毛料衣服时,他要用手指感觉出针的走向。如果他觉得衣服做得不够完美,还要把它拆了重新做。
我从没想过要当一名裁缝,但每当父亲提到巴黎的时候,我还是恭敬地听着。在有一次我认真地写了一篇关于《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和元老级人物阿多夫·奥克斯的论文后,父亲更是不厌其烦地念叨着我的英语成绩——我那篇论文后来只得了个B——。
B——不是老师给过我的最低的分数,我得的多数是C,有时甚至是D。有一次在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作文中拼错了莎士比亚的名字后,我甚至得了个F。那位女老师批评我的作文写得太“啰嗦”而且“拐弯抹角”,有时候她还会用红墨水给我写下评语:“语法!语法!语法!”
美国没有哪位裁缝会比我父亲更加推崇奥克斯的了。1920年移民至美国后,父亲每天都会阅读《纽约时报》,通过借助词典,读报扩大了他的词汇量。所以每当他因为我没考好英语而替我失望时,我都会以没时间读报来为自己找借口。
奥克斯本人就是在没有老师鼓励的情况下开始他的事业的——他在上学时也是成绩平平,但在后来的生活中显露出了他的才华。
父母和我还有我的妹妹住在我们商店的顶楼里。虽然家里有宽敞的厨房和餐厅,但我的母亲是她们那代意大利籍美国人中少数不愿下厨房的一个。相反,她是个事业型女人,一位把老顾客视为最好朋友的商业家。
她会在她的女装店里招待顾客,她经常打发我去杂货店给她们买汽水、茶或冰激凌,好像这些人就是她家里的客人一样。她会和她们进行私人交谈,从而赢得她们的信心和信任,或早或晚地就能够说服她们买下大部分她建议的衣服。
我母亲的服装店满足了那些追求品味却又精打细算的女人的需求,这些人当中有牧师的妻子、银行家的妻子、桥牌爱好者等等。这是些戴着白手套的女士,她们一边一件件试着衣服,一边谈论着各自的生活。
在我母亲优雅举止的衬托之下,我们的商店在那种时候就如同在上演着脱口秀一样。我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与人相处之道,这在多年后,当我开始就一些文章和书与作者进行访谈时派上了用场。我知道了,在一个人想解释自己而又一时难以说清时,永远不要打断他们的谈话。在那种时刻,人们通常是很坦诚的,他们的停顿或突然改变话题,可能显示着其中有着令他们尴尬或恼火的事情。这是我小时候在母亲的服装店里跑腿时 “偷听”来的,她们的声音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想起父母保持了60多年的融洽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把爱、宽容和很多才华结合在一起时,我明白了,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比从课堂或老师那里学到的更多。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积淀,我才能在后来成为《时代周报》的记者和作家。
哲理小故事篇10:抱怨不如行动父亲难得来一次城里,我陪着他去公园游玩。公园很美,芳草如茵,鸟语花香。可惜的是,有人把垃圾随手扔在草坪上,一片狼藉。我指着垃圾,摇头叹息:“这些人素质真是太差,让漂亮的公园大煞风景。”说完,我继续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发觉父亲并没有跟上来。赶紧回头去找,看见父亲正弯着腰,仔细地把垃圾一点一点地捡到一只塑料袋里。直到捡完了,他的脸上才露出淡然的微笑。看见我回来找他,父亲认真地对我说:“不要总是哀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有时候,我们只需举手之劳,就能改变许多。”我听了面红耳赤。
是啊,有多少人像我这样,总是哀叹世风日下,却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这一切呢?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你看见猖獗的小偷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贼手伸进了别人的拎包。也许你心里会愤愤不平:“真是世风日下,小偷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可是,你“路见不平一声吼”了吗?正是我们的胆怯和漠视助长了歹徒们的嚣张气焰,如果我们面对邪恶和丑陋现象,不再漠然视之,不再甘当看客,用良知用勇气用热血大吼一声,罪恶定然闻风丧胆。
在公共楼道里,路灯坏了,一直没人来修理。每天晚上进出,你总是小心翼翼,摸索着行走。也许你心里很不满,忍不住抱怨:“真是世风日下啊,连个灯泡都没人修。”可是,光抱怨有什么用,你有没有想过去买个灯泡换上。也许小区门口的超市里就有,不过一两块钱。换个灯泡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几乎每个人都会。你的举手之劳会换来整个楼道的光明,如果只是抱怨,楼道永远是一片黑暗。
卖官鬻爵也许你也为这些官场腐bai现象而义愤填膺,慨叹世风日下。可是你仔细回想下,你是否也曾经对你的领导阿谀奉承、点头哈腰?你是否因为领导的意志而放弃了原则,干了一些不应该干的事?你是否也在逢年过节,提着礼品来到领导家里走动走动?你一方面看不惯官场的腐bai,另一方面却又无奈地为腐bai推波助澜。如果你真为世风日下哀叹,那么你制止不了腐bai,你最起码也要独善其身。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了澳大利亚的大头苍蝇。一提起苍蝇,人们自然会生发出厌恶之情。然而在澳大利亚,苍蝇不但不会传播疾病,而且还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并被印制到了50元面值的钱币上,受到与伟人同等的尊崇。在很早以前,澳大利亚的苍蝇也喜欢生活在肮脏污秽的场所,并且数量惊人。为了避免苍蝇传播疾病,每个澳大利亚人都自觉地行动了起来。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地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然后他们又不遗余力地将公共场所藏污纳垢的地方一个个清除。最后,整个澳大利亚除了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遍地的鲜花,再也找不到什么可以让苍蝇寄生的地方。苍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后,不得不被迫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靠采食花蜜为生,并一代代地传袭下来,以致最后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习性,成了被人类接受的朋友。种种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不正像苍蝇寄生的那些污垢吗?面对丑陋,我们不妨学学澳大利亚人,不要只哀叹世风日下,而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没有了污垢的立足之地,文明之花必然香飘四野。
许多东西都可以改变,丑陋可以裂变为美丽,肮脏可以转化为洁净,低贱可以升华为高贵,苍蝇都可以改变,我们人类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