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原生态
时间: 2018-10-18 12:25:50 人气:44
《心灵的原生态》就像心灵鸡汤,他告诉我们,只有智慧的生活,才能得到生活的智慧。
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这是我在易经课上记下的第一句话。
老师讲解说,这句话讲清楚了易经的所有魅力:叶,为何而绽放?花,为何而盛开?人,为何而相思?我们在追问,生命的原动力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这就是易的力量。
易,甲骨文中,上为日,下为月,日月推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以至于无穷。万千世界,自有规律。懂得感受环境,理解环境,顺应环境,才能在环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环境有两种,一种是常态的环境,一种是变化的环境。应对变化的环境,让我们起心动念。
不管风云如何变换,不忘初心,才能始终。
今日推送的小文,曾获思维与智慧杂志社全国征文二等奖。
有朋友这样介绍他开发昆明市场的情景:
昆明人生活节奏很慢,几乎人人都是慢性子,大概与这里的气候有关,被称为春天般的性格,做事不急不躁,无论你怎么跟他说,他总是说,不着急,慢慢来。
你告诉他,别的经销商已经做咱这个产品挣了多少多少钱,他反应还是那么迟钝:钱让他们挣去吧,咱不着急,慢慢来。
世界上似乎没有让昆明人着急的事,即使你往他脖子里倒一杯开水,他的反应也是那么慢腾腾的:
有人往我脖子里倒水;
这水还挺热,温度还挺高;
这水不是一般的热,还很烫,滚烫滚烫的;
这水一定是开水!
他妈的,谁往我脖子里倒开水了?
这个故事讲得很夸张,讲出了善于享受生活的昆明人很细腻的敏感,善良淳朴的处世作风。
当然,不会是所有的昆明人都是这个性格。人与人总是不同的,也许没有一个昆明人完全是这个的性格。
但是,世界上总有一种人是这样的性格:他们很有耐心地享受生活,愿意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不苛求事业的巨大成功,完全顺应自然,慢慢努力,就会水到渠成。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他总是提醒自己,咱不着急,慢慢来!
我内心深处就渴望成为这样的人:你跟他相处,他会让你感觉很舒服;他自己感觉生活得也很开心,别人改变他很难;他也不愿意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他不给别人造成任何负担,而是去尊重很多东西,包容很多东西,享受很多东西。
我把这种心态,称作原生态心灵。
有这种心态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人。
我在很多时候,大多不是这样的人。
作为下级,我总是过度为领导分忧;作为本人,我自己总是苛求完美,常常把自己搞得不愉快;作为领导,我愿意指挥别人,愿意让别人按自己的思路做;作为朋友,我总是对朋友有所苛求……
每个人都是都是个性化地生活着,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净地是不希望被打扰的。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交流,应该像两个相爱的人交流得那样甜蜜。
其实,恋人之间的交流,并不都是甜蜜的交流,反而表现为不能正常地交流,而是在交流过程中充满了甜蜜的折磨,当然也充满了折磨的甜蜜。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心意相通,爱得不要命,可是,两个人一见面就吵,就哭。薛宝钗为啥不和贾宝玉吵呢?因为两个人不相爱。
夫妻恩爱,竟然也是越爱越吵。美国总统麦金利夫人为了享受到被丈夫的重视的幸福,她坚持要自己的总统老公放下国家事务,坐在床边陪她入睡。在她修补牙齿时,她也坚持要丈夫陪在身边。有一次总统因为和国务卿会面而不得不离开,为此,她还大闹了一场。
为什么越是相爱就越是吵架,非得彼此这么相互折磨呢?因为越是最亲近的人,越想获得被重视的感觉。
不仅仅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在知心的朋友之间,也往往避免不了甜蜜的折磨。是的,因为彼此之间很在乎,所以,才有心灵深处的摩擦。心理学上有一个挚友伤害定律:就是指彼此在相当程度上深入到对方精神世界的朋友,由于超越了心理上的安全距离,因此很多时候彼此都会造成伤害。
因此,无论是多么甜蜜的折磨,而折磨的底蕴总是有着酸酸的痛苦。
即使是傻瓜也会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总结说,我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傻瓜。
感情一旦伤人,受伤害的都是咱们最亲最近的人。
不要谴责别人,试着去理解别人,找找他们那么做的原因,才会深深懂得,了解一切,才能宽容一切。
一位成功人士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我从不议论别人的毛病,我只谈我发现的每个人的优点。”
感情不是斗争出来的,甜蜜也不是折磨出来的。
有了理解,就有了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了尊重;有了尊重,就有了力量。
一位下属在工作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就冲着领导跟他说的一句话: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原生态的心灵,需要呵护,不要惊扰。
【看看谁活出了生命的最佳状态】
人生常常如此,得到总是伴随着失落。
据说,自从女儿有了男朋友,老岳父就会有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白菜被猪拱了的伤感。
可自从某男孩有了女朋友,连家里都不回来住了,天天岳母娘给做好吃的,各种的乐不思蜀啊。
老婆婆45度角仰望天空,说:“白菜有没有拱着不知道,反正养了20多年的猪肯定是丢了。”
有一个老问题:人的贪欲是怎样形成的?
佛教的回答是:“无明。”
那么,什么是无明呢?
就是缺乏看透人生的智慧。
什么人才具有看透人生的智慧呢?
一位老板讲这样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下海,挣钱;挣到了钱,就吃好的,吃肉;吃了肉,还想娱乐娱乐,就唱歌、泡妞;这些都经历过了,回过头来,还是想做些事儿,一定要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这位老板还作出这样一个惊人的判断:你把大学教授关到大牢里,关他三年,然后让他一无所有地走向社会。那么,他要干的事情肯定和我们这些没有文化的人一样:先是要挣钱;挣了钱就要吃一顿饱饭,吃肉;吃了肉,也会娱乐娱乐,就唱歌、泡妞。这些都经历过了,剩下的时间,他要干的事情就跟我们不一样了,他是文化人,他一定要干文化人要干的事情,这个时候他要去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了。
这位老板的意思是:一个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人,他一定为温饱所困惑;在他饥饿交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很难顾得上人间道义。
可以说,一个人活在什么份儿上,就决定了他的精神生活处在什么层面。
只有深刻地经历过、体验过人生得失荣辱的人,才真正具有看透人生的智慧。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尝一尝。如果你不亲自尝一尝,无论你怎样看颜色,闻味道,还是听别人谈体验,总是没有自己亲自尝尝感受得更直接更真切。
然而,的生命得失荣辱不重来,作为有灵性的人,通过别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人生,从而找到看透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种开悟。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布什总统的幕僚给总统编写的介绍美国下层人生活体验的内部资料。编者在书中特意强调,他们所说的下层人,指的不是社会地位地下的人,不是生活贫穷的人,而是精神生活极度空虚的人。在美国的政治家看来,这些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人,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因为这些的存在,布什政府才推行“温情的保守主义”,以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我跟朋友交流过这样的生命体验:
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保持适度贫困的状态。
人生一路走来,我感触很深。由于自己一直处在需要奋斗的适度的贫困状态,每年都有详细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收计划,通过年年月月日日的奋斗,到年终也准能享受到挣钱的快感,小日子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日子过下来,每年都有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小富即安以后,对自己辛辛苦苦的生活不满意了,日子过得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没有了奋斗的理由,生命就成了没有目标的航船。
因此,格外怀念那些保持适度贫困的生命状态。
有朋友认为,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保持适当富裕的状态。
有了比较宽裕的生活条件,你应该对未来的生活豁然开朗,有条件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做自己愿意做喜欢做的事情。
朋友说,在贫困状态下做事情,由于受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外在条件的制约,你往往忙于做事情,而忘记了享受做事情这个本身就可能充满乐趣的事情。就好比一个匆忙赶路的人,你由于着急赶路,而无暇去享受路边的风景。
听起来,朋友说的是对的。但我坚信,适度的贫困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是深远的,是适度的富裕所无法比拟的。
晚上听广播上做了一个专访,一位贫穷的外国人,卖掉自己的房子及所有家当(包括所有的家用电器),愉快地来中国玩了一趟。这位外国人说,来中国玩一趟是他毕生的梦想,由于经济条件的窘迫,总是难以成行,但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了却这桩心愿。
老外对这次旅行非常满意,说这次旅游是愉快而深刻的。
这位老外的经济条件不是适度的贫困,而是极其贫困,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贯的。
因为他实现这次来中国旅游太不容易了,所以,这次旅游才是愉快而深刻的。
如果他是亿万富翁,我想,他的这次旅游对他的生命而言,就没有如此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