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论文 > 教育论文

应用心理学提高课堂效率

时间: 2018-11-10 00:13:29    人气:120

  一、合作学习中的心理学

在现代教学论中, 交流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旋律, 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处处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1. 营造氛围, 激励竞争、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教师可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评比优秀小组, 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代表发言人的形式, 这样的举动, 有利于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2. 要做好小组组织工作, 优化组织结构。

小组成员的构成既要考虑到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如心理不相容的学生不能强行安排在一个组, 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要有互补性。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组内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 但分工形式可以由小组内成员决定, 一定时间后, 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 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师评价中的心理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提高。高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心理尚未成熟、情绪变化很大、可塑性很强的少男少女, 因此评价不应拘于一种形式, 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教师应全身心投入, 创造性地评价学生。在学生看来, 教师似乎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教师评价还应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年龄性别;个性心理;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学生所处的环境 (包括家庭和社会) 和当时心境;学生已达到的行为水平等。此外教师评价必须端正目的, 出于公正之心。如某些教师喜欢用老印象看学生, 抱有较深的成见和偏见, 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这就只能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逆反心理。长此以往, 学生的行为就会偏离健康的航道, 滑向病态甚至邪恶的深渊。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若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就会对自己的评价充满自信, 也乐意不断地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使自己的评价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教师提问中的心理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 诱发了探究性的行为, 教师如何进行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呢?首先, 建立安全、宽松的班级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 个体更倾向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我意识的增强, 学生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其的评价;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们更加担心说出个人看法后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后果 (如丢面子、受到嘲笑与批评等) , 所以更不勇于、也不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 运用皮格马列翁效应, 实施激励教育, 让自己的期望促使学生产生自信心, 在提问时经常使用我相信你、你没问题的等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期望, 使学生受到鼓励;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学校、班级心理氛围, 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 提高其参与意识。其次, 以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同样的数量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对某些学生降低提问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 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容易的问题, 进一步确认自己的不良处境, 从而更为消极地对待自己和学习。因此, 教师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同样的数量面对所有的学生。尽管在开始时会比较难, 因为某些学生可能的确回答不出, 但只有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 才能最好地引出学生最高的可能表现, 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最后, 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研究表明, 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5秒时, 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 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 会做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 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 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 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 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而应对我不知道的回答时可以适当改变原有问题的措辞, 这样既没有立即降低问题的难度, 保证了对全体学生高标准的要求, 而且也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其认真思考该问题, 也可以先降低试题难度再逐步提升回到原题,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 及时追问补充让学生感到老师重视他的回答进展, 这样来达到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提问与有效倾听。

四、作业环节中的心理学

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作业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安排作业时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把作业与生活联系起来, 向身边的相关领域做适当的延伸, 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且更要有利于学生学活学好,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满足学生发现探索者的心理,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作业检查方式。 (1) 上交批改变为面批。这样更有针对性, 也更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或否定。 (2) 课堂、课间抽查变为课堂展示, 即给学生一定的动力又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3) 互查变承包式检查。这里不是每个班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来查, 而是以此为动力争取那些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要知道谁面对老师如此的信任都是非常荣耀的。

五、多媒体利用中的心理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 借助媒体的传送, 生物学中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了。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 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人接受知识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的记忆系统, 各感官对于生物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图像记忆, 多媒体在视觉上、听觉上更加提高了学生的专注。有专家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都是要经过它才能进行的;注意是保证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年复一年的课件, 或是一天内相连几节课的课件使用, 学生们心理、生理上都会出现不适, 开始头昏眼花, 更别说注意力了。如:课件的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学生此时注意力会开始松懈, 视觉开始疲劳。一页课件的内容不应超过2处, 学生无法找到重点。课件不宜在温度高于25度下使用, 容易引起视觉、听觉眩晕。一节课只用课件忽略了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语文阅读课后生物课不用文字过多的课件, 多用图形动画类课件。下午第一节课尤其是夏季, 切记勿用幻灯片教学, 竞赛式的习题课更有利于实效性。总之, 用好多媒体就要善于分析多媒体下学生实际心理情况, 不要弄巧成拙, 事倍功半。

六、教师表情中的心理学

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显示, 是人的内心世界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教师的表情可能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比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阳光, 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样, 学生就更能积极配合, 投入学习, 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很好提高。开朗、信任、期待的目光会给学生巨大的力量。

从心理学角度展开教学细节的研究, 是挖掘教育的人性化, 也只有人性化的教育才能成为人才培养的健康手段, 让我们先走进学生的内心, 为他们量身订造适合他们的教育吧!

参考文献

[1]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章龙珠.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初探[j].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2009, (3) .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