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体育育人思想发展研究
时间: 2018-11-16 00:16:02 人气:46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文艺复兴以来现代学校体育育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梳理和研究。回顾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学校体育育人思想的嬗变,从文艺复兴始,被否定、被压抑千年的体育得到重视,学校体育育人思想的自我觉醒和萌芽,到真正进入学校体育的实践,懂得参与体育和健康生活的意义、价值,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能够良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最终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校教育育人思想
前言
体育教育遵循循序渐进、体育项目多样化、持久性学习等特点是培养终身体育、终身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助推剂。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时千年的中世纪曾是西方史上的黑暗时期,曾经风靡一时的古希腊、古罗马体育几乎退出整个中世纪时期学校教育的舞台,此阶段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严重停滞不前。直到14世纪的文艺复兴带来了新气象,人文主义教育提倡新文化,倡导以人为中心,开始逐步形成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和体育的教育化,学校体育教育中育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1现代学校体育育人思想形成的进阶
1.114-18世纪学校体育中育人思想的萌芽
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维多里诺(意1378-1446)是最早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德育得到全面发展,造就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里诺主张把运动和读书结合起来,认为运动是健康的基础,他制定了各种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户外运动,并亲自带领学生从事骑马、跑、跳、击剑、射击、游泳、角力、跳舞和球类活动[1]155。在这里,体育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被看作是普通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人类教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身心和谐发展体育观、“适应自然性”体育观、班级授课制和课间休息,被誉为“学校体育之父”,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授课制度,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推动了学校体育由活动到课程的转变,主张普及教育,称学校为“造就人的工厂”。洛克(1632-1704)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而体育为先的教育家[1]164。洛克认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成为既会谋取个人幸福又能为国家尽责的绅士。洛克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体育的传统,把健康的身体看成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
1.218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学校体育中的育人思想
巴塞多(1724-1790)继承了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转变为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于1774年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巴塞多教育儿童从小就要锻炼身体,培养克服各种困难的习惯,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和游戏。他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和民间游戏等融合在一起,加以改造和发展,将各种身体练习组合成协调统一的体育锻炼项目,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2]。“德绍五项”成为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体育课开始正式列入学校教育的课程,并且在德绍产生了最早的专门体育教师。古茨穆茨(1759-1839)早年受巴塞多的影响,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使体育方法系统化,在理论与实践上完善了体育课程。他认为古奥运会是全面培养人的最理想教育模式。因此他在《青少年体操》的编写和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主要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运动项目和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把体育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他认为体育不仅仅是实现强身健体,四肢发达,而且能够通过这项快乐的运动培养孩子们学会一种生存的能力,发展孩子的个性和意志品质。
1.319世纪中后期学校体育中的育人思想
斯宾塞(1820-1903)关于教育和体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教育论-知识、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中,斯宾塞以实证主义哲学和生物进化论为理论依据,奠定了实证主义教育和体育学说的基础,促进了体育科学化。他反对培养“绅士”和“大家闺秀”式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获得知识的“实用性”重于“装饰性”。他崇尚“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的发展,教育要为儿童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3]。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体育应该为提供将来完满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提供身体上的保障。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动物[4]。健康的身体才具备追求未来完满生活的资格。身体是所有智慧、道德、品质的载体,就像一条船一样,他将和他所载的东西一起,去完成人生的漫长航程”[5]。
1.420世纪前、中期学校体育中的育人思想
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伍德和赫塞灵顿等人提出名为“新体育”的自然体育思想,同欧洲体操改革和奥地利“自然体育”一起,构成20世纪初体育改革的代表[6]。伍德和赫塞灵顿等人提出的“新体育”思想认为健壮的身体是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教育的物质基础,提出要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体育活动的生理学基础和儿童的运动兴趣设计针对儿童发育成长的课程,尊重儿童的运动和心理需求。伍德,被誉为美国“健康教育之父”,他认为体育的伟大理想不只限于身体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体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使身体能够在个人生活的环境方面、训练方面和文化方面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2结语
回顾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学校体育育人思想的嬗变,从文艺复兴始,被否定、被压抑千年的体育得到重视,学校体育育人思想的自我觉醒和萌芽,到真正进入学校体育的实践,通过对现代学校体育育人思想阶段性的研究,正视现阶段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实施现状,能够真正懂得参与体育和健康生活的意义、价值,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能够良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最终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2]关文明等.《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42
[3]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68
[4]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2
[5]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61
[6]黄力生.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与发展历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5):87-90.
[7]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3
[8]谭华.现代外国体育思潮[j].体育文史,1995(5):6
[9]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