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探究中国舞龙运动之美
时间: 2023-09-04 20:12:43 人气:134
1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也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解为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 那么,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 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 其中美学资源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1]
我们的社会需要和谐, 这是人的本质的需要, 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 在增强人民体质、强化民族素质、凝聚民心、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以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 都发挥着独特作用。舞龙运动更是承载着传播民族传统运动, 弘扬民族文化, 光大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团结力的重任。对舞龙运动的美学研究, 是因为一方面其承担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作用, 另一方面其又不得不融入当今和谐发展的社会之中, 受到大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2]这是舞龙运动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要求的, 也是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
2 舞龙运动的美学因子
李泽厚先生在其《美学三书》中将龙飞凤舞比喻为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 具有悠悠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从烛阴、女娲的神圣传说到甲骨文、金文中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或饮于渊、见龙在田, 一直到汉代艺术中的人首蛇身诸形象, 龙这一特殊的图腾样式以其神秘的力量长久地吸引、凝聚着华夏民族, 乃至成为立国之象征。[3]原始图腾崇拜在其最初虽然只是在山顶洞人撒红粉活动 (原始巫术礼仪) 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符号图像化, 但是它们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这不是别的, 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的萌芽。[4]从图腾崇拜的萌芽时期发展到如今, 舞龙运动已处处体现着美。
舞龙表演者不仅要完成舞龙的技术动作和造型动作, 更重要的是在龙珠的引导下, 协调身法和步法, 展现龙在嬉戏、争抢、兴奋、玩耍等神情, 真正达到出神入化, 把观众也带到活灵活现的龙的氛围之中。它的回的形态、流的过程, 韵的内涵, 是舞龙运动的三大美学特征, 它与古老的龙崇拜的文化精神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是民族精神意识的身体表征。凡是熟悉舞龙运动的人都注意到, 舞龙的套路路线总体上呈现出回旋的状态, 亦即圆转状态。明代朱载堉早就分析了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为美学特征的重要概括。中国艺术对流线的过程的欣赏和追求也是文化精神孕育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舞龙者肢体的运动并不单纯是物理运动, 而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所以舞龙的韵是人的生理的生命力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化的投射。[5]经过几千年的传统美学影响, 舞龙运动总体上是也体现出和谐美、壮观美、造型美、音乐美、服饰美, 是一种震撼力、感染力很强的整体美。
2.1 舞龙运动形象的直觉美
舞龙运动形象的直觉就是美。形象的直觉的概念, 来源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6]直觉说是朱光潜早期 (1949前) 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朱光潜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这里的形象, 并非天生自在和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观赏者的性情、情趣以及地点和时间的不同, 直觉所得到的形象也常常会发生变化。由于直觉到的形象已不是原来的客观对象, 而是包含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 因而直觉也含有创造的意义。所以, 朱光潜说:直觉是突然间心里见到一个形象或意象, 其实就是创造, 形象便是创造成就的艺术。因此, 我们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 就无异于说它是艺术的创造。[7]龙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地烙在中国人的心中, 观看舞龙表演自然就有美感基础。审美感知, 一旦产生, 审美过程便自然开始。感知领先, 产生映像, 然后才会吸引长久的注意力, 激情情感, 触动想象, 获取理解。[8]在审美活动中, 比较重要的心理因素, 大致有感知、注意、情感、想象、理解诸项。其中, 感知一项, 是整个舞龙运动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2.2 舞龙运动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追求天人合一审美境界, 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舞龙运动美的内涵。天人合一初见于《易经》, 其洞见天地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关系, 正是因为人文之美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 自然也就不再是自在的自然, 而是为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了, 使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构成审美意象。[9]舞龙运动的美就是一种解释美的本质以及美与真、善、完善的关系, 审美与欣赏、鉴赏、娱乐的关系和美感与人类其他感觉的关系的美, 而从其实践或运用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境界美或修养美一种通过阐明人的本质及价值和意义来试图提高人自己的境界和修养而使人性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华, 从而变得纯粹, 变得美, 并能够越来越多地感受整个宇宙的美。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被认为乃宇宙本根, 天人相通、天人相类。[10]
2.3 刚柔相济的风骨美
风骨, 作为一个完整的美学概念的提出, 既不是指作品的内容, 也不是指作品的形式, 而是指作品的情感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染力量。[11]要诠释舞龙运动的风骨, 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舞龙运动在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其大致可以分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的南、北两大民间舞龙体系。将南北两大系列的舞龙形式相比较, 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北刚南柔的美学艺术特征。南方的舞龙, 以精巧与纤丽的荆楚之风见长;北方的舞龙, 多具燕赵之风, 风格上古朴刚劲。一柔一刚体现出南北不同的秀美和壮美。[12]而男女舞龙也尽现刚柔之美, 男子舞龙运动展现了男性的骠悍、粗犷、奔放、速度之魅力, 而女子舞龙将充分展现女性优美的身姿、柔韧的肢体、灵活的技巧。
2.4 舞龙运动美的三个统一
2.4.1 舞龙运动美的创造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
舞龙运动美的创造涉及到对神与物游的理解。这是由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反应, 必然引起情感的相应变化:滔滔孟夏, 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 郁沉之志远;霰雪无垠, 矜肃之虑深。[9]这种情感变化由于超越了一般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注入了人的理性, 变成了社会性情感, 因此就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舞龙运动的起源之说中不管是图腾崇拜、求雨祈福, 还是宗教信仰、民间传说, 都有着个体融入社会的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 该过程就是对舞龙运动美的创造的过程。
2.4.2 舞龙运动美的感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过程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很自然对龙充满感情, 认为龙的一切事物都是美的。康德说:美的感情, 即在反思的直观中部分最感性的部分是智力愉快。[11]在几千年龙的情结中观看舞龙表演, 其中情感的相应变化必然引起丰富的联想: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 沈吟视听之区。[9]联想不受时空的限制, 它将龙的崇拜与面前的震撼进行一番审美联想, 它是审美的高级形态, 是创美活动的前提。舞龙运动的美崇尚纯形的求生态度, 是生命力的表现。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需要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2.4.3 舞龙运动美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过程
舞龙运动颇具艺术魅力。它具有寓竞争性、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舞动的龙有着朝气蓬勃、生机凛然的气概, 充满着强盛的生命力, 在蕴藏着广泛深沉的文化含义中有着生动神异、鲜明强烈的艺术形象特征。舞龙运动这一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形式, 由于地区不同, 加之受到当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 其艺术表现也不同, 但均以强身健体、表演娱乐为目的, 配合鼓乐伴以歌, 载以舞, 表演各种圆线曲腾, 充分展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 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14]舞龙运动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它的美的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当今的舞龙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 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是一种美的释放, 是艺术享受, 它满足了人们追求美的需求, 这就是舞龙带来的意境上、韵味上、精神上的艺术美。
3 舞龙运动的美学机缘
舞龙运动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几乎每个说法都含有美学因素。如图腾崇拜、祈雨求福、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起源之说都是对事物、神灵的美的概括。发展到如今已经是集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文体统一性等为一体舞龙运动就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
3.1 舞龙运动的美传承文化信息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时空和具体的文化中, 因此, 人心的快感 (生理快感) 总是生成为一种文化快感。文化快感建立在生理快感之上, 又对生理快感进行着一种组织建构作用。从审美历史的变迁中, 可以看出生理快感的恒常性, 也可以看出文化快感的多样性。[15]舞龙运动的美主要被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着的美, 是颜色、声响、空间、形状、运动被组织为一种具体形式的美。舞龙运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与发展, 自然地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伦理、美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 形成了舞龙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舞龙体系舞龙文化。舞龙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的各种表现形式都充分展示和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人们舞龙的过程, 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内容, 会在舞龙者的性格、品质中潜移默化, 从而诉诸于生活实践中。
3.2 舞龙运动的美追求和谐生活
福柯的生存美学对于审美的生活性及其经验性的重视, 主要是从审美的生存本体论角度提出来的。将人的审美能力当成人类生存的基础, 意味着把审美列为人的第一超越性。也就是说, 人作为具有超越本性的生存物, 其超越方向、内容和性质, 首先就表现在审美活动中。[16]舞龙运动的审美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崇高理想的追求, 它与民族的生产劳动、民间艺术、科学文化、道德风尚、风土人情、乃至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紧密结合,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呈现出美感的复合性。这些美的要素是西方近代科学体育所缺乏的, 它不仅是匡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的希望, 而且是未来社会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舞龙运动的美满足精神希翼
美只寓于形式中, 而不寓于物质中, 而且必然是这样, 因为只有形式才能为我们所领悟。这样关于审美形象的看法彻底地从对于美的兴趣中排除了对于感官实在的欲望。[17]美学, 就是对服装、设计、结构进行形式分析。但美学的形式分析, 不是就形式谈形式, 而是要从形式中分析出与之对应的人心的快感结构和文化精神。[13]舞龙运动者一代接一代的努力追求, 使舞龙运动的表演技艺得到不断地提高, 这使得舞龙已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 而是表现龙的神态, 塑造龙的形象, 展现人的智慧、机敏的高超技巧的艺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变化, 现在的舞龙运动不仅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而且又使人们形象地加深了信仰意念所给予的希翼,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16]美就是人与一定的对象之间在精神上相融为一的状态。
4 舞龙运动的美学教育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 固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全面的动摇, 所以有人说, 我们目前正面临一场严重的道德危机。目前社会上主要是从加强道德教育和依法治国等方面拯救这场危机, 重建道德秩序。这种道德与法律的结盟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自由的地方绝对不自由, 允许自由的地方绝对不干涉自由。但是这种结盟也有很多弊端, 理论上问题很多, 实践中更是难以实行, 于是有人呼吁普及美学教育。国家教育方针很明确地将美育列入其中, 因为大家知道, 审美在当今的道德重建中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自己内在心灵的真实需要, 并进一步培养这种真实需要。这种内在心灵的真实需要, 是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赖以生长的基础。以往的美学教育理论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思考, 他们可以为我们寻找大众社会的道德基础提供方向。[18]那么舞龙运动的美学教育有何独到的作用呢?
4.1 弘扬民族精神, 重塑道德心灵
人之所以有审美活动主要是因为人有精神需要。发展舞龙运动就应注意引导人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 在参与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比赛训练中培养和弘扬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即凝聚力、民族主义, 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能培养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的结合点, 对他们进行美学教育, 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传统的理想人格, 争做高素质人才,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归根结底都是民族素质的问题, 也就是人的问题。在前进的征途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 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支柱, 今天依然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
4.2 体现人生价值, 服务和谐社会
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目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精神, 它关注的是人的价值, 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性。因而,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武器, 也是建设美好家园的价值取向。它提高文明修身、促进身心健康, 对它的弘扬和创新, 必将为人类在新的世纪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巨大的精神财富。[19]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不但要教人会做事, 还要教他们善于与人共事, 不能天马行空, 独来独往, 而且要有团队精神, 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并创造更大的成就。[2]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
4.3 加强人文素质, 构建当代人格
人格是人精神世界的显示, 是一个人行为的表现。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启发人们对于人格教育问题的思考。必须承认, 加强传统美育, 弘扬优良传统在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 不仅仅对健全的人格构建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长远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早由孔子提出的六艺之教奠定了美育的基础, 主张用六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舞龙运动在礼、乐、射、御、书、数几个方面都有锻炼, 如:舞龙必点睛是礼仪之道;起舞必配鼓是音乐之声;龙珠必腾跃是射御之术;造型必有字是书法之源等, 这些教育素材都有美学的因素在其中。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美育, 他在《论语》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即最高阶段是乐, 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这就是乐教思想。[21]中国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基本沿着这条主线发展。通过美的方式提醒人们从过分物欲化的人生中超脱出来, 使人们了解除了有形的物质之外, 还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的价值所在。
5 小结
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资源, 研究和谐社会中舞龙运动的美学特征、美学价值和美学教育主要是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身份的确认, 以使其在营造多元共生的当代文化景观中显示自身价值, 更是对民族美学资源进行新的阐释, 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22]舞龙运动中美学的倡导在今天的中国并不是要恢复过去的教条主义, 而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人文素质、重塑道德心灵、健全人格构建。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对人类精神具有双重作用, 它既使人的精神空间得到拓展, 同时又使人的精神品格趋于单一, 在充分发挥个性的基础上使社会与个人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郭建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 2005-04-05.
[2]马文杰.基于当代舞龙运动的发展特征研究[j].前沿, 2013 (14) :176.
[3]丛新强.龙马图腾与华夏审美意识[j].寻根, 2005 (05) :13-17.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1-12.
[5]袁禾.略论中国舞蹈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 1998 (05) :80-86
[6]钱念孙.朱光潜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事业[m].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4:93.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215.
[8]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77.
[9]张英杰.浅谈《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4) :11.
[10]徐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当代价值[j].华北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7 (1) :8.
[11]曹利华.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索[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326-336.
[12]杨爱华, 等.中国舞龙运动审美艺术特征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11.
[13]康德.实用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137.
[14]雷军蓉.舞龙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37.
[15]叶知秋.纯粹美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31.
[16]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81.
[17][英]鲍桑葵 (bbosanque) .张今, 译.美学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143.
[18]彭锋.美学的感染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82-184.
[19]张耀灿.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n].中国教育报, 2005-12-20 (3) .
[20]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31.
[21]胡炼.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5 (4) :4-6.
[22]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6 (1) :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