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文学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一九文学网 > 论文 > 哲学论文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基本关键与价值

时间: 2023-09-04 20:12:43    人气:139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从哲学开始产生, 人的问题就是许多哲学家们智慧的指向。马克思也不例外, 他结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 从实践的视角理解人, 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化: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观的最终界定也经历了批判发展的过程, 最终成为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革命、改革、建设的每个阶段都结合中国实际状况, 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 使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获得新的内涵特征, 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价值。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扬弃对旧唯物主义的认识, 吸收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解释人的本质理论, 逐渐形成了自己科学的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直接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中指出, 人是自然存在物, 是类存在物, 然后从社会实践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的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而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

(一)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物

在《手稿》) 中, 马克思直接提出人是直接的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论点。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他之外的 (2) 。基于费尔巴哈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而阐发的原则, 马克思从现实的、自然的、感性的人出发。将人视为自然界特殊的自觉存在;他认为任何存在物, 任何本质必定具有对象的本质, 感性之外的存在物都是他存在所必须的条件, 比如呼吸空气, 饮用水, 照明需要光等。以此论证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并直接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而动物则不会使自身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分开, 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正在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手稿》中, 马克思通过比较动物和人的生产活动来说明人的生产活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指出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因此,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3) 。人是自然存在物, 是类存在物, 但他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 他就生活在人的世界、社会、国家中。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马克思强调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 社会也是由人产生的 (4) 。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的本质、人在自然界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合乎人性的, 因此,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

(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 中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并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仅从自然属性去理解人的本质, 没有认识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现实的, 具体的, 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完全抹杀了人的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 从而把人看作抽象物。马克思深刻揭示人的本质存在不是感性肉体, 也不是主观精神, 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存在的, 它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 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 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而生产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包括物质社会关系与思想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关系主要是社会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思想关系则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多层面的关系。人一出生就处于社会关系之中, 脱离社会关系的存在如同有人形没人性的狼孩一般。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社会化把个体思想内容付诸社会实践, 从而实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目标;同时,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主观世界不断进步完善、精神思想不断升华, 人的情感世界不断丰富提升, 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显现。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给我们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也为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等各个时期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也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中国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也在实践中获得了创新发展。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 人的本质思想仍将发挥它的价值, 推进中国梦。

(一) 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是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年,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究其原因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实践和创新, 才能够更好地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真正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人的生产关系以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等实践使得中国经济稳步发展。进入新时代, 社会矛盾的转化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中, 坚持发挥人民的力量。发挥人民在经济建设中的本质力量,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生产力, 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经济成分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必然导致人的结构关系的多元化, 必然涉及改革和人民利益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 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与人的原则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统一, 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看作是互为基础和前提以及相互作用的相统一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就深刻揭示了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对生产力发展和共产主义建设的深远意义。所以对于新时代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 要同发达国家展开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我们自觉的充分发挥个人的本质力量。

(二) 满足人的利益至上在社会建设中的客观诉求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 社会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不菲的成就, 但各种矛盾依然错综复杂, 这些矛盾归根结底依然是人的生存发展的问题。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贫富差距仍然很大、民生短板凸出, 环境治理紧迫、突发事件频发、贪污腐败等现实问题虽不断得到治理, 但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建设最能体现人民利益的就是民生问题, 人民对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环境等的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最大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否以人民为中心, 以满足人民的利益为目标?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八大以来, 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 严厉惩治贪污腐败, 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把发展硬道理更多地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在社会建设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现实问题, 解决民生最突出的问题, 将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把人民满意不满意, 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建设的实践标准。在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6) 。

(三) 实现精神富有在文化建设中的理想追求

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是人们追求精神富有的生动体现。精神富有一方面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观世界不断丰富完善、精神思想不断提高的过程和状态, 也是人的情感价值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和谐进步不断显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理想追求是实现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富有的追求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 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积极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 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使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四) 坚持对外开放在国际关系建设中的眼光思维

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 就是国家、社会 (7) 。马克思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既内化于心又表现于外。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 改革没有完成时, 只有进行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我们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思维并从新的层次上考虑问题, 要从人本质的层次上考虑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历史的形成意味着共性因素在增多, 人类共同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在增多, 人类共同利益也把不同国家联系起来了。人的存在构成了社会共同体, 在全世界这样一个共同体中, 要有开放的眼光和思维, 既要引进来, 积极学习和利用世界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又要走出去, 积极参与和扩大世界交往, 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反对人的封闭保守, 培养人的世界眼光, 确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和共生思维。

三、结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吸收着新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在社会建设中指导实践, 不断得到创新发展, 发挥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以及在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计划的过程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让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 使它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伟斌.精神富有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宝刚, 华果.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意蕴[j].知与行, 2017, (7) :5-9.

[3]徐瑾.疑义澄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探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 (4) :80-85.

[4]付燕玲.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 2013, (28) :91-93.

[5]冯文平.论马克思的人本质观及其当代意蕴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起[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 (9) :15-19.

[6]陈华兴.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浙江现代化目标的基本价值[j].观察与思考, 2012 (8) :9-13.

注释

1 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2016:10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 人民出版社, 2012:47.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第7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 人民出版社, 2012:60.

6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18.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p1.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