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课在少儿琵琶教学的运用论文
时间: 2018-11-24 00:15:42 人气:95
【内容摘要】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丰富少儿琵琶教学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对少儿综合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课程力求以琵琶乐曲教学为载体,以艺术素养教育为核心,以舞台常态表现为导向,通过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多元化的教学培养方式,并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运用于少儿琵琶表演,提高少儿综合艺术素养,增强少儿琵琶表现力,使少儿琵琶教学达到由内而外、融合统一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少儿琵琶;艺术素养;创新运用
在艺术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以及考级、舞台演出等实践中,少儿在乐曲的内心表达和舞台表演等方面有所欠缺的情况较为普遍。当前,单一的琵琶教学方式造成少儿内在艺术素养与舞台表演脱节的现象,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少儿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内涵启迪,少儿琵琶表演只能达到率真质朴,而不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表达乐曲的情感。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在少儿琵琶教学中做出一些相应的探索,根据少儿身心特点,将艺术素养内容融合其中,重新设计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程,以提高少儿琵琶学习者的综合艺术素养,解决琵琶教学形成单一及与舞台实践脱节的问题。
一、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概况
(一)意义和价值
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设置的意义在于,使少儿从接触琵琶教育开始,就能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从丰富的艺术体验中拓宽眼界及认知;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艺术素养及琵琶技艺;从艺术实践中培养自信心及美感意识。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得以”,即:1.由于素质教育的介入,少儿的德育、美育观被正确引导,思想得以形成。2.由于音乐感知的培养,少儿的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被训练开发,乐感得以提高。3.由于思维认知的拓展,少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被探索开发,思维得以灵活。4.由于表演元素的引导,少儿表演天赋被激发挖掘,天性得以解放;5.由于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少儿内心情感表达及心智被启迪,表现得以自信。
(二)内涵和特点
《道德经》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少儿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德育为先、以美养德、艺术育人”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添教学趣味,构建以遵循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符合少儿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以达到“品德技艺兼修”的教学效果。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少儿艺术课程,它建立在少儿琵琶教学基础上,以琵琶乐曲教学为载体,授课侧重于将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形式丰富拓展少儿琵琶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少儿综合艺术素养,提升琵琶演奏表现力。课程的综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课堂的生动性、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引导性是该课程的特点。该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对少儿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少儿琵琶教学达到由内而外、融合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条件
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的设置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都有相关的专业要求,具备成熟的教学条件才可以进行少儿艺术素养课教学。首先,少儿琵琶教师既是素质教育的传播者,又是民族乐器的传承者,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授者,这将无法达到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和业务技能提升,不仅要具备扎实系统的艺术理论素养及精湛的琵琶技艺,还要具有很强的综合艺术能力、雅正的审美观及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业内相关艺术门类的教师进行指导;或者参加各类活动,让少儿感受到民族乐器琵琶的艺术韵味;发挥少儿琵琶教师的教学魅力,充分挖掘少儿琵琶课程的潜在价值,不断完善少儿琵琶教学方法,提升少儿琵琶教学的综合性和引导性,凸显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在少儿琵琶教学阶段的重要性。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少儿琵琶教学质量,展示少儿琵琶教学成果,展现少儿琵琶艺术风采,可采取学校推荐、选拔考核的方式,从全市及各县区学校少年儿童中,广泛吸纳优秀少儿琵琶学习者,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为少儿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完善的教学设施会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环境,不仅要具有宽敞明亮的排练教室,还要具有基础配套的教学设施。例如,设置落地大镜子、多媒体、音响等设备设施,通过丰富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为少儿提供一个自我纠偏、自我认知、自我感受的教学环境。
二、艺术素养课在少儿琵琶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太湖美》是一首富有江南特色的民族小调,适合集体弹奏。笔者以民歌改编版的《太湖美》为例,谈谈在少儿琵琶教学中艺术素养课的实践运用。第一环节:“奏”。根据少儿弹奏水平,选定适合演奏的曲目及演奏形式。首先,使用音响播放《太湖美》,让少儿获得最初的音乐感知;其次,熟悉音乐旋律后,师生共同视唱乐谱,如乐谱音符中有推拉音的地方,需要先借助视唱找准音高再弹奏;再次,教师示范弹奏乐谱中的特殊技法,分句弹奏练习后,统一校对指法;最后,乐曲熟练弹奏后跟随音乐伴奏弹奏。第二环节:“思”。根据限定的乐曲设计教学提纲和教学内容。首先,解读《太湖美》中自然风光景色的音乐描述,通过音乐的色彩和情绪对乐曲有所认识,使少儿能够整体把握乐曲的地方风格。其次,通过此曲对少儿进行素质教育,提出问题引导少儿思考,如:太湖的民间特色文化有哪些?太湖的经典诗句有哪些?通过一些环环相扣的提问,让少儿主动参与其中,使其审美意识得到启发。在课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德育教育融入审美教育,明确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协同进行这一导向,既要教授琵琶演奏技术,更要注重素养的培养,以艺术为纽带,以教学为载体,寓德于美。对少儿进行美的熏陶不仅可以升华他们的品德,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让少儿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实现德育的内化。再次,教学中灵活创建情境,挖掘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融入适当的生活素材,或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以此激发少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最后,倾听少儿讲述想象创设的情境,把想象置于情境之中,情境置于想象之中。通过琵琶弹奏与想象的完美结合,引起少儿心灵的共鸣。第三环节:“演”。根据《太湖美》的音乐风格及音乐律动设计相适应的表演训练。首先,以乐句或乐段为单元,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气息、身韵的单元训练,要求少儿身体自然跟随音乐律动由内而外地摆动,根据不同的节奏类型表现出音乐的抑扬顿挫,以增强欣赏者以及弹奏者的感官愉悦性。其次,此曲的音乐情绪为柔美的、抒情的,音乐的情绪决定了表演时的表情状态。对少儿的面部表情做专项单元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少儿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并对自身的动作方位、运动轨迹等进行精准的控制。
示范后,严格照镜子模仿练习,这样才可以让少儿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美、发现美、表达美。再次,眼睛即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呈现出少儿的心理状态。教学中常常出现少儿目光不够专注、精神不集中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注重少儿的内心感受,充分挖掘少儿的内在神韵。教师可对少儿做眼神专项训练,可以借鉴戏曲、舞蹈的“眼随手动、手随心动、心随形动、形随气动”眼神训练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呈现的舞台仪态要端庄、大方、优雅。对少儿的舞台仪态要重视,如持琴姿势、走姿、坐姿、舞台上下场仪态等。第四环节:“排”。以上三个环节是排练环节的前期准备。弹奏是前提,思想是核心,表演是润色,排练是升华。首先,弹奏与音乐表现的对位结合,包括与音乐律动、面部表情、眉眼的融合。其次,突破以往的表演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选定表演形式后,可聘请专业教师做舞台指导,训练形式、动作的编排、走位。之后,弹奏与音乐表现及表演形式的结合,熟悉练习,细抠处理。最后,道具及服饰精心的修饰装扮,会给《太湖美》琵琶弹奏表演增添色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为了减少少儿在习琴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使少儿开心、快乐地收获、成长,并能有丰富的艺术体验,在不违背琵琶弹奏原则及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创新少儿琵琶表演。课程以艺术实践的标准要求教学,注重少儿琵琶课堂训练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衔接关系,在教学中尝试把琵琶弹奏与舞蹈、儿童剧、苏州弹词等形式相融合的创新编排。这些新型少儿琵琶表演形式虽然目前在全国少儿琵琶教学及表演中没有普遍运用,但由于创新的多样性易于少儿心理接受,所以新形式的少儿琵琶表演深得他们的喜爱,并得到了业内人士及家长的认可。
结语
在琵琶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对少儿琵琶教学的重视程度。用琵琶艺术素养课程滋养少儿身心,对少儿的全面综合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笔者通过三个学期的实验课程,发现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提高:在传统文化与德育、美育素质教育的渗透影响下,少儿内在素养得到提升;从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体验中,少儿内在心智得到启迪;在精心设计的课堂训练中,少儿琵琶技艺得到锤炼;从实践演出活动中少儿舞台表现力得到增强。笔者认为,教学中坚持“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素质教育、增加艺术积淀、促进技艺升华”的思路,让少儿在“奏、思、演、排”的教学过程中提升综合艺术素养以及课外应用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的长足发展,为少儿在进一步学习中夯基铺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