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艺术论文
时间: 2022-12-21 23:37:26 人气:108
摘要:本文在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论述了秦地风格的音乐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秦地地域的定位;二是秦地风格的民间音乐;三是秦地音乐风格的特点。第二部分论述秦地风格音乐作品的创作,从创作特征和演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秦地风格葫芦丝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第三部分选取六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从标题释义、乐曲分析、演奏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秦地;风格;葫芦丝;创作;分析
一、秦地风格音乐艺术特征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一个传统文化富集的省份。尤其是在音乐艺术上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先秦时代的《诗经》[①]中的国风中对此地的风俗人情和音乐风貌就有着详细的描绘。自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成熟发展,与陕西境内产生与发展而来的梆子腔剧中有着密切的关系,秦腔作为梆子腔[②]的鼻祖,不仅在北方各地遍地开花,也成为其它戏曲剧种的滥觞,如皮黄腔(京剧)的形成就与梆子腔有着深刻的根源。
陕西对传统音乐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戏曲方面,在民间歌曲、曲艺、器乐、歌舞等形式上也有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乐种,如山歌中的信天游、器乐中的西安鼓乐等。这些民间音乐形式在千百年的流传发展中共同奠定了具有浓郁黄土地气息的秦地音乐风格。
(一)秦地地域的定位
陕西历史悠久,在西周初年以陕原以西的地域称为陕西,并由此得名。从北宋初年定为陕西路,以致之后的元代的行省制度、明代的使司制度和清代的行省制度,这一区域都以“陕西”命名。因此可以说陕西省在我国是较早确立省名的省份,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发生名称的改变。陕西处于我国中部腹地,地域南北狭长,北接长城边塞,南连巴山秦岭,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南北的省份。由于在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以及人文、历史、语言等社会因素方面的不同,陕西省分为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部分,因此又有“三秦”之说。
陕北位于北山山脉以北,属于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关中地区指北山山脉以南、秦岭以北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是陕西省的经济发达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称,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陕南地区是指秦岭以南的地区,主要的地形为山地、谷地和丘陵,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正是由于三个地域地理区位的不同,也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别,其中陕北属于塞外文化体系,关中属于中原文化体系,陕南地区因具有南方地理区位特点,属于以楚文化与蜀文化为特点的双重文化体系。从秦地地域的定位上可以分析出秦地文化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三种文化呈现出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共同组合成了综合性的秦地文化系统。
(二)秦地风格的民间音乐
陕西境内音乐物产丰富,从三个地域的划分上各地又有着代表性的乐种,其中陕北地区最负盛名的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陇东、晋西、蒙西南地区的一类山歌。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多以七字为一句,歌词上句常用比、兴手法,下句则是叙事和抒情。音乐风格高亢嘹亮,音域宽广,在土地贫瘠的陕北高原地区,信天游成为当地人们的精神寄托,因此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的说法。代表作品有《脚夫调》、《蓝花花》、《横山上下来游击队》等。
此外还有别有风情的榆林小调,这是在清代有江南传入陕西的民间小曲,在长期的融合中加入陕西风格的音调,在唱词上采用陕北方言演唱,但不失其优雅细腻的风格特点。关中地区是地方戏曲集中地,除了秦腔之外,还有建立在民歌基础上的戏曲形式,如眉户、碗碗腔等,关中的民间小调具有中原音乐文化的色彩,曲调委婉细腻,代表性的作品有《绣荷包》、《绣金匾》等。
陕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气候湿润,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上与相毗邻的楚蜀文化具有相似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为山歌,尤其是联八句山歌,指两个关系为反复或变化反复的上下句乐段之间插入一个数板性质的部分。全曲共八句,有的中段为完整的四句乐段,具有三部曲式结构特点。除了以上例举的民间乐种外,比较知名的还有除秦腔外的各种梆子腔戏曲、道情、秧歌戏、二人台等。
(三)秦地风格的音乐特点
秦地地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此地域内的音乐特点的分析应当追宗溯源,从历史的进程中去探求此地音乐文化的特点。自中国历史发展高峰的汉、唐两个朝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重视对外开放的政策,大量的外域文化传入中原,中外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从汉乐府诗、隋唐的宫廷燕乐、以及宗教音乐中都体现出了外域音乐文化的特征,这些音乐文化不仅在宫廷盛行,也逐渐的流传到民间,被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在逐年累月的不断融合、杂糅中,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的本土文化。
综合秦地地域内的民间乐种,在音乐风格的体现上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具有个性的一面。从整体上音乐风格的体现上,在此地域内呈现出的主要是北方粗犷、豪迈的音乐特点的。尤其是在陕北民歌和各种梆子腔系的戏曲品种中,这种风格的体现尤为明显。从信天游的高亢嘹亮到梆子腔中的豪迈悲壮,都是生活在这一片黄土地上的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次,在部分乐种中,也体现出了另一种不同的风情,如移植于江南地区并结合当地民族风情的榆林小调,以及在陕南地区的部分乐种中体现出的具有南方特点的楚蜀风情。这些都可看作是秦地地域内的风格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秦地的音乐特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限于北方音乐的风格,还具有南方音乐风格的特征。
二、秦地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
近年来,葫芦丝艺术的广为流传与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单一性风格的葫芦丝作品已不能满足葫芦丝爱好者的需求。因此时代的需要和人们的迫切需求成为葫芦丝多元地域风格发展的推动力,多元地域风格作品成为葫芦丝创作的主流方向。秦地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在此主流形式下异峰突起,一方面体现出了葫芦丝文化在此地域内扎根发芽,传播范围在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葫芦丝创作与演奏风格的多元化。
在作品的创作中,葫芦丝艺术家们立足于民间音乐,从地域内的民间音乐中采撷创作元素,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法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出了适合葫芦丝演奏的秦地风格作品,在演奏上充分运用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创新、运用新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葫芦丝的演奏技法,为葫芦丝艺术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一) 创作特征
秦地地域内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资源为葫芦丝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了表现浓厚的地域风格特征,葫芦丝艺术家们在创作上充分运用秦地特点的音阶调式,在题材上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选取创作内容。综合近年来秦地风格的葫芦丝作品,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创作特征。
1、从创作素材上看,以民歌元素居多。其中以陕北民歌为创作素材的作品有《东方红》、《赶牲灵》、《梦回延安》、《信天游》等。在创作上均采取主题变奏发展的形式如《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农民李有源为感恩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即兴创作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山歌特点。作为一首葫芦丝的改编曲,作曲家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变奏形式,通过速度、节奏音型的变化,使主题旋律进行不同的变奏。
2、从创作内容上看,以人文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居多,代表作品有《宝塔山下》、《翻身道情》、《枣园抒怀》。在革命战争年代,陕北是红色政权的中心,延安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以“宝塔山”、“枣园”作为标题意象,意在表现缅怀革命先辈,歌颂的党的领导,以及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陕北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讴歌。
3、从音阶形式上看,多采用七声、六声音阶[③],其中七声音阶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清乐音阶(宫“1”、商“2、”角“3”、清角(4)徵“5”、羽“6”、变宫“7”),代表作品有《灞柳情》、《东方红》、《赶牲灵》、《黄土情》等。二是苦音音阶,即燕乐音阶形式,(宫“1”、商“2、”角“3”、清角(4)徵“5”、羽“6”、闰“↓7”)代表作品有《枣园抒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