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性在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时间: 2022-12-16 09:03:31 人气:122
地方所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办学经费上亦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正因如此,地方高校在生源构成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绝大多数生源都是来源于当地。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作为很多地方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在生源构成上同样也存在着这一特点。因此,日常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利用接近性原则,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一、有关接近性的多学科理解
在新闻学语境里,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一般而言,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五个方面。所谓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指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自然地能够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1] 具体而言,地理的接近一般指事实发生地点与接受者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接受者十分容易在生活上受到影响,因此对其更加重视。而心理的接近,则一般指发生的事实比较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使相关类型的人群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这种基于心理的因素而产生的共鸣既可能来自于性别、年龄,也可能来自于职业、种族,抑或人生经历和政治信仰等等。换句话来说,新闻接近性的核心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事件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关系,其内涵,既可以是事实产生或发生的空间与新闻传播指向空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事实本身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与人们利益的关联程度,还可以是新闻事实与人们在心理上、情感上的距离关系[2]。在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中,接近性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除了新闻学,在社会学、文化学,甚至旅游管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中,同样也牵涉到接近性的问题。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接近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可泛指一切接近现象。如年龄上的接近、性别上的接近、文化程度上的接近兴趣爱好上的接近等等。
对于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而言,人际间的接近性是极富吸引力的研究课题。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gm安德列耶娃著有《社会心理学》一书。在这部社会心理学著作中,安德烈耶娃花费了一章的篇幅,从口头交际、非口头交际、动觉学、时空组合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人们的接近的行为。她最终的结论是:人们所有的接近性行为,对于信息译码的最佳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泰勒等人调查也表明,尤其是在人们具有相似的态度和目标时,接近性能够对人际吸引起作用。从物理距离上来讲,居住距离越近,个体之间越容易发生接触,从而影响到了交往利益和成本的平衡[4]。另一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迈尔斯,在其经典著述《社会心理学》中也有相似的发现: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5]在他看来,虽然接近也有可能引发个体之间的猜疑和敌意,因为相当大比例的攻击和谋杀都发生在彼此居住很近的人们中间,但相比较而言,个体之间越是接近,越容易使彼此产生喜欢。
与此同时,一些旅游学研究学者也发现,游客在心理接受上也普遍存在着受接近性影响的现象,旅游目的地与游客在某些方面越接近,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便越积极,越正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接近性,对潜在游客的自我一致性感知、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6]。游客自身的文化修养如果与目的地的文化素质越贴近,就越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就越容易对该旅游目的地产生更好的印象,更高的评价,更积极的态度,以及到该目的地旅游的更强烈意愿。
接近性现象同样存在于人类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mn季亚琴科在其著作《高校教育心理学》中,提出接近性其实就是教育过程中群体和集体心理泛化的表现,本质指的教师和学生之间 心境、意见、自觉性、友谊、团结的水平和同情、厌恶等种种相互关系[7]。更加通俗地来说,接近性教学法其实指的就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选择上,注意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所学专业以及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行业的社会性质等相吻合或接近,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共鸣,增强教学感染力。
二、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接近性运用
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采、编、播、摄等专业技能,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外,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相应地,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大多都思维活跃,关心时事,对身边的社会变化比较留心。这一点,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接近性原则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新闻价值理论中的接近性,主要有地理上和心理上两个方面的考量,对于地方高校中占主体地位的本地学生而言,心理上的接近性往往与地理上的接近性密切相关。日常教学实践中,最具可操作性的,也是地域上的接近性。
1.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用当地经典新闻案例
案例教学是高校教育中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教学方法,日常授课中,也不乏需要大量的案例。新闻传播学的培养目标,便是为新闻与传播事业培养决策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其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学术,离开大学从事工作之后,应该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和所在的工作环境,面临各种复杂情况也能果断地正确采取对策。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甚至是加强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越发显得尤其必要[8]。当然,在案例的选择上,除了那些具有国际或全国意义上的重大性、显著性经典案例外,也要充分考虑地方院校所在省、市或地区较为典型和代表性的新闻案例。地方院校学生多以本地学生为主,其对当地的新闻时事当然更为关注,选用当地新闻案例辅助宗教学,更接地气,更合实际,可以充分利用地域的接近性。
2.实践教学的安排上,积极引导学生多做与当地实际密切相关的选题
地方院校隶属各地,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世俗风情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当地新闻传播、文化出版等企事业单位,也主要以服务当地为主要宗旨,其产品内容主要反映当地实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践性强,有关采、编、播、摄等各种实践课的选题安排,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跟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多做有关当地实际的选题设计。此类选题,因为多为本地话题,或者与学生所在的家庭利益相关,或者能够激发学生的价值共振,或者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接近性教学法的优势。
3.在校企合作的层面上,积极吸纳地方新闻工作战线的专家作为校外师资来源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包括地方院校在内的各个高校一定不能闭门办学,必须本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原则,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同当地新闻宣传部门或文化出版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相对于地方院校自身师资长期局限于象牙塔内,理论水平虽然有足够保障,但实践经验普遍比较欠缺的特点,本地新闻宣传部门或文化传播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专家或工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长期培养出来的过人政治敏感。可以以开设讲座,举办经验交流会,甚至聘请为专业课教师的方式,将他们请上讲台,充分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接近性优势,最大便利地为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传授实际经验。
4.在教学语言的组织安排上,适当将地方方言引入课堂
普通话是国家官方通用语言,高校课堂用普通话教学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与各地地方方言比较起来,其最大的有点便是规范性和标准性。但是另一方面,地方方言也有自身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是普通话并不具备的。方言作为各个地方千百年积累和演进的结果,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本地人之间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和情感交融的标志性符号。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便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既然地方院校包括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内的大多数专业都是本地生源为主,授课过程中,在坚持普通话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地引入地方方言,会使得授课更幽默,更形象,更生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代入感,以及对教师的认同感。教学中地方方言的适当运用有利于真正推进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互,深入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据教育部2012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闻传播学类主要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主持五个专业。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共有681所大学开设新闻与传播类专业,涉及1244个教学点,225196名学生。其中,省属地方院校占据了不小份额[9]。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不仅生源上多以本地生为主,而且培养目标也大多直接为当地新闻传播事业服务。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利用接近性原则,注意与学生们的心理、认识、行为、情感等方面尽可能地符合或接近,从而最大程度地引起共鸣,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